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MF月度报告发布,深度解析复苏进程中稳步向前的中国宏观经济

宏宏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4-11-09



本文字数:9206字

阅读时间:24分钟


6月19日,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4年6月)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主持,聚焦“复苏进程中稳步向前的中国宏观经济”,来自学界、企业界的知名经济学家毛振华、祝宝良、丁爽、闪辉、王军、秦聪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秦聪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 稳步向前与压力并存的中国宏观经济


二、对于“三驾马车”的一些研判


三、政策建议


本次报告的题目是“复苏进程中稳步向前的中国宏观经济”。首先,中国经济仍处在“复苏”进程中。在去年的年度报告和年末的月度报告中,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团队多次提出今年仍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一年,5月的数据继续支持了这一研判:整体而言,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主线没有改变,一些方面和具体指标读数的不尽人意不能改变短期经济具有韧性的这一事实。


其次,复苏进程是“稳步”推进的。在内外需承压、内部调结构、新质生产力积蓄发展的背景下,短期内我国缺少持续大步向前的基础,而稳中有进不仅符合客观规律,更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一种状态:短期稳中有进能够为长期改革创造空间,长期改革有序推进又将为经济短期企稳提供根本动能。


一、稳步向前与压力并存的中国宏观经济


第一,5月工业生产恢复减缓,行业分化依旧明显。


特征1:工业生产恢复减缓,但仍处于同期高位。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低于市场预期,增速较4月回落1.1个百分点。不过,当月同比增速处于近6年同期较高水平,略高于疫情前的2019年增速。


特征2:受价格影响,采矿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加快。受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抬升影响,相关行业生产端供给增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当月同比增速4.4%,较上月提高2.9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当月同比增速1.6%,较上月提高0.9个百分点。


特征3: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但仍发挥“压舱石”作用。5月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速连续10个月高于平均水平,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7%。对外需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工业生产增速有所下滑。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增速分别较上月下滑8.7、1.9、1.3个百分点,但仍是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特征4:高技术产业喜忧参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10.0%,低于前值1.3个百分点,但仍保持较高增速。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当月同比增速14.5%,较前值下滑1.1个百分点;但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设备更新政策的发力,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6.3%、33.6%、17.3%。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特征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及预期。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4.0%,增速较前值下滑0.2个百分点,低于Wind给出的与前值持平的一致预期。


特征2:民间投资动力不足。分投资主体看,1-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0.1%,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9%,均小幅低于前值。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7.1%,较前值下滑0.3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累计增速较前值提升1.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均较前值小幅下滑。


特征3:制造业投资回升、基础设施投资下滑、房地产投资不振制造业投资对本月投资增速起到支撑作用。1-5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9.6%,较前值下滑0.1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部投资5.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7.3%。5月当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比为9.4%,较上月(9.3%)提高0.1个百分点。


虽然增发国债项目抓紧开工建设,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较快推进,对5月的基础设施投资起到了一定支撑,但是从数据上看支撑力度仍显不足。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低于前值0.3个百分点,降幅收窄;当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9%,低于前值(5.1%)0.2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0.1%,较前值下降0.3个百分点,降幅持平,这与当前房地产持续走弱相关。


特征4:高技术产业增速加快,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发展壮大。1-5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高于前值0.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速。


第三,消费增速回升,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


特征1:市场销售增速回升。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11亿元,同比增长3.7%,较前值2.3%多增1.4个百分点。自2023年11月以来连续六个月同比增速下降的趋势得到缓解。


特征2:商品消费和餐饮消费增速有所回升。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3.6%,较上月增长1.6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增长5.0%,较上月增长0.6个百分点。与总量变化相类似,商品消费和餐饮消费自去年年底开始的同比增速下行趋势均有所缓解。


特征3:线上消费增长明显。1-5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较1-4月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且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7%,比1-4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这可能与今年“618”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的促销活动提前至5月下旬有关。


