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粤港澳大湾区银行跨境财富管理业务
本文共约 17000 字
阅读预计 35 分钟
投稿及合作:wealthmagazine@163.com
目录
智库导语
一、大湾区发展跨境财富管理业务的意义
(一)推动建设国际财富管理集聚示范区
(二)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服务互联互通
(三)更好满足居民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
二、跨境财富管理发展现状
(一)财富管理市场规模
(二)主要跨境财富金融产品
(三)银行跨境财富管理业务案例
三、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与机遇
(二)困难与挑战
四、大湾区银行业跨境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建议
财策智库
智库导语
随着国内居民财富增长,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然而,伴随新冠疫情的影响,加之国际地缘政治形势晦暗不明,市场投资风格与市场情绪趋向保守,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不但降低了高净值富裕人群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改变了其投资偏好和模式,提高了其对银行跨境财富管理服务的期望。
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跨境财富管理已经成为金融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以丰富大湾区内个人投资者的金融产品选择,还可以推动银行服务创新。2022 年以来,随着跨境理财通等投资渠道的试点、境内财富客群的增加以及配套政策的推广,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跨境财富管理市场发展现状,剖析当前深化改革与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银行进一步发展跨境财富管理业务的策略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是国家重要目标任务。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在跨境财富、全球资产配置等方面拥有更多先行先试的优势和机会,区内银行业亟须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在促进互联互通、丰富产品类别、推动科技赋能、培养专业人才、关注风险防控等方面持续发力, 不断提升大湾区居民财富金融的服务体验,增强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并为更多城市提供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经验借鉴。
一
大湾区发展跨境财富管理业务的意义
(一)推动建设国际财富管理集聚示范区
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是全球范围内各种财富管理机构聚集、财富管理产品丰富、能够吸纳并配置各种财富资源的城市或地区。建设国际财富管理集聚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的应有之义。
在大湾区中,香港已具有显著的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特点。深圳、广州等城市也相继提出了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目标和具体路径。基于紧密联结内地与境外金融市场、坐拥香港、深圳两大金融中心、汇聚众多财富人群的背景,大湾区发展跨境财富管理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重要着力点。
随着资管市场转型、资本市场及货币开放、共同富裕主旋律、高质量发展诉求以及大湾区跨境理财便利化等监管利好及政策红利的显现,加快发展跨境财富管理业务将助力大湾区成为全球国际财富管理示范基地。
(二)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服务互联互通
跨境财富管理可以缓释境内外地域差异及制度障碍,赋予财富管理业务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目的所在。
发展跨境财富管理业务,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境内外金融服务一体化,打通财富管理领域的跨境桥梁,避免“互联互通”市场的碎片化,增强金融运转效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财富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有助于中资金融机构整合境内外资源,借鉴境外市场的先进理念,研发更为丰富独特的产品,为超高净值人群及家族办公室等高端客群提供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
在跨境财富管理业务中,涉及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资金、产品、金融基础设施的互通以及监管政策的衔接与调整等。
研究跨境财富管理,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难点和挑战,便于监管部门参考境外经验,推动政策创新和业务试点。
(三)更好满足居民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财富持续增长,个人客户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提升。出于投资多样性、货币保值、隐私保护等考虑,海外资产配置受到中国居民,特别是高净值人群的热捧。但受制于有限的投资渠道,我国居民离岸投资相比国外发达市场仍存在较大差距,居民对于更加开放、便利的跨境投资需求愈加高涨。与此同时,持续蓬勃发展的中国内地市场也成为境外个人投资者的向往之地。
上述趋势在大湾区体现得尤为明显。粤港澳大湾区有 8600 万人口,人均 GDP 高达 2.2 万美元,具有较强的资产实力,而且香港、澳门与广东经贸活动、人员往来非常密切,大湾区居民跨境配置理财产品的需求同样强烈,内地理财产品收益率对港澳居民有较大吸引力,内地居民也希望多元化配置境外资产。
在此背景下,金融市场双向开放逐步加速,跨境投资政策创新陆续推出,将使居民跨境投资理财和全球配置资产的渠道和方式日渐丰富。
跨境财富管理发展现状
