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民:研判经济形势要看今天、昨天、明天
杨伟民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以下观点整理自杨伟民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2年中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4081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研判经济形势要全面辩证。从时间序列来看,就是要看“今天、昨天、明天”。“看今天”,就是要看到当前经济形势的边际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看昨天”,就是要看到今天的问题是怎么来的,短期问题往往能够在长期问题中找到影子,短期政策要有利于解决长期问题,而不是加重长期问题;“看明天”,就是要看到未来的发展大趋势,如果仅仅根据当前情况对未来过于悲观、不作为,就会丧失机遇。
一、看今天:当前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挑战
2020年以来,我国经济处于疫情冲击-恢复-再冲击-再恢复的循环过程中,疫情冲击当前仍然没有结束。
中央政治局对一季度的形势给出了新的判断: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3月份以来,我国发生了严重程度仅次于2020年年初的第二轮疫情严重冲击,经济处在2020年一季度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当时还要严重。前5个月,1-2月经济正常恢复,3-4月逆转,5月主要指标边际改善,呈现恢复迹象。
(一)稳增长的新挑战
一季度经济增长4.8%,实现平稳开局,但3月逆转,经济开始走弱,4月探底,5月弱恢复,6月恢复将加快,二季度增长将拖累全年经济增长。具体走势是,需求端,消费萎缩,投资减速,进出口分化,房地产减速加深;供给端,农业正常发展,工业减速后小幅回升,服务业连续3个月负增长。
难点在于2020年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出口,目前这三个领域的动力都明显不足,将影响当前经济恢复的程度,很难实现2020年的V型复苏。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下降,扣除价格因素后,现在每个月的销售额相比2019年是萎缩的。投资出现减速,其中房地产投资负增长,房地产出现整体下滑,不仅是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量和金额降幅还在继续加深。进出口需要高度关注,在2021年经济恢复过程中,进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是过去二十年来仅次于2020年的最高值,今年以来开始波动下行,5月份有所改善,但是进口和出口出现分化,出口增长17%,进口增长4%,出口比进口快12.8个百分点。进口和出口的数量和金额增长出现分化,1-5月,主要商品进口、出口的金额增长均快于进口、出口商品数量的增长。
从供给端看,工业增长探底后开始小幅反弹,5月份转正为0.7%。服务业去年以来持续下滑,今年1-2月恢复至4.2%,3月转负为-0.9%,4月加深至-6.1%,5月降幅收窄至-5.1%。
2020年经济恢复的三大动力有所减弱,从供给端看,2020年第二季度经济迅速恢复,信息服务业从2020年一季度以来快速增长,但今年以来降到了10%左右。房地产波动比较大,在2020年一季度是负的,之后迅速恢复,但从去年三季度到现在的连续三个季度都是负增长。这两个行业占GDP超过10%,其增长动力减弱,将会影响下一步经济恢复的程度。
(二)稳就业的新挑战
5月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5.9%,突破了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5.5%以内的目标,实现全年失业率的控制目标难度是比较大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更在于,大学生失业率高,而且逐月上升,今年5月比去年12月提高了4个百分点。总失业率5月份有所改善,但青年失业率比4月份进一步提高,现在达到了18.4%,创历史新高。青年失业率是16-24岁,不分学历,如果再进一步分学历的话,20-24岁大专及以上、本科及以上的失业率更高,今年新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又创历史新高。这其中有疫情的影响,但是不完全是疫情影响,叠加了监管带来的一些行业预期转弱的问题。最近10年,吸收大学生就业的行业主要是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目前除了少数行业,比如卫生、商务服务、公共管理之外,其他行业都出现了行业性的预期转弱情况,扩张放缓,招人减少,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稳物价的新挑战
目前的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之内,但面临三个压力,一是今年3-4月份,CPI连续两个月都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月度上升0.6个百分点这个幅度还是比较大的。5月份持平,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一是猪价压力,目前猪价处在转折期,猪肉价格很可能触底反弹,迎来新一轮猪价上涨,将给CPI形成很大压力。三是PPI虽有所降低,但处于高位,向CPI传导的压力始终存在。
5月主要指标出现边际改善迹象,很可能是经济恢复的转折点。从供给端来看,工业生产是由负转正,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有所收窄。消费端中的社会零售品总额收窄,投资保持中速增长,虽然比上个月有所下滑,但还是保持一个中速增长。进出口金额增长比较快。
二、看昨天,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要解决长期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的问题有些是短期因素带来的,比如疫情及防控措施,有些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在短期的反映。
回顾新世纪以来20多年,粗略看,第一个10年,主要以工业化及外需为主要特征,工业和出口增长比较快;第二个10年以房价上涨为龙头,房地产、地方政府、金融的三角循环拉动了经济增长,但随着房价上涨动力的减弱,已呈现疲惫态势;第三个10年,以创新(科技、绿色低碳、数字化)带动增长的模式仍在探索形成中。