特征4:必需消费品类表现较好,可选消费品类中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与上月增速相比变化不大,仍维持正增长。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0.2%、18.7%、16.6%和12.9%。受房地产低迷影响,与地产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速同比下行。


第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下降。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前值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较前值下降0.1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4月各年龄组的失业率均有所下降,特别是16-24岁群体的失业率较前值下降了0.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得到改善。但是,随着毕业季的到来,青年失业率将迎来压力。


第五,多因素支持出口好于预期,进口回落反映内需仍然不足。


特征1:5月出口同比增速7.6%,好于市场预期(彭博一致预期为5.7%)。


特征2:出口超预期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全球制造业回暖和叠加抢出口。首先,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如果剔除基数影响,5月出口同比增速基本是持平的。其次,全球制造业回暖。5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0.9%,延续了今年以来持续位于扩张区间运行的态势。从5月发达国家制造业PMI来看,美国已经连续五个月处在扩展区间,日韩由负转正,欧元区在紧缩区间明显改善。主要东盟国家也都处在扩张区间。中国对各经济体的出口都有所改善。最后,由于美国宣布加征关税,我国5月可能存在企业抢出口的现象。


特征3:分产品来看,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贡献为主。5月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同比增速分别为8.1%、7.5%,分别高于前值5.0个百分点、6.1个百分点。


特征4:进口回落折射出国内需求不足。5月进口同比增速为1.8%,较前值8.4%回落6.7个百分点;剔除基数影响,两年复合增速为-1.8%,同样低于前值。这与5月制造业PMI回落相印证,反映出需求仍然不稳。


第六,价格指数总体稳定,小幅回落反映内需不振。


特征1:物价低位平稳运行。CPI环比季节性下降,同比与前值持平,核心CPI小幅回落。CPI同比增速为0.3%,涨幅与上月相同;环比增速为-0.1%,降幅略小于近十年同期平均下降0.2%的水平,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上涨0.6%,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温和上涨,但环比下降0.2%。


特征2:CPI环比好于季节性主要由食品价格拉动,非食品价格整体起拖累作用。食品方面,5月份,食品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1.0%转为持平。受南方暴雨天气、蛋鸡夏季产蛋率下降和生猪产能调减等因素影响,鲜果、鸡蛋和猪肉价格均上涨;而由于市场供应较为充足,虾蟹类、牛肉和鲜菜价格均有所下降。非食品方面,5月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3%转为下降0.2%,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4个百分点。从拖累因素来看,一是受国际油价下行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下降0.8%;二是小长假后出行热度季节性减退,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和长途汽车价格分别下降9.4%、7.9%和2.7%。


特征3:受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及国内工业品市场供需关系改善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降幅收窄。


第七,政府债券集中发力,支撑社融增速回升,票据融资冲量特征明显,支撑信贷增长。


特征1:社融略好于预期,政府债券为主要拉动项。5月新增社融2.0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5132亿元,略好于1.95万亿的预期值,但低于季节性。存量规模391.93万亿,同比增长8.4%,较上月增长0.1个百分点。从分项数据来看:(1)新增政府债券1.23万亿元,同比多增6682亿元,成为5月社融的主要拉动项;(2)新增企业债券313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减2457亿,这可能是因为在债券发行利率下行情况下,企业利用债券融资替代信贷融资所致;(3)在社融口径下,新增人民币贷款8157亿元,同比少增4062亿元,指向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较弱。


特征2:信贷增速放缓。5月,在金融机构口径下,新增人民币贷款信贷9500亿元,同比少增4100亿元,低于预期及季节性。分企业端和居民端来看:(1)企业端主要表现为企业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双双走弱,反映出企业融资意愿不强,票据融资冲量特征明显;(2)居民端主要表现为居民短期、中长期贷款大幅少增,反映出地产不振、消费偏弱、需求不足的问题。