(一)财富管理市场规模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大。过去 10 年大湾区 GDP 年增速接近 8%,总额接近 2 万亿美元。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胡润财富报告》,广州及深圳资产超 1000 万元的高净值家庭户数分别为 7.14 万户和 7.9 万户,分别同比增长 3.6% 和 4.4%,这些家庭对跨境理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长期稳居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综合竞争力前三的香港,既是国际投资者偏爱的离岸市场,也是中国内地高净值人士首选的离岸投资中心。德勤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在香港管理的境外个人投资者金融资产规模约1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四。根据香港金融发展局数据,2021 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总资产为 10.6 万亿港元,其中41%来自内地,预计未来 5 年该数字将增至 51%。得益于大湾区的发展以及高净值人士的投资意愿不断提高,过去几年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表现强劲,2021 年净资金流入为 6380 亿港元。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香港改革举措的相继推出,香港的吸引力还将继续提升,预计到 2023 年,以管理资产规模计算,香港可能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
与此同时,大湾区内地城市也逐渐成为香港居民境外资产配置的主要区域。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最新调查显示,53% 受访香港居民表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配有金融流动资产,其中,金融从业人员和居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香港居民这一比例高达68% 和 96%。
根据上述调查,目前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金融流动资产平均近 40 万港元;其中金融从业人员和居于大湾区内地城市港人分别逾70 万港元及 60 万港元,占其总流动资产的比例为26% ~ 67% 不等。
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财富管理需求潜在空间大。从目前跨境投资大湾区内地城市金融产品分布情况来看,以人民币储蓄存款(指活期存款)和人民币定期存款为主,投资类金融产品使用较少。随着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和便利,预计跨境投资内地金融产品的比例将会逐步提升。
(二)主要跨境财富金融产品
伴随我国资本市场和本外币管理的双向有序开放,跨境投资的渠道不断涌现,跨境财富管理业务品种日趋多元化。
1. 已有政策支持的跨境财富管理产品
目前,我国政府已推出的居民跨境投资理财机制主要包括:
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
QDIE(合格境内投资企业)
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
港股通
深港通
沪港通
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
存托凭证互联互通
中日 ETF互通
跨境理财通
内地与香港 ETF 互通
一是QFII。
QFII 规定外国投资者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在我国有关部门的审批通过后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
2002 年,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证券市场,QFII 制度的推出,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国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国内的普通投资者相比有较大差别。国际机构投资者普遍以中长期投资为主,其倡导的价值投资对 A 股市场的投资风格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般而言,QFII 的投资策略有几大特点:
一是投资理念非常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是能够正确把握中国特色,抓住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不同阶段带来的改革红利;
三是注重对业绩高增长公司的投资,同时“抱团持股”现象较为明显。
在2009年之前,由于 QFII 是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的唯一途径,QFII额度也比较低,资源比较紧张。随后几年随着 QFII 额度的大幅提升,沪股通、深股通开通,外资投资 A 股的途径变得多样化,QFII 的额度并没有得到快速的增长。2019 年 9 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2020 年 9 月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办法》,将 QFII、RQFII 资格和制度规则合二为一,进一步降低了 QFII 和 RQFII 投资准入门槛,稳步有序扩大外资的投资范围。
截至 2022 年 7 月末,已有超 700 家机构获批QFII 资格,较 2012 年增长近 4 倍;QFII 持股数量和市值分别增长超 4 倍、超 2 倍。2021 年年末,QFII 持有 954 只 A 股,合计持股市值为 2840.08 亿元,较 2012 年年末持股数量和持股市值分别增长448.28%、248.86%。
二是QDII。
QDII 是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允许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一项过渡性制度安排。QDII 基金是在我国境内设立,经我国有关部门批准从事境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业务的证券投资基金。截至 2022 年 9 月末,获批取得投资额度的 QDII 机构(包括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信托类)共 176 家,获批额度 1597.29 亿美元。
从投资门槛和投资难度来看,QDII 基金投资起点金额基本在 1000 元以内,有的基金甚至 1 元起步。QDII 基金由专门的基金经理管理资金,降低操作难度。目前国内的 QDII 产品较为丰富,约有 200只左右可供投资者选择,涉及的投资范围和投资品种也较多。
