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新发展阶段南北差距可能趋于收敛
杨开忠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
以下观点整理自杨开忠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33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921字
阅读时间:8分钟
一、南北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要正确看待南北差距问题。在新中国历史上,北方发展水平大部分时间高于南方。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人均GDP北方高出南方1.3倍以上。6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重点开始向南方转移,北方相对发展水平在波动之中趋于下降。从人均GDP来看,其中大概有两轮是南北差距趋于扩大。第一轮是1993年到2003年这十年,第二轮是2014年至今。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南北差距扩大的问题。针对上一轮南北差距扩大,中央政府出台了东北振兴战略,面对新一轮南北差距扩大,中央结合建设现代化强国首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先后于2014年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2019年出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目前,南北差距扩大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这是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但是,客观来讲,南北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目前还不构成我国区域差距的第一特征。
大家知道,2004年以来,在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下,东西差距(沿海和内地的差距)趋于缩小,内地人均GDP相当于沿海的比例由最低时2003年的46%上升到了2020年的66.8%,接近67%。但是,这样一个比例,仍然远远低于同年北方人均GDP相当于南方的79.57%,接近80%的水平。仔细看一下相关的数据,会发现2020年北方人均GDP相对于南方的比例,实际上比2019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这预示着南北方差距可能正在艰难地转向一个新的收敛阶段。在我个人看来,南北差距现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未来几十年也不太可能替代东西差距成为我国区域不平衡第一特征,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但不必惊慌,也不能因此忽视东西差距。
二、南北差距是机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区位性因素叠加的结果
南北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尽相同。1993年到2003年的上一轮南北差距的扩大,主要是区位性因素和基于区位差异的改革开放布局引起的。
新一轮南北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目前学界对它的主因分析,概括起来大概有五种不同的认识,包括: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强调产业结构;区位性因素,自然特别是气候因素;文化性因素;机制性因素。我认为这五种因素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主因不是气候,也不是文化,而是机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区位性因素三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从结构性因素来看,主要是北方在全国去产能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2014年到2020年,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引起的问题,国家实施了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重化行业去产能的政策。这些产业主要集聚在北方。因此,在去产能中北方经济增长处于严重的相对不利地位。所以,可以看到,北方能源重化工相对集中的省区地区经济增显著放缓长,甚至负增长。
从机制性因素来看,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战略创新,北方总体上都落后于南方,南方都是先行和布局的重点,例如,南方1990年就设立了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但北方直到今年才开始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南方最早设立自由贸易区,拥有海南自由贸易港,北方尚无自由贸易港。另外,至今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布局重点亦南重北轻一些。这自然相对有利于南方而不利于北方经济发展。
从区位性因素来看,随着日韩经济相对东南亚和印度经济发展放缓,亚洲沿海“新月地带”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到这一重心的距离趋向更远,2013年到2019年期间表现尤盛。这相对不利北方经济发展。
三、南北差距若以高速扩大下去将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2013年北方人均GDP大概是南方的1.02倍,2019年下降到只有南方的0.77倍,年均下降4.2个百分点。如果未来南北的差距按照这样一种速度发展下去,到“十四五”末期南北差距将会大于东西差距,最终将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不利影响。这除了不利于共同富裕,不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外,我想强调两个方面。
第一,南北差距趋势如果发展下去不利于形成新发展格局。具体来说包括:
1、不利于发挥北方作为国内市场潜能中心所在地的潜力。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无论是按照球面距离还是实际交通距离,无论是按照人口GDP还是按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潜能中心虽然在小尺度上经历了由南向北,又由北向南的飘移,但基本上都在北方河南省境内。
2、不利于开发规模巨大、具有较好成长性的北方市场。2020年北方人均GDP只有欧盟的30%,但我们的北方人口却达到了欧盟人口的1.27倍,所以潜在市场规模非常大,而且从市场成长性来看要远远好于欧盟。
3、不利于发挥北方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主要策源地、原始创新主要中心所在地和基础产业主要基地的优势,以更好地促使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
4、不利于强化北方作为国家首都和全球资源配置的主要中心所在地的优势。中华民族崛起在空间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中心,成为世界经济循环体系的中枢。
5、不利于发挥北方作为我国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禀赋的优势,以更好实现碳中和和绿色现代化。
