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闫衍: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释放减缓创五年来最低水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诚信国际 Author 闫衍



闫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

本文转载自11月29日中诚信国际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2056字

阅读时间:6分钟


随着二十大的召开,中国经济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但是,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百年未有大变局下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持续存在,内部多重风险挑战不改,疫情防控措施虽然边际优化,但疫情持续对经济增长造成扰动。从2022年经济运行来看,疫情演化依然是影响中国经济运行最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二季度疫情在上海、北京等地集中暴发,导致经济出现疫情以来的二次探底,三季度以来经济有所修复,但受疫情反复、需求疲软、房地产行业下滑等因素影响,经济复苏的力度仍然较弱,微观主体经营状况尚未实质性好转。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下降,信用债市场融资疲弱及分化态势并存,债券发行及净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缩。



在此形势下,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在全力防范化解债券违约风险的政策背景下,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释放减缓,呈现违约主体和违约规模“双减”特征,新增违约数量明显减少,创近五年来最低水平。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依旧将防范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底线之一,强调要更加突出底线思维、精准施策,全力防范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各主要监管部门也逐步推进落实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化解及处置工作,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多层次完善债市风险防控机制。与此同时,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亦对市场流动性起到支撑作用,加之发行人积极采取风险缓释措施,推动债券市场实质性违约事件明显减少。根据中诚信国际统计,今年截至11月中旬债券市场合计违约规模不到340亿元,同比降幅超过80%,达到近五年来最低水平;新增违约发行人共计8家,同比减少12家。


二是,更多的发行人通过展期方式缓释兑付风险,新增展期债券数量同比大幅增加,但展期债券延长兑付期限有所回落。根据中诚信国际统计,截至11月中旬,年内债券市场共有39家发行人对85支债券兑付进行展期,已确认展期本息规模合计超过820亿元,达到历史新高。同时,今年的展期债券延长兑付期限有所缩短,这也体现出市场在兑付协商过程中对展期方式接受程度提高的同时,亦对展期债券后续兑付的不确定性更加关注。值得关注的是,从此前展期债券的兑付情况来看,在展期后完成兑付的债券仅有20%,超过80%的展期债券仍发生违约或再次展期。展期债券兑付占比较低,能否按约定兑付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三是,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整或仍处底部徘徊。随着近期“第二只箭”、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等政策出台和逐步落地,房地产市场有望筑底恢复。今年以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积极对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进行优化调整,降首付、降税费、调整限购范围、提升贷款额度等,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但在融资疲软、供需失衡、叠加市场信心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依旧延续低位运行,行业信用风险持续释放。年内房企违约规模合计将近200亿元,在违约总规模中占比近60%;展期规模超过700亿元,成为今年主要的风险事件发生主体。近期,各监管部门及相关机构多措并举加大对民营房企融资支持力度,如交易商协会扩大“第二支箭”产品发行、中债信用增进公开受理房企增信需求,央行、银保监会出台金融支持房地产发展十六条措施以及银保监会、住建部等发布预售资金新政等,均对行业发展有正向影响作用,同时后续民营房企融资疲软态势或有望缓解。但考虑到目前房地产销售及投资下滑态势尚未扭转,短期内房地产行业供需两端运行仍处于探底阶段,房企信用风险水平依然较高。


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与此同时,在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化、宏观经济政策应对调整,以及十四五规划项目加快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或有望逐步缓解,供需两端持续修复。并且随着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及金融风险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整体仍然可控。但考虑全球经济可能步入衰退、俄乌冲突和大国博弈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新冠疫情冲击负面影响、市场信心低落等因素,微观市场主体恢复还需要时日,民营企业再融资压力仍存,加之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筑底调整,市场风险或将有所暴露,尾部信用风险仍将存在一定的释放压力。




延伸阅读

刘元春:解决全球通胀,中国给出一个重要方案


刘世锦:稳增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前提


秦虹:确立“两多一并”住房新制度


刘元春:全面构建消费与投资相协调的扩内需方案


【视频】秦虹:大湾区城市破题:城市更新,如何“更”,怎么“新”?


吕冰洋:发挥两个积极性的财政体制作用与改革


CMF年度报告重磅发布,王轶 杨伟民 刘世锦 高培勇 刘元春 杨瑞龙 毛振华 闫衍 于泽联合把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视频】王轶副校长在人大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年度论坛(2022-2023)上的致辞


王晋斌:2023年美欧经济都难,但欧元区更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