投资范围包括香港和亚洲地区其他新兴市场,以及欧洲地区、美国等;投资标的则包括海外股票、债券、房地产、大宗商品等。
从2009年第一只QDII 基金——南方全球精选配置诞生算起,迄今 QDII 基金已经走过 13 年历程,从早期作为创新品市场接受度较低,到后来在港股投资风起云涌时成为出海“大本营”,再到港股通开通后关注度下降,QDII 基金的命运几起几落。如今,QDII 基金更多作为我国居民对外投资的配角而非主角。2009—2018 年,QDII 规模在 500 亿元 ~1000 亿元之间宽幅震荡。2018 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多次启动 QDII 额度发放,满足境内居民进行境外投资的需求,QDII 基金规模得到了快速增长。截至 2022 年第二季度末,QDII 基金管理规模达 3070.26 亿元,首次突破3000 亿元。
三是QDLP/QDIE。
QDLP/QDIE是指获得试点资格并获批外汇额度的基金管理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基金并向境内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将募集资金换汇后投资于境外一级、二级市场的制度。
我国QDLP 实行地方试点制度,自 2012 年启动,目前已有上海、深圳、天津、青岛、北京、海南、江苏、重庆、广东(深圳以外地区)、宁波共 10 个地区进行试点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及指引,获批总额度约 580 亿美元,已投资规模约 100 亿美元。
截至 2021 年 12 月中旬,已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 QDLP 基金共计 107 只,集中在深圳、上海。其中,至 2021年年底深圳已试点同意 QDIE 管理企业69 家,已出境投资总额度共计 19.9 亿美元。
相较于QDII,QDLP 采取私募方式,是更为灵活的对外投资工具。此外,QDLP 还具有对外资机构开放、对境外产品开放、对境外资产开放三个特点,能够引入国外管理能力与业绩俱佳的资管机构,其境外投资能力较国内机构更具优势;在投资方式上可以连接基金方式投资于境外基金等产品,也可直接投资于各大类资产。这意味着国内高净值客户可以与国外投资者投资于同一管理人、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资产。因此,虽然 QDLP 目前规模并不大,却有望成为高净值客户跨境投资的最主要工具。
近两年,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QDLP试点区域不断扩充,准入门槛不断降低,获批额度不断增加,申请、设立程序的不断便利化,加之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之下高净值人群资产分散配置的需求增长,QDLP 基金或将迎来更大发展。
四是QFLP。
自 2011 年上海首先推出 QFLP 试点以来,北京、天津、重庆、深圳、珠海、广州、平潭、青岛、贵阳等地陆续推出 QFLP 试点。2016年以来,在“扩流入、控流出”以及“全面放开外商投资企业以结汇所得人民币开展境内股权投资”的政策背景下,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开始探索对QFLP 试点进行升级,例如,上海将 QFLP 基金的管理模式扩展为“外资管外资”“外资管内资”“内资管外资”三种模式,将 QFLP 基金的投资范围扩展到可投资优先股、定增、可转债、夹层、不良债务等。
2020 年 4 月颁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银发〔2020〕95 号)允许港澳机构投资者通过 QFLP 参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PE/VC 基金。总体而言,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层面,不断释放支持 QFLP 试点的积极讯号,QFLP 已成为外商开展境内股权投资重要通道之一。
五是港股通、沪港通、深港通。
港股通是指内地的投资者可以用人民币购买香港联合交易所(简称“港交所”)上市的股票。在具体操作方式上,投资者委托内地证券公司,经由上交所或深交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港交所进行申报(买卖盘传递),买卖规定范围内的港股股票。同理,香港投资者也可通过该安排买卖上交所、深交所股票。以上制度安排统称为沪港通、深港通。
2014 年11 月 17 日,沪港通作为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下的第一座“桥梁”正式通车。2016 年 12 月 5 日,深港通正式开通,由此实现了港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互联互通,内地和香港的个人投资者可直接投资于对方股票市场。
港股通标的范围包括恒生综合大型、中型股指数的成分股、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的成分股(选取其中市值 50 亿元港币及以上的股票),以及同时在港交所、上交所上市的 A+H 股公司股票和同时在港交所、深交所上市的 A+H 股公司股票。交易总额度 2500 亿元,每日额度 105 亿元。受交易规则、语言文化、信息障碍等因素影响,内地投资者更青睐港股市场的中概股以及美国科技股,例如,腾讯、阿里巴巴、苹果、微软、特斯拉、Zoom 等。
沪 / 深港通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 2021 年 11月 10 日,南向港股通累计成交额达 23.1 万亿港元,累计 2.1 万亿港元内地资金净流入港股;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港股的总额持续攀升,由 2014年年底的 131 亿港元增至 2.2 万亿港元;北向沪股通和深股通累计成交额达 64 万亿元人民币,累计 1.5万亿元人民币净流入内地股票市场。总体来看,北向资金在过去 8 个年度均呈净流入态势,2022 年 1—7 月,北向资金净流入 507.30 亿元。沪 / 深港通已成为两地投资者跨境投资最主要的渠道。
六是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
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是指在本地注册的基金,经对方证券监管机构审核并正式注册后,可面向对方投资者销售的制度安排,初始额度为资金进出各 3000 亿元。
互认基金类型包括股票指数型、股票型、债券型,其中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销售的规模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不超过 50%。