第二个十年,从需求、供给、分配端来看:在需求侧,外需比重大幅下降,内需比重提高,内需中投资比重提高最快,主要是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在支撑。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比重提高,居民消费比重下降。居民消费中,居民对房地产消费的增长是最快的。在供给端,供给结构主要由需求结构牵引的,和上面需求增长相关的产业,其供给增长也是比较快的,其中房地产、信息产品制造及服务、公共服务等产业增长快,比重提高,制造业比重是下滑的。在分配端,供给决定了分配,国民收入中政府的收入比重偏高,企业收入中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比较高,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较低。
就总需求格局变化看,出口需求相比2007年大幅减少。投资占比在下降,消费占比在提高,但投资占比仍然很大。二十年间,政府消费提高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降低了10个百分点。政府消费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14.7%提高到2020年的17%,政府消费的增加带动了公共服务行业的快速增长。政府消费的主体是公共管理行业,其次是卫生,教育、公共设施。政府公共管理消费支出主要是开工资,劳动报酬占比达到80%多。
需求结构变动引起产业结构快速变动,工业占比下降,同时服务业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提高了1.6个百分点,金融业提高2个百分点,公共管理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提高了1.8个百分点,目前金融和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合计是15.5%,已接近美国的16.1%。
在分配结构上,劳动者报酬占比由2007年41%提高到52%。主要是近年来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医药卫生费、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增加比较快,但这些并不构成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所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一直都在40%左右,是比较低的水平。
企业收入当中,金融业营业盈余5万亿元,房地产3.8万亿元,这两者合计占到所有42个行业营业盈余总额的36%,占服务业行业盈余总额的68%,占比相当高。
三、看明天: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的内生特点没有变
当前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从长期看,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国内市场,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我们还有充分的政策空间,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百年奋斗的智慧经验,所以从长期看能够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从短期看,疫情近期有所缓解,随着防控措施更精准,经济发展将重回正轨,改善预期的一些政策措施正在落实。
关于疫情的防控问题,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实现“两个最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目前主要地区的疫情得到明显缓解,防控措施更加科学精准。针对未来可能还会反复的疫情,应该要明确不同程度、不同规模下疫情防控的政策,采取全国统一标准,各地区不能各行其是、层层加码,给企业、居民一个可见、稳定的政策预期。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下一步总体要求,即“三个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提出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同时提出要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冗余度,实现目标政策要有余量。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的电视电话会议,出台6个方面,33项政策。目前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务院政策正在落实,5月份的指标明显好于4月,呈现出恢复的态势,所以6月份会好于5月,下半年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疫情冲击,经济恢复会明显加快。下一步的政策,我们应该根据形势变化,按照再聚焦、加力度、利长远的原则,进一步出台增量政策。
关于改善预期的措施也正在逐步落实,中央去年提出了三重压力,对改善预期转弱问题也提出了很多措施,提出四个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重申坚持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把握时度效,即时机、力度、效果,这是针对去年一些政策没有把握好时度效提出的;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系统观念。在一季度政治局会议上也提出三个非常有针对性的改善预期政策,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这是供给端影响房地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资本市场方面要求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在平台经济方面,要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这三个方面都有利于改善预期。
从更长远来讲,要防止今后再出现预期转弱的情况。从大的原则来看,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把握多目标平衡,完善宏观经济治理。这样,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延伸阅读
CMF季度报告(2022年中期)发布,刘伟 黄奇帆 杨伟民 王一鸣 刘元春 毛振华联合把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刘伟校长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2中期)的致辞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打好应对能源价格上涨的综合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