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点名后,疾驰的剧本杀来到十字路口|深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数娱STUDIO Author 丁楚乔
作者|丁楚乔
编辑|友 子
被官媒盖章“社交新宠”还不到10个月,剧本杀就享受到了“脱粉回踩”的顶流待遇。
新华社近日发表《变味的“剧本杀”》,指出少数商家为了噱头,在剧本杀内容、场景设置中加入暴力、灵异元素,相关部门在管理规范多方面尚存在空白。
紧随其后,12426版权监测中心、上海剧本杀行业专委会等机构牵头开展了“剧本杀及NFC等热点版权问题研讨会”,有关行业监管、正版保护等议题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目前,国内剧本杀线下实体店已超4.5万家,过去半年内净增上万家。然而在踌躇满志的新玩家背后,是成片的老店黯然退场。受困于反复的疫情、高昂的成本、内卷的竞争模式,许多实体店的生命周期不超过半年。
数娱君在多个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剧本杀”,排名靠前的大多是“1:1复刻剧本”,也就是盗版,此外抄袭也屡见不鲜,让发行商十分头疼。知名发行商瓦特工作室的创始人瓦特告诉数娱君,业内200余名发行商自发成立了一个维权群,但即使头部发行商也很难控制这些侵权行为。
“一个本从创作、测本到最终上市有3-5个月的周期,往往正版还没出,市面上就有盗版了,这给发行、店主、创作者各方都带来巨大的伤害。现有条件下还没办法确定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瓦特说。
内部缺乏统一规范的版权条例、营业准则,加上也有少部分从业者对反盗版、反抄袭的敏感度不高,行业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问题却越积越多,仿佛在没有安全带的情况下“飙车”。
“剧本杀行业正处于井喷式发展阶段,需要历经新的迭代期。”知名厂牌惊人院的联合创始人三三对数娱君表示。这次关于剧本杀的负面舆论集中爆发,也许正是出台行业新规的契机。
40万就能开一家
但老店正在成批转让
“剧本杀店铺倒闭。家具九成新,剧本只用了几次,平价转让,有诚意的来。”某二手交易平台上,随意一搜便可见一批求转让的剧本杀店。
今年4月,余北和朋友看到了剧本杀行业可能存在的商机,很快在南京新街口盘下了一家二手店,店铺位于商圈内某栋商住两用大厦中,这也是大多数实体店的常见选址。
“接手人家不开的店,成本可以说是非常低了。现在新开店的话,在当地光装修和买剧本就要花掉40万元。”但余北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开店至今月均流水约3万元,“工作日有时两天才开一车(即有消费者组局),可以说是血亏,还好是作为副业试水,不至于被房租拖死。”
余北吐槽的房租高并非个例。就在隔壁大厦,杨喆正计划将经营了两年的店转掉,“我这边店铺面积180平,300多个剧本(含“城限”、独家),玩家群共1000人。转让费最低1万9,房租每月9300,三年一签,现在市场价都这样。”
杨喆算是当地较早入行的一批店家,还加入了当地剧本杀协会,月流水最高能做到8万,“就算能做到这个数,有时候还是觉得挺吃力的。来店里玩本的大多数是周边学校的大学生,比较依赖回头客。其实上班族并不多,初高中生就更少了。”
20+的年轻人群是剧本杀近两年爆火的助推力,但长期局限于这个圈层,引流成了行业的共同难题,而大量同质化新店涌入则加剧了内卷。
某三线城市的剧本杀店主果冻无奈地告诉数娱君,“最近半年,周围忽然多了二三十家新店,原本当地只有两三家生意还行的,客流一下子就被稀释了。小店的本子基本都差不多,玩家为什么要选你家?我觉得那些有“城限”(即城市限定本)和独家的店应该好一点吧。”
然而,当数娱君向业内相关人士求证时却发现,拥有更多的“城限本”、独家本,并不意味着店铺具备了绝对的竞争优势。
“其实真正能跑出爆款的大多是盒装本。往往盒装卖不出去时,他们才会建议卖‘城限’,有那么一种饥饿营销的意思。”该人士表示,“城限本”的质量并不统一,有时也会根据剧本的门槛来划分,“如果测本的时候觉得玩起来比较费劲,也会定‘城限’,吸引剧本杀发烧友们去打。”
可以说,线下剧本杀中小店铺,既有内容行业年轻多元的特征,但同时又有重资产的短板,生命周期十分不确定。
尽管如此,一些内容厂牌和发行商则向数娱君传达了一个讯息:虽然每一步走得并不轻松,线下业务始终是业内看好的重头戏,且为了寻求实体店差异化,实景剧本杀、文旅结合成大势所趋。
“大家都在起步阶段,尤其是文旅结合,装修、设计、审美,包括导演技能等等,是对团队综合能力的考验。”瓦特坦言。
在这一领域,惊人院也在培训内部成员。三三表示:“合作外部力量当然也可以,比如有时会碰撞出新的灵感,但内部消化可能在沟通效率上会更高一点,落地执行也会尽量贴合预期。”
中小店家还在求生之际,头部玩家已经进入下一轮较量。不难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线下剧本杀业态还将面临更为残酷的洗牌。
盗版抄袭猖獗 反向围剿正版?