历经 7 年多发展,互认基金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产品,规模都实现可观增长,并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特点。截至 2022 年第一季度末,已注册香港互认基金 115 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基金管理规模 1147 亿元;已注册内地互认基金 50 只,管理规模约 1091 亿元。从资金汇出角度看,香港互认基金内地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出金额由开闸之初的 4017.67 万元增至 2022 年 4 月末的 116.39 亿元,而内地互认基金香港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入金额由2154.33 万元增至 10.84 亿元。
由于基金投资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且两地市场的监管、税务等框架不同使得两地公募基金产品形式不同,内地居民投资香港互认基金还应提升投资水平,提升对大类资产配置以及海外市场的认知。
七是存托凭证互联互通。
存托凭证互联互通业务是沪深交易所与符合条件的境外证券交易所间围绕存托凭证的互联互通机制。存托凭证是由存托人签发,以境外证券为基础在境内市场发行,代表境外基础证券权益的证券。
存托凭证互联互通业务包括中国存托凭证和全球存托凭证两项业务。
中国存托凭证业务是指符合条件的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主板上市中国存托凭证(简称CDR)。
全球存托凭证业务是指符合条件的沪深交易所的 A 股上市公司在境外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全球存托凭证(简称 GDR)。
存托凭证和基础股票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并因此实现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目前纳入存托凭证互联互通的境外证券交易所包括伦敦证券交易所、瑞士证券交易所、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2022 年 7 月,首批 4 家中国企业发行 GDR 成功登陆瑞交所;CDR 业务机制也在完善之中。
与港股通下投资者跨境到对方市场直接买卖股票的模式不同,CDR 是将境外基础股票转换为存托凭证实现产品跨境,主要面向国内投资者并以人民币交易结算。
CDR 投资者投资标的则由港股通下的香港上市公司股票扩展到英国、瑞士、德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
当前 CDR 主要包括两个应用方向:试点范围内的创新型红筹企业(简称红筹 CDR)和合格交易所上市的海外企业(简称东向 CDR)。
2020 年 9 月,证监会批准九号公司 CDR 于科创板公开发行,这是A 股市场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 CDR。东向 CDR制度细则仍在进一步完善,相关业务有望逐步开展,中国居民全球化资产配置将有更多选择。
八是跨境理财通。
跨境理财通是指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按照购买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其中“南向通”是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居民通过在港澳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港澳地区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
跨境理财通是首个专为个人投资者设立的互联互通机制,个人投资上限为 100 万元,试点总额度为 1500 亿元。通过连接内地与港澳的银行理财市场,跨境理财通为大湾区的投资者开启全新的跨境投资渠道。
目前跨境理财通投资标的主要是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其中:
“北向通”产品包括固定收益类理财、公募基金
“南向通”包括存款、公募基金及债券。
截至 2022 年 9 月中旬,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合计 3.56 万人;共办理业务 1.3 万笔,金额 14.56 亿元。其中“北向通”业务 8831 笔、金额 4.61 亿元;“南向通”业务 4227 笔、金额 9.95亿元。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的内地银行 29 家、香港银行 24 家、澳门银行 9 家。
跨境理财通仍存在持续发展的空间。在投资金额上,受试点期间国内外金融市场波动剧烈、投资者扩大投资的积极性不够强、部分产品业绩受冲击、开放产品较为有限等因素影响,总体额度使用有限。
在投资标的上,投资者也期待有更多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目前“南向通”投向定期存款的比重约 90%,“北向通”投向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比重超过 75%。“南向通”客户对潜在收益较高的权益类产品、衍生品等较感兴趣,北向通客户则希望纳入存款、债券、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
九是内地与香港 ETF 互通。
内地与香港 ETF互通是指两地交易所将符合条件的 ETF 纳入互联互通。ETF 纳入互联互通后,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 ETF 基金份额,目前的 ETF买卖限于二级市场交易,不允许申购赎回。
内地与香港 ETF 互联互通基于股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连接,ETF 投资额度与股票投资额度一并管理。2022 年 7 月,ETF 互通交易正式开通,双方投资者可以买卖包括沪深港股通 ETF 在内的 87 只首批可投标的(北向 83 只和南向 4 只)。截至 2022年 9 月 1 日,ETF 通北向资金总成交额达 10.36 亿元、南向总成交额达 125.21 亿港元。
ETF 具有分散投资、公开透明、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广受投资者认可。将 ETF 纳入互联互通标的,有利于丰富跨境投资品种,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机会。
目前,沪深两市 ETF 产品规模约 2.6 万亿元,香港 ETF 规模逾 4300 亿港元。随着相关机制顺利运行,符合资格的 ETF 互通产品有望拓宽,进一步满足投资者多元资产配置需求。