第二,南北差距按2013-2019年速度扩大下去不利于国家安全。大家知道,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大西洋西岸,是亚洲地理版图的中心主体,北面有俄罗斯,东边有海上强权,南有印度,但印度和我们之间毕竟有喜马拉雅山阻隔。作为亚洲地理版图中心主体的中国,正如近代历史所表明的,地缘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大国和海上强权。北方我们毗邻北方大国和海上强权以及中西亚,其发展对塑造地缘战略安全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未来南北差距如果得不到较好的控制,会导致北方集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过小,不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
四、可能在波动中走向收敛
不过,我认为,在新发展阶段,南北差距不太可能出现相当2013-2019年间的扩大之势。反而可能在波动中走向收敛。除了政策因素外,我想强调下面三个因素。
1、京津冀地区、黄河下游地区、东北地区等北方地区新旧动能转化重点开始从辞旧转向迎新。从2013年到2020年,北方经历的基本都是辞旧,新的没有充分跟上来。现在进入新阶段,去产能已经结束,新旧动能转换从辞旧转向迎新。作为北方新动能的增长极,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将在相当程度上扭转北方融资环境相对不利的局面,更好地助力北方经济,特别是北方知识密集型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
2、形成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北方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北方河南省是我国释放潜能的中心所在地,新发展战略有利于发挥北方作为国内市场潜能中心的潜力和优势。第二,前些年,讲“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的新战略,对北方主要的影响是冲击了北方化石能源经济,导致北方化石能源经济的相对优势的衰落。但随着进入新发展阶段,能源安全新战略特别是碳中和目标的实施,对北方的影响正在转向发挥北方风能、太阳能的禀赋潜力和优势,这将导致北方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经济的兴盛。第三,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北方的暖湿化正在增强,这种暖湿化在改善北方的生态、生活和生产条件,从而有利于北方高质量发展。
3、新发展阶段国际地缘环境的深刻变化。究其主要,一是南方沿海地缘安全风险增大,北方地缘安全环境相对趋优;二是原来市场对印度、东南亚具有较大信心,认为下一个增长中心是不是就在他们那里,但现在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经济发展的热带重要不利因素,也许会长期终止亚洲经济重心南移之势;三是北冰洋不断地完善将缩短北方经由海路连通西欧和北美市场的距离。
总而言之,从新旧动能转换、形成新发展格局、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三个方面来看,新发展阶段南北差距可能进入一个收敛阶段,南北人均GDP将可能趋于基本一致。
五、积极应对南北差距的建议
第一,促进北方发展重点聚焦到“S”型地区。所谓“S”型地区就是辽宁、京津冀、山东、河南和关中组成的地区。S型地区是南北差距扩大主要问题地区,也是北方发展潜力最大,人口和经济最为密集的地区。通过集聚焦S型地区,加快形成北方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第二,立山东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山东虽然为一省,但其人口、经济相当于东北三省,也相当于京津冀三个省市,人口规模与粤港澳地区相当并接近江浙沪地,具备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份量。我个人以为,将山东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不仅有利于平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南北布局,而且条件基本成熟。过去山东是一个京沪之间的“桥墩”,但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山东正在从京沪经济走廊的“桥墩”转化成为京沪经济走廊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交叉枢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央批准济南新旧动能转化起步区是非常正确的决策,下一步建议确立山东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加快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化起步区、济南国家中心城市、京沪高铁第二通道、青岛到银川武威的新亚欧大陆桥走廊的新通道以及济南到郑州高速交通走廊等重大工程。
第三,在环渤海地区布局自由贸易港。在中央决定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之后,北方相对于南方的机制性差别,现在最主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北方没有自由贸易港。考虑到地理位置、与东北亚一些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以及自由贸易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更好促进北方发展需要,可率先批准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
第四,强化北方“双一流”大学布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我国的大学虽单体规模太大了,但大学总的数量不足,布局也不够合理,一些北方人口和经济大省“双一流”大学布局严重不足。建议按照形成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布局的同时,在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东北地区加大“双一流”大学的布局。
第五,设立“可再生能源经济示范区”。北方是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建议加强在西北、内蒙、东北的再生能源战略布局,可以在北方可再生能源极为丰富的西北、内蒙和东北地区设立“可再生能源经济示范区”。这无论是对平衡南北方发展还是对实现双碳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聚焦“双循环视角下的南北差距扩大问题”,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孙文凯:“十四五+后疫情”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将超5500万人
刘元春:核心是要稳定市场预期,使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保持一种相对高昂的态度,不能中途泄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理论与思想研讨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及理论与思想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