特征3:M1、M2增速同步回落。5月,M1同比增速为-4.2%,较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M2同比增速为7.0%,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M2增速放缓受多因素影响:一是去年高基数影响,去年同期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抬高了基数;二是金融业核算在主动挤水分;三是受居民和企业部门信用需求走低影响。财政存款增加7633亿,同比大幅多增5264亿,表明财政债券融资加速、财政支出进度偏缓,对M2起到支撑作用。M1增速创新低,主要是因为受暂停银行手工补息政策影响,企业存款加速流向理财和金融市场。


第八,制造业PMI回落,生产强于需求。


特征1:制造业PMI回落。5月份,PMI为49.5%,低于前值0.9个百分点,处在收缩区间。除生产、价格、预期外,大部分指标均位于枯荣线以下,且低于4月数据。


特征2:生产强于需求。从分项数据来看:(1)生产端企业生产继续扩张。生产指数为50.8%,较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但仍处在扩张区间。生产活跃度下降,采购量、原材料库存指数较前值分别下降1.2个和0.3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企业产能释放较快;纺织、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等行业生产指数降至收缩区间,企业生产有所放缓。(2)需求端新订单指数回落1.5个百分点,反映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放缓。(3)价格指数有所回升。随着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有所回升。出厂价格指数为50.4%,高于前值1.3个百分点,8个月以来首次回升至扩张区间,有利于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水平。(4)企业信心较为稳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3%,虽然较前值下降0.9个百分点,但仍延续了今年以来54.0%及以上的较高运行水平,表明制造业企业对市场发展预期总体稳定。


特征3:PMI指数主要由大型制造业企业支撑,而受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拖累。5月,大型企业PMI为50.7%,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始终保持在扩张区间,有效支撑制造业恢复发展。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4%和46.7%,比上月下降1.3和3.6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第九,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扩张,服务业景气回升、建筑业扩张放缓。


特征1: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扩张。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指数为51.1%,与上月基本持平。


特征2:服务业景气回升。5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服务业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行业间存在分化,邮政、互联网软件、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较快增长;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低位运行,市场活跃度偏弱。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0%,继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服务业企业对市场发展前景保持乐观。


特征3:建筑业扩张有所放缓。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多数建筑业企业对行业发展信心稳定。


二、对于“三驾马车”的一些研判


从数据来看,当前需求不足、预期不振依然是困扰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以下将主要围绕三驾马车进行讨论和研判。


(一)固定资产投资


首先,考虑到PPI环比止跌转涨、同比降幅收窄,以及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止跌转正,制造业有望继续在投资端起支撑作用。


其次,基建投资本月表现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5月专项债发行进度整体偏慢。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1.15万亿元,仅占全年新增限额的30%。随着专项债券加速发力以及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预计将对基础设施投资起到推动作用。


最后,各地针对性房地产政策出台与落地,有助于延缓地产行业持续下行的趋势。但是提振内需、解决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是新房价量的企稳,而当前的情况是二手房的表现优于新房。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可能需要政府使用更为直接的手段。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预计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市场也普遍预期央行后续会继续扩大再贷款规模。


(二)消费


首先,消费意愿进一步回升,但影响消费能力的收入和就业信心指数和预期指数出现下降趋势。考虑到就业和收入是在长期内决定消费走势的根本因素,这意味着当前稳就业和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性。


其次,政策预计将推动地产行业边际改善,有助于房地产产业链相关品类的消费增长。此外,七大领域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循环利用、标准提升等行动方案已全部出台。


(三)进出口


在出口方面,主要有两点有利因素。第一,美国的库存周期演进将为中国出口带来机遇期。美国当前大致处于始于2020年8月的库存周期尾声,即将迎来下一周期主动补库阶段。由于美国本轮周期各环节本身存在错位,一些环节和品类已经开始补库。第二,欧美经济韧性有助于拉动中国出口。美国制造业PMI持续位于扩张区间,欧元区也在紧缩区间回升,为我国相关行业出口打开空间。例如,交运设备、专用设备、仪表仪器和家具制造等行业。