2. 未获政策支持的跨境财富管理产品
一是跨境保险。
相较内地保险产品,香港保险产品具有保费较低、享有分红、对某些疾病定义宽松、保证范围广、免责条款少等优势,颇受内地居民欢迎。香港保险涵盖重疾、储蓄、养老金、寿险、医疗等多种险种,可用于满足生活保障、资产配置和传承。
同时,香港保险因多采用美元或港元计价、适用香港法律等特点,深受家庭信托、遗产转让等特定需求的投资者青睐。
非香港居民也可以购买香港保险,但须在香港签约。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由于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只能使用已在境外的资金购买香港保险,理赔资金的汇回也存在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提出支持香港、澳门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目前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均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设立,意图借此提供港澳保险的保单咨询、续保、理赔等售后服务,并开展跨境保险试点、特色保险服务等。业界也正呼吁加快研究推进“跨境保险通”,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提供更为便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大湾区居民投保、投资的需求。
二是海外公募基金。
美元公募基金和 ETF 一直较受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欢迎,原因包括收费低、组合分散、专业人士操作、认购赎回方便、监管严格等。
海外公募基金的底层资产也很丰富,大类可以分为债券、股票、混合策略、另类等。
按照所投区域的不同,内地投资者主要关注香港、美国、欧洲、新兴市场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地的公募基金。
目前,除中日 ETF 互通、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内地与香港 ETF 互通外,内地居民尚缺乏足够的直接投资海外公募基金的渠道。
三是美元私募基金产品。
美元私募基金投资方向多样,包括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大宗商品、衍生品等,同时投资门槛较高,一般要求约 100 万美元等值的流动资产证明。
较受欢迎的美元私募类项目包括股票基金、债权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即PE/VC 基金)。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更看重绝对回报,并可通过对冲手段提高收益率,但其管理费等也显著高于公募基金。美元私募类基金较适合高净值及超高净值客户。
四是债券直投。
债券直投深受中国高净值人士喜爱,收益从投资级债券的每年 3% 左右到高收益债券每年 15% 以上。因为债券底层资产为债权,相比股权更为安全。常见投资标的如美元中资债等。
与美元私募基金类似,海外债券个人投资者也必须满足合格投资者认证。考虑到单个债券需要本金约 20 万美元,若投资于一些高收益债券,为分散风险,需要投资多个标的,对本金要求较高。
五是海外房产。
地产项目也是高净值人士海外投资的重点之一。近年来除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地产,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也吸引了中国投资者的目光。
投资房产需要关注交易成本、税务、贷款、法律风险、转让费用、遗产税等,投资者往往需要专业人士帮助,对物业本身、投资政策、宏观形势、贷款政策等有非常清楚的认知。
海外房产相关的资产还包括 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投资 REITs 的一大好处是流动性好,但也更容易受到股票整体市场波动影响。
六是股权直投(天使投资、早期投资)。
目前海外股权直投仍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但一些高净值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及人际关系网络也可接触到很多项目融资。此类项目收益高,风险也大,需要投资者对所投项目和团队有足够深入了解,较适合具有相关经验的人士。
七是艺术品和奢侈品。
艺术品和奢侈品投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艺术品、成衣、箱包、珠宝、腕表、汽车、摩托车、酒类、古董等。此类投资需要较强的专业鉴定识别能力,投资者常通过专场沙龙、拍卖会等渠道掌握必要的信息和资源。
(三)银行跨境财富管理业务案例
1. 中银香港与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
中国银行在跨境金融领域已深耕百年,拥有“跨境、跨业、跨界”完善的业务条件,成为连接境内外不可或缺的金融桥梁。
近年来,中国银行锚定“融通世界,造福社会”的使命担当,在大湾区的分支机构聚焦构筑宜居便利生活,服务居民舒适畅达的同城体验,满足粤港澳居民开户、支付、投资等核心需求。
其中,中银香港与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下简称“深圳中行”)搭建起以“支付通”“融资通”和“服务通”为核心的产品体系,为个人跨境财富管理搭建了广阔的国际化平台。
2019 年 3 月,深圳中行与中银香港合作,先行推出“大湾区开户易”服务,香港客户通过中银香港网点,即可快捷开立内地中国银行个人账户;在内地的港澳台居民也可持有效证件在深圳中行网点办理各类业务,并可在该行智能柜台办理开卡、转账汇款、购买大额存单等业务。
截至 2021 年 9 月末,深圳中行支持该服务的智能柜台已达 208 台,覆盖全深圳 141 个网点。深圳中行还推出了便利化薪酬管理产品、跨境特色网点服务、跨境非金融服务权益等创新举措,满足境外高净值人士在湾区生活的消费支付、薪酬管理、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需求。
同时,立足深圳“率先打造国际人才高地”的战略要求,深圳中行在跨境结算、理财、融资等领域发力,例如,面向深圳高层次人才发行“鹏城人才卡”,与前海微众银行共同推出基于区块链的境外人士收入数字化核验产品,实现对深圳引进国际高端人才的便利化支持。
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领域,2021 年 3 月,全国首笔贸易款项数字人民币支付业务在深圳中行成功落地,紧接着,全国首笔面向香港居民在内地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测试工作也在中行的主要参与下完成。
