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荣获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
刘瑞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文稿来源: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
本文字数:1540字
阅读时间:3分钟
经过“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评审会充分讨论、评议和民主投票,并经过公示,刘瑞明、刘志阔和邵帅三位学者获得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以下是获奖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瑞明教授的获奖理由及代表性学术成果。
获奖理由
获奖者主要围绕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对结构变迁中的效率问题和制度变迁等多个重要领域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其主要学术贡献包括:
第一,从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非效率”的表征及其相应治理。获奖者从中国特有的“双重二元结构”出发,有力地将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与中国发展特征结合,提出了软预算约束下亏损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假说,在统一的逻辑框架下为增长差异、地区差距、市场分割、金融抑制、要素垄断、城市化迟滞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非效率”现象提供了逻辑一致的解释,为中国破解这些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难题提供了新的见解和经济体制改革依据。
第二,结合中国特色政策试点制度变革,多维度考察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制度改进和制度创新的政策效果。获奖者系统评估了中国的高新区、西部大开发、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经济改革的实践效果,为找寻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破解中国地区差距提供了解决思路;从高校合并、更名、招生均等化、科技期刊制度改革等多个角度,系统评估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效果,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
第三,围绕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这一基本现实,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变革过程的基本趋势特征及其社会治理方案。获奖者把握中国由“互联型社会”向“规则型社会”转变的时代特征,深入分析了经济转型所引起的“制度真空”现象和“社会不适应”形态,结合中国实际拓展了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对中国转型时期的“道德救助”、“假冒伪劣”、“社会治理”、“阶层分化”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为中国未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获奖者在上述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广泛发表于国内外顶级权威期刊,成果见于《经济研究》(7篇)、《管理世界》(4篇)、《经济学(季刊)》(3篇)、《中国工业经济》(5篇)、《世界经济》、Research Policy、Journal Asian Economics、China EconomicReview等国内外权威期刊。获奖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
代表性学术成果
延伸阅读
王晋斌:允许通胀阶段性显著“超调”是这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标签
黄石松谈应对人口老龄化之策:需立足家庭视角,纾解家庭养老之忧、育儿之难,完善家庭支持政策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理论与思想研讨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及理论与思想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