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近期欧美国家在补库时同时推行制造业回流、友岸和近岸外包;二是近期欧美保护主义沉渣泛起,滥用政治手段干预国际经济的势头愈演愈烈,美国和欧盟对华加征关税就是最直接体现。5月新出口订单PMI指数回落,预示不利因素已经导致出口承压。


在进口方面,专项债、特别国债落地将形成实物工作量,预计带动相关商品需求。若内需持续不振,后续会议有望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


三、政策建议


基于前述的数据分析和研判,我们分别给出短期和长期的政策建议。


(一)短期政策建议


短期来看,宏观政策的核心是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具体地,财政及货币政策可以着重围绕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和调整。


财政政策应当保持必要的赤字率水平并预留加力空间,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两项任务。从经济增长与风险的关系上看,取得经济增量有助于化解风险存量。因此,如果需求不振、预期偏弱的问题持续的话,可以提前着手考虑提高财政赤字率,以此引导预期。在政策工具方面:


一是加大预算内投资力度,拉动社会投资恢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很多方面还有较大投资空间。


二是加快公债发行节奏,调整负债主体结构。一方面,一季度经济表现较好、地方防风险任务较重;另一方面,去年增发万亿国债划转地方使用导致一季度资金较为充裕,同时地方前期储备的优质项目不足。两者共同导致今年的专项债发行节奏偏慢,财政发力后置。为此,要加快公债发行节奏。


三是减税降费不宜加码,应回归结构性减税。我国实施了较长期的以税收收入下降、债务负担增加为成本的减税,在市场信心不足、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这并不能引致预期的经济增长。相反,由于税收下滑将削弱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可能限制后续政策的选择和空间。因此,收入政策不宜再加码,而是转为有增有减的结构性减税甚至是结构性加税;而支出政策由于往往能直接作用于微观主体,因此可能效果更彰。


四是要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在财政支出安排中优先考虑,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同时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成为常态化,重点是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不合理增长,严控“三公”经费预算。


近年来,我国保持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态势,但是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不是“量”的不足,而是传导机制不畅。投资回报率预期较低导致预期不振,因而较为充足的流动性并未有效转化为投资和消费,而是沉淀在居民和企业储蓄上。因此,短期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的转化。


第一,加大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在总量上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准备金等基础货币投放工具,为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货币政策锚定物价目标,用好用足降准降息空间。当前应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使名义经济增速尽快回归至实际经济增速上方。一是增加中长期贷款的供应,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二是利用好定向调控工具,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精准性,对于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更多信贷支持。


第三,做好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例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购房成本,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中产群体是消费的主力群体,也是在房地产增量政策出台前背负房贷的主要群体。近期消费贷发放不少,但撬动消费成效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消费贷没有用于消费,而是中产群体通过借低息消费贷去提前还高息房贷。与其通过发放消费券、中央政府增加额外负担来刺激消费,不如加快加力调整存量房贷利率,成本可由金融机构和政府分担。


(二)长期政策建议


长期来看,在财政政策方面:


第一,理顺央地财政关系,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应进一步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确定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收入自主权。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性。


第二,完善公债管理制度,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除地方债发行管理制度外,超长期国债的管理规范性也需要重点关注。


在货币政策方面:


一是加强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发展金融科技,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应借助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加速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是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和预警能力。利用监管科技创新和大数据分析优势,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监管来提高监管精准性和时效性。


此外,新质生产力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决定力量,因此长期来看要特别加大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持。第一,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第二,要继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既要发挥好国有经济定海神针的作用,也要重视民营经济在市场活力和提供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着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论坛第二单元,结合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各位专家围绕“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未来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等问题展开讨论。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指出,今年经济呈现出复苏态势,但复苏过程尚未完成。一季度经济增长超出预期,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1.6%。然而,进入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PMI数据显示制造业略有收缩,整体经济形势较为复杂。预测二季度GDP环比增长可能降至1%左右,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更依赖于财政政策的支持,预计随着中央和地方债券发行加速,财政支出将加快,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5%左右。