2021 年 10 月跨境理财通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后,中国银行布局跨境理财通业务,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元的跨境理财产品和服务,香港、深圳市民可通过中行线上渠道、线下网点,进行跨境理财通签约、跨境汇款、投资产品申赎等业务办理,购买中行跨境理财通投资产品。
作为“中港跨境金融”先行者,中银香港也针对跨境财富客群提供了多元化的跨境金融服务产品。在开户方面,中银香港通过与集团 36 家内地一级分行建立联动机制,包括客户转介、跨境见证开户、员工交流培训、分润和奖励计划等,可提供跨境见证开户的内地网点达 2130个。
在投融资方面,中银香港提供一系列包含保险、证券和基金等在内的多元化理财产品,并根据内地跨境客户需求而特设一站式信用及抵押贷款服务,可满足客户在跨境投资和资产配置方面的需求。
在服务机构方面,中银香港设有跨境及东南亚业务处和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专门拓展和服务内地及东南亚跨境个人客户。
中银香港与深圳中行定期召开深港合作联动会议,双方就客户身份互认、柜台服务对接,统一增值服务和宣传推广,以及人员交流、岗位实习、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等开展研商并推进落地,为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招商银行与永隆银行
招商银行与永隆银行均为大湾区内的知名法人银行,在跨境财富管理业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永隆银行于 1933 年在香港成立,2009 年 1 月被招商银行收购,成为招行全资附属子公司。2012 年,永隆银行推出跨境财富管理服务。瞄准内地客户到境外投资的趋势,近年来永隆银行借助招商银行的客户、产品资源,持续加强海内外机构联动,积极抢占内地跨境财富管理市场,取得明显优势。目前,永隆银行约 70% 的客户来自内地,其中近九成由招商银行转介;永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约有一半同时是招商银行私钻客户。
在客户来源方面,永隆银行可以直接在招商银行现有客群中筛选高净值客户。虽然内地高净值人士对跨境理财需求很大,但对境外投资环境及种类较为陌生,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永隆银行按客户资产规模进行分层服务,分别提供理财方案、私人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服务。其中,私人财富管理的客户门槛为 500 万港元,私人银行为 3000 万港元。配合监管机构的要求,每位客户在永隆银行开户前完成风险评估报告,评定风险级别,再根据客户的风险级别推荐理财产品。随着层级提升,客户可选择的投资品类、融资方式、投资收益及佣金费率都会更具优势。
在服务模式方面,永隆银行奉行“1+1+N”的境内境外服务模式,即每位内地客户得到 1 位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1 位永隆银行的客户经理以及背后 N 位投资顾问的专业服务。如此既降低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又避免了香港客户经理和内地客户之间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在服务内容方面,针对由上市及拟上市公司高管、跨境企业高管、专业投资人和离岸财产配置型客户等构成的核心客群,永隆银行私人银行主要提供三方面的核心服务。
一是财富增值服务,即为客户制定投融资方案。永隆银行可提供多种现金管理、固定收益、权益投资、另类投资、财富传承和融资产品。以股票投资为例,客户不仅可以投资港股、A 股和美股,还可以投资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瑞士等其他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产品包括证券托管、IPO 新股、国际配售及其他金融衍生型产品,甚至可根据客户独特需求量身定制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例如,股票挂钩票据、外汇挂钩、股票期权等产品。
二是家族传承服务,包括家族信托、保险、身份和税收筹划以及增值服务。
三是公私联动服务,主要包括上市前后的家族信托服务、个人及公司融资服务及股权激励计划等;还可以借助招商永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个人和公司统筹的资产管理及股权安排。
在产品创新方面,发展跨境家族信托成为永隆银行跨境财富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内地部分财富的积累者和拥有者已经 60 岁以上,财富传承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一些继承人选择退出经营,只持有股权。因此,通过设立家族信托完成财富交接成为双方共识。家族信托在香港已经发展几十年,市场成熟,内地一些超高净值家庭转投香港。据统计,当前在香港设立家族信托的客户中,约 70% 来自内地。
事实上,鉴于内地高净值人士对财富传承需求的不断彰显,招商银行于 2013 年已推出“家庭工作室”,主要为超高净值家庭提供定制化的财富保障与传承方案,在收购永隆银行之前,招商银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收购后,两行资源共享,到目前为止,永隆银行内由招商银行转介及原内地客户推荐设立跨境家族信托的内地客户占比 75%。
据了解,永隆银行推出的跨境家族信托服务是通过委托人转移部分或全部财产所有权给受托人——成立近 50 年的永隆银行信托有限公司(简称“永隆信托”),然后受托人根据双方所订的信托契约管理信托资产,并将信托资产及其收益根据委托人的意愿分配给受益人。
永隆信托还可以配合提供保险和 BVI(英属维尔京群岛)账户服务。信托的主要功能在于隔离和保护,即将资产分割出企业与家族,其余成为信托资产,由受托人给予保护及安排传承,从而达到财富传承的平稳过渡。跨境家族信托条款十分灵活,委托人可以通过在意愿书内提出派发信托资产给受益人的条件。仅 2021 年,永隆银行及永隆信托就为超过 50 位超高净值客户定制专业信托架构。
三
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与机遇
1. 地方政府积极推出配套政策措施
2022 年以来,广州、深圳两市先后出台建设跨境资管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支持政策,为银行发展跨境财富管理业务提供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
其中,2022 年 4 月 26 日,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广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实施方案》,聚焦满足大湾区居民多层次的资产管理和财富保值增值需求,并且引导财富资金更多流向绿色低碳和科技创新等符合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领域。
