毛振华:90%的企业死在扩张路上!要重视全融资,避免过度扩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企业家杂志 Author 刘炜祺
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
本文刊发于9月14日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3078字
阅读时间:6分钟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发展中的经济体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比较大。中国宏观的政策面也在不断地产生新的内容,像双减、反垄断、内循环、碳中和等,这些对企业的发展和创新都有持续的影响力。
当前五大核心挑战
我们经济面临的核心挑战,大概有五个方面:
第一是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仍持续存在。新冠疫情还没有过去,不仅在全世界没有,在中国也没有。最近一两个月的统计数据并不好。为什么?最近一两个月又有一个小的爆发期,特别是在经济比较重要的地区,像江苏、广东都出现了疫情,全世界经济仍处于疫情影响的高度密切相关时期,还是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疫苗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病毒在不停地变化,所以我们需要长期持续的观察,未来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是大国博弈持续,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未减。在2018年,我提出来一个判断:中美的博弈从美国的方向来看,是朝着全面博弈的方向在发展,所以贸易战只是前哨战;第二步想做脱钩;第三步是冷战。
第三是经济虽处于持续修复进程中,但面临边际放缓压力。2021年上半年,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速高达12.7%,且中诚信国际预测全年增速有望达到8.3%,但经济增速呈现逐季回落态势,投资、消费、出口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修复边际走弱压力。
第四是债务风险处于高位,高基数下,短期仍存释放压力。稳杠杆基调下,2021年的杠杆率攀升放缓,但债务风险仍处于高位,根据BIS统计,我国非金融部门债务规模仅次于美国。
2016年,我国对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我们看到在过去的持续经济增长中,杠杆所起到的历史性增长。它推动了增长,同时也积累了风险,我们应该缓和债务风险的压力。
其次,信用风险仍有释放压力,尤其需警惕尾部企业信用风险,随着信用的边际收缩,2021年1-8月违约企业数量和规模同比均有增加,考虑到微观主体修复仍有压力及到期压力,信用风险尤其是尾部企业的信用风险仍有释放压力。
第五是从中长期来看,人口、资源、全球化等红利不断衰减。过去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正逐步弱化:人口“老龄化”加快;资源消耗增大,环保压力凸显;在中美贸易战及疫情冲击背景下,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弱化。
双底线思维
前段时间有一个分析,将我国200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总结为双底线:稳增长和防风险。我认为这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出的中国模式,是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要的是,2008年之后的全球经济衰退过程中,中国经济异军突起走出了自己的高速增长路线,并且在很多领域领先世界,进一步缩小了和美国的差距。
我们要有所侧重,要么以稳增长为主兼顾防风险,要么以防风险为主兼顾增长。观察中国经济政策,首先两头都不放弃,两者之间要有所侧重,现在依然坚持这样的思维。在目前形势下,坚持增长为主,兼顾防风险。
当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状态。保持稳健的数据,就是保持较高的货币水平。对我们来讲,还是偏向于稳增长,这是要把握的一个最基本的动态。
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增长)还是很有压力。上游价格上涨,下游市场的消费没有跟上,所以在下游企业价格上不来、消费上不去的情况下,整个产业链条都遇到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在未来消费领域期待再发力。
另外,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依然研究中长期设计,从长期、全局来看问题。所以企业要研究中长期投资,并以此引导我们的短期行为。
现在来看,中长期设计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双循环;二是碳达峰、碳中和;三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其实是一个注重长期国民收益,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共同富裕的强化会推动基层的消费,会影响企业发展的走势,也会造成影响深远的变化,这些都是宏观层面要关注的。
企业如何应对
很多问题不在创新型企业的考虑范围内,因为创新企业有了很多新的机会。特别现在的反垄断,一系列依靠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垄断现象会消失,所以现在要关注“专精特新”,未来的这些专精特新企业,都会风光无限。
从宏观来说,企业的应对有一定的规律性。关于企业扩张和融资,我在近几年一直呼吁要非常重视股权融资,避免过度的负债扩张。
全融资包括股权和债权融资,很多创新企业是依靠股权融资走出去的,依靠负债就不行。很多中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的负债非常高,不断有大型企业出现问题。
任何时候,企业扩大规模都是有用的,因为只有扩大了,企业才能等比例的扩大企业融资。但90%以上的企业都是死在扩张之路上,要认真对待企业的负债规模和负债比例,特别是在未来经济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不可以赌博心态,不能简单化处理。企业出问题,每家企业的客户、融资、产业链都会受影响,企业家不能由创造财富的英雄,变成制造危机的“罪人”,这对我们来说一定要小心,债务是核心。
当前形势下,要结合新的机会,新能源、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都和双碳目标相结合。中央提出来双碳目标,从更高层面来看,是给企业提供了一些机会,提供了技术方面发展的机会,提供了跟国际交流的宏观层面机会。
共同富裕,要先解决熟悉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健康领域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中国人为健康所支付的,大概只占GDP的6%,发达国家像美国占18%,是我们的3倍。另外,全国人口的老龄化,也给大健康领域带来一些机会。
机会总是在危机中产生。一方面,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很多的机会,每个企业关键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专精特新”是中央给中小企业指出的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大家一起领会精神,寻求政策的支持,也给我们的企业创新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延伸阅读
聚焦“开放条件下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CMF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报告发布
【预告】杨瑞龙 毛振华 姚枝仲 马险峰 陆挺 李湛 于春海联合解析:宏观经济恢复态势稳定、世界经济复苏逆转风险加大
刘元春:若美联储启动Taper,美股牛市将终结,但不会过度震荡
【预告】刘凤良 张杰 张斌 张明 刘庆 范志勇联合解析:开放条件下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迟福林:客观看待南北差距,形成“以南带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理论与思想研讨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及理论与思想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