在供给侧方面,产能重整是关键措施之一,防止行业内过度竞争,并通过政府的适度干预促进市场退出和行业整合,以稳定价格和提升企业利润。此外,需警惕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在产能利用率已经较低的行业中,要关注投资速度是否过快,避免加剧产能过剩问题。在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再贷款利率的调整应确保国有企业在收购商品房并转化为保障房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在需求侧方面,应更多地关注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改善民众对未来的预期。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表现出结构性复苏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特点。5月数据显示,尽管前5个月整体开局良好,供需两端及三大需求相比去年有显著改善,但经济下行趋势放缓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即结构性复苏。政策已经释放出促进房地产见底企稳的积极信号,这些政策的累积效应预计将逐步改变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超跌状态,促进其平稳发展,减轻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政策支持力度虽大,但要落实到投资端、销售端,乃至反映在房价上,仍需一段时间。


经济的持续复苏需要扩张性政策的支持和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当前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强有力的刺激措施来稳定经济增长。即将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激发了人们对改革的高期待,特别是在财税领域。公众期待能够明确市场与政府的界限,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并完善分税制,以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和相关财税、金融制度的改革。针对居民预期不稳定和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可以借助三中全会的契机,加速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指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应聚焦于需求端,尤其是消费需求。工业生产和供给端表现良好,部分指标超出预期,但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


提振消费需求的关键是增强消费能力。目前,针对消费端的有效措施尚显不足,尤其是在最终消费环节。虽然制造业领域有以旧换新等措施,但并未充分传递到最终消费者。房地产消费作为居民的主要支出之一,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如装修、家具和家电的消费。在政策上,应更聚焦于最终消费端,例如合理使用保障房购买基金,与房地产风险重组和消化相结合。其次,政府可考虑直接补贴,尤其是在经济适用房领域,以调动居民购房的积极性,促进房地产市场去库存。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认为,5月的经济数据与4月相比没有显著变化,而不同经济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分化。制造业投资、工业生产和出口等领域表现强劲,同比增长达到5%-10%,而房地产行业无论是新开工、销售还是投资数据,都出现了同比10%-20%的大幅下降。虽然一季度GDP增长中只有0.8个百分点来自进出口,但实际上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不止于此。出口不仅直接贡献于GDP,还通过带动制造业投资和工业增加值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尽管今年出口预计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亮点,但面对潜在的外部风险,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目前面临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对经济的拖累预计将持续多年。新开工房屋数量已经从高峰下降了60%-70%,而房地产投资仅下降了20%-30%。当前房地产领域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但所提供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我们需要对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指出,中国经济目前仍在疫情后的修复阶段,即2022年12月7日疫情放开以后经济开始逐步恢复。修复阶段是指过去受到严重破坏的领域正在逐渐恢复,而过去未受影响的领域则恢复得更为迅速,经济领域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通过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可以认为我国经济经过2023年和今年年初基本完成疫情后的修复后,已经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但这种稳定处于较低水平,即物价低迷,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等。当前中国经济主要面临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和贸易摩擦三大问题,今年下半年有可能在底部徘徊。二季度的经济增速预计在5.1%左右,上半年整体增长率基本在5.2%。第三、四季度的增长速度可能低于5%,全年经济增长率最终在5%左右。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本身比防范经济风险更为重要,不能仅仅为了防范风险而采取行动,而应更加注重推动发展。其次,关注内部经济均衡比关注外部经济均衡更为重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密切关注物价水平,确保物价稳定。最后,既要发展新动能,也要稳住传统经济动能,不能因为一时的号召而盲目跟风,大规模地发展新动能,导致产能过剩。




阅读

刘凯:布雷顿森林体系八十年——美元本位及其未来


袁海霞等:外需走强但内需仍偏弱,房地产新政效果仍需观察


【虚位以待,就等你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公共事务专员招聘启事


刘伟:从经济史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


闫衍:立足金融高水平开放,加速评级行业国际化发展


范志勇:沙特终止石油美元协议不会立即动摇美元根基


徐奇渊:美元强劲底色恐难改变,各国承压需主动破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