2022 年 8 月 11 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包括打造要素集聚、业态齐备、开放融合的现代化财富管理生态圈,财富管理行业规模、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影响力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根据深圳规划,到 2025 年,深圳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财富管理总规模将达到 30 万亿元以上,吸引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财富管理机构不少于 100 家,注册的 QFLP、QDIE 等试点机构不少于 300 家。
此外,2022 年 7 月 26 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2)》建言在广州南沙率先推进跨境保险服务新模式,为大湾区个人金融跨境政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 年 9 月 7 日,香港政府咨询机构香港金融发展局发表题为《巩固香港作为亚洲优秀私人财富管理枢纽的地位》的研究报告,建议香港继续提升现有制度,以进一步巩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
2. 高净值客群的财富管理需求更加多元化
目前大湾区拥有 45 万可投资资产超过 600 万元的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超过 2.7 万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湾区逐渐形成了三类高增长财富客群:
第一类是本地创业人群,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创始团队成员以及公司高管,也有众多类似跨境电商、网红孵化机构等非上市高净值人群。这类客群关注家族传承安全以及下一代的求学成长,需要银行为其提供税务筹划和海外留学咨询配套的跨境金融服务。
第二类是跨国公司高管及其员工等专业人士。在大湾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背景下,外资机构增长持续加快,这类客群不仅收入较高,同时对汇率波动、全球贸易等领域非常敏感,对跨境资产配置和全球投资机会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需要银行提供工资薪酬的汇划和保值以及全球资产配置服务。
第三类是养老人群。大湾区属于宜居生活圈,到湾区城市养老逐渐成为港澳老年人群的选择新趋势,需要银行提供稳定、持续、兼具保险功能的跨境财富金融服务。
3. 科技为跨境财富管理提供便捷的渠道
金融科技正在重新塑造财富管理行业,推动财富管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湾区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推动财富管理线上化服务,实现足不出户享受财富金融服务,为财富金融跨境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当前,大湾区内有微众银行,坐拥 4 亿用户;在香港也有多家虚拟银行,在线上化服务方面已经积累了诸多先进的经验。
二是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跨境数据交换和身份验证,2022 年 3 月,微众银行推出了跨境数据互换验证平台,招商银行也通过沙盒监管的方式取得跨境身份信息核验试点,未来大湾区三地居民可以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财富金融资格的互认,获得更加差异化、更便捷的服务。
三是智能投顾提升跨境财富管理的运营效率。在营销业务环节,银行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给客户“画像”,提高营销精准度;在资产配置环节,发展“智能投顾”,发掘客户需求,进而为客户制定定制化的综合资产配置方案;在投资管理环节,人工智能可用于投资分析、风险管理等任务,提高产品增值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在后台管理方面,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也可以广泛用于客户资料管理、账户管理、信息披露、报告输出等。
(二)困难与挑战
1. 香港市场面临新加坡等海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新冠疫情后,经济衰退、消费者信心减弱、失业、债务上升等不利因素对港澳财富管理机构以及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都造成了影响。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 2022 年 7 月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受入境隔离检疫等限制措施影响,35% 受访基金将原本在香港的一些职位转移至海外其他办事处。
2022年 9 月 22 日发布的《第 32 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2)》显示,新加坡已取代香港成为亚洲第一大金融中心。
人员流动方面,2022 年香港入境新加坡的人数较 2021 年翻了一番。新加坡在财富管理方面有着完善的产品体系,近年主打家族办公室计划和离岸家族信托产品,能够满足高净值客群在应对国际复杂经济形势、“多重身份”税务筹划两大方面的需求。跨国企业的选择与人员流动的变化都说明了新加坡正在侵蚀香港及中国境内的跨境财富管理市场。德勤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2020年,香港管理的境外个人投资者金融资产规模增速放缓至 3.2%,仅为新加坡的一半。
2. 内地城市金融市场体量、人才数量和国际化程度支撑不足
与国内外一流金融中心相比,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金融业在市场规模、人才储备、总部机构等方面都还有一定差距。
以深圳为例,2021 年其金融业增加值只相当于北京、上海的 60%。在专业人才储备方面,以 CFA 持有人为例,深圳与广州的持证人才数为北京的 2/3、上海的 1/2。
此外,会计、审计、税务、资信评估、经纪、法律服务等第三方中介服务人才也与国际领先财富管理中心的要求与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在机构方面,自 2018 年我国放宽金融业外资持股限制以来,全国 8 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均落户上海、北京,全国 31 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 28 家在上海落户。