接受采访时,瓦特反问了数娱君一个问题:“你有维过权吗?那真的是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感觉。”
直到现在,瓦特已经为自家剧本三个不同归属地的反盗版案件奔波了近半年,与盗版商的拉锯战中让他倍感疲惫。
令瓦特不解的是,很多人似乎不在意盗版问题,甚至还有少数从业者认为盗版反而会起到宣传作用。数娱君在与一些线下剧本杀沟通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店家甚至以降低成本为由主动购买盗版。
(数娱君与剧本杀店家沟通)
“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比如一家线下店拿到了一个正版剧本还没开,因为需要排练或者熟悉一下,但隔壁的盗版店觉得,反正投入成本低,也不会重视这当中的游戏体验,开了本之后可能会把这个本的名声搞得很差,因为同城玩家的消息传播很快。”
从行业角度来看,盗版行为不但损害玩家体验,也直接侵蚀着那些购买正版剧本的商家利益,因而最近一两年,很多城市的店家自发组织了正版联盟,形成地区性质的行业协会、联合会等,将相关盗版商家拉进黑名单。
“剧本杀这个圈子,其实真的挺小的,明知盗版而故意买盗版,也就意味着在这行没有什么容身之地了。”三三说。
(发行商自发反盗版)
作为具备一定体量的厂牌,惊人院对侵权情形已经有了一套应对动作。“我们电商这块的小伙伴会定期追踪、筛查,如果发现一些不是惊人院合作授权的渠道,会直接走电商平台的申诉流程。说实话,一些大本的盗版率真的很高,举报由公司来统一操作还好,有人力支持,但小工作室真的消耗不起。”三三介绍。
为了从源头上严控盗版,瓦特已经在新剧本的线索卡中加印防伪水印,而惊人院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甚至会配备一些视频或音频,也不会为盗版商家提供售后,增加盗版商家的复刻难度。此外,在“城限本”、独家本中,惊人院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授权在特定内容中设置细微的区别,一旦出现盗版,就可以据此追踪溯源。
“太难了,在反盗版这一块,我们是很被动的。”瓦特叹气。
与盗版相比,抄袭引发的后果更为恶劣。实际情况下,一边是高昂的维权成本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另一边,抄袭者需要承担的损失及处罚却相对轻描淡写。
瓦特举了一个例子:“比方说某工厂发明的一款新型螺丝,研发成本一两千万,每年利润500万,而其他公司对这个设计进行抄袭,你需要花费一两年时间陪他打官司,赔付的上限可能只有50万,但对方凭借这个螺丝在这段时间里已经挣了数千万,那这50万给你们,又能怎么样?下次还是抄你的,总之对方不承认抄袭的话,你基本上是奈何不了他的。”
尤其当那些照搬设定、技巧的作品却备受玩家认可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原创者的积极性。事实上,已经有部分地区出现了盗版店、抄袭者联合起来“围剿”正版店的情形,严重拖累了当地原创工作室的正常创作进度。
“不管是盗版还是抄袭,说白了都是对脑力劳动的概念和价值不够重视。”瓦特认为,“许多人都希望看到行业越来越好,如果说后续国家可以在法律法规上提供相对严格的约束,大家其实都很愿意配合的。”
严控未成年、超自然
剧本杀面临“网吧”老路?
当官媒近期发文对剧本内容、行业运营规则发出整改信号时,和大多数从业者一样,余北喜忧参半,“连相关部门都注意到这个行业了,说明是真的火了。”
但一些新闻也令他非常担忧。余北将《21岁男生剧本杀成瘾心理出现问题 妈妈:他竟说要杀我》的新闻链接转发给数据君,补充指出变格本(与本格本相对,追求离奇灵异,无法从当下科学理解)中确实有许多超自然的情节,如果真的被认为存在不符合内容导向的问题,整个行业将面临不小的打击。
一些厂牌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风险。团队有出版行业背景的惊人院,在剧本内容上就要求基本以正式出版为标准,涉及到一些血腥暴力、三观不正的内容在审稿环节就会被处理。
但从另一个角度,瓦特也提出了一些设想:“剧本杀的一大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其灵活多变,可以让玩家自由发挥。如果相关规定出来了,大家矫枉过正,导致作品千篇一律,那就没得玩了。所以说,内容行业的商业化过程对分级的需求越来越急迫。”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
“剧本杀的形式也许只是一时的热潮,但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悬疑推理类的游戏已经深入人心。即便哪天‘剧本杀’本身因为各种原因消失了,或者没有这么火了,其内核还是会一直在的。”三三分析。
从发行的环节来考虑,增加剧本内容审核环节后,发行效率可能会有所降低。同时,剧本出版流程的规范化也会引发市场对版号的需求猛增,除了一些“正规军”出身的头部厂牌过渡期可能相对顺利,普通工作室对版号资源的获取还需要历经一个协调的过程。
而从年轻人热衷的消费形式来看,线下剧本杀实体店其实颇有早期网吧的既视感,但两者消费者群体特征、内在逻辑又大相径庭。
“当年爆发了‘蓝极速’网吧纵火案那种恶劣事件,之后才有相关政策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余北回忆,“不过,剧本杀的消费者基本集中在20岁以上的中青年,未成年占比是非常低的。”
(2005年文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网吧管理通知)
瓦特也向数娱君分享了他的观察:“大家现在没有阅读了,许多成年人因此会出来聚一下,通过剧本杀的方式保持一些阅读和社交的习惯。说到未成年消费者,年纪小的可能都看不懂剧本,而高中生们日常就有大量的阅读和社交,其实来玩剧本杀的意愿并不是最强的。”
另外,数娱君也随机抽访了十余家线下剧本杀店铺,有近半者表示日常有消防、防疫检查,并接受街道工作人员的定期抽检。
也就是说,在剧本杀行业新规尘埃落定之前,商业化各环节是否稳定、可持续,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从业者们的职业道德和自我约束。
剧本杀行业的未来何去何从?艰难的多方博弈才刚刚开演。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余北、杨喆、果冻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