3. 跨境财富管理配套政策还不完善
对比美国、欧洲等发达财富管理市场,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政策还不够健全。
一是对个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较为审慎,例如,个人购汇仍有每年 5万美元的限制。基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预计我国短期内尚不具备完全放开个人跨境资金流动的条件。
二是在客户权益保护(数据与隐私)、新兴业务标准、市场化机构准入与监管等方面还需要完善相关政策。例如,针对投资顾问、家族办公室等服务,在市场准入、从业资格、服务标准等方面缺乏一致的监管政策,不利于引入国际机构。针对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慈善信托等新兴财富管理业务还缺乏相应的标准和监管制度。
调查显示,资本管制等政策影响香港居民跨境投资内地金融产品的决定。根据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最新调查,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存款或金融投资的港人受访者中,大部分人(超过 60%)认为资本进出管制、产品收益率、消费者保护、汇率波动、产品宣传及透明度各项因素皆会影响他们跨境投资内地金融产品的决定,其中资金进出管制、产品收益率和消费者保护影响最大。高达八九成金融从业人员则认为调查中的各项因素皆会影响他们跨境投资内地金融产品。
调查同时发现,进一步创新及优化跨境金融政策将有助提高香港居民跨境投资兴趣。其中,最受香港居民欢迎的金融创新政策是跨境投资人民币自由结算(57%),以及降低沪港通、深港通和跨境理财通开户门槛(56%)。多数金融从业人员认为在沪港通、深港通下增加人民币计价股票(78%)、扩大及完善沪港通、深港通的目标股票范围(77%)有助于提升跨境投资兴趣。
四
大湾区银行业跨境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建议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定位,各家银行均应把握机遇,将大湾区纳入重点发展战略版图。
其中,创新发展跨境财富管理业务,协助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财富集聚地区,对于银行扩大个人金融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具有战略性意义,值得各行在此区域和业务领域给予更多关注并研究更多配套政策措施。
(一)加强重点地区资源配置与机制建设
一是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对国际财富管理机构的招商引资政策机遇,在前海、横琴、南沙等合作区增设跨境财富管理机构,与境外财富私行服务平台对接,形成“双循环”服务格局。
二是建议内地银行设于香港、澳门的法人机构在大湾区重点地区设置子公司或虚拟办公室,与跨境财富管理子公司就近协同联动,更好地服务目标客群。
三是探讨完善跨境财富业务的联动机制,例如,设立境内境外双客户经理制,优化跨境见证开户的条件及程序,将客户境内外财富资产合并计算,对联动业务的收益实行境内外双记,推动在岸 / 离岸、线上 / 线下服务无缝对接等,真正让客户获得境内境外 OneBank 的一体化服务体验;并对重点、难点客群的拓展设立专项激励,促进业务快速发展。
(二)丰富湾区特色跨境投资产品货架
一是在现有政策框架下扩大产品服务范围。
二是加强与境内外资资管机构的合作,借助后者在海外市场的投资渠道和风控经验,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 QD、QF 产品,从而把握当前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阶段性增量业务机会,真正做到“转危为机”。
三是进一步发挥香港离岸中心的服务优势,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研究开发适合境内高净值客群的离岸财富金融产品,例如,通过全权海外资产委托等创新模式,争取在家族传承服务领域有更大突破。
(三)加快跨境财富金融数字化转型
一是推动政府落地跨境信息验证平台等基础设施,争取金融监管沙盒机会,研究跨境财富管理业务的线上服务功能。例如,通过“见证代理 + 生物识别”,使银行能够在开户、KYC、大额交易等环节为客户提供非现场服务功能。
二是依法合规开发智能投顾产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低费率、透明化、便捷化的资产组合配置方案。
三是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定制化合作,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和研发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持续提升跨境财富金融的客户体验。
(四)加大专业人才引进与开发培养力度
一是针对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高要求,在大湾区机构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财富管理行业复合型人才。例如,启动“大湾区跨境财富金融人才建设工程”,通过社会招聘、内部选拔、粤港澳三地交流等方式,建立完整的跨境财富管理服务梯队。
二是建立符合财富管理行业规律的人才考核评价认证体系和薪酬待遇水平,加大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财富管理人才,探索更多元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五)扩大跨境财富金融品牌的影响力
一是大湾区城市政府机构牵头,加强与国内外财富管理中心城市交流合作,持续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打造大湾区跨境财富管理行业品牌。
二是有条件的银行机构利用全球联动的优势,打造一批国际化的高端论坛、路演中心、金融智库、行业数据库等财富管理行业公共产品,形成持续的品牌影响力,推进跨境财富管理朝高端化方向发展。
三是银行与重点高校开展跨境财富金融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呈递政府,推动跨境财富金融政策优化创新;同时向市场潜在与目标客户发布,提升拓客能力。
(六)关注跨境财富相关风险防控
一是加强对粤港澳三地财富金融法规的比较研究,防范合规性风险。《网络安全法》要求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办法进行安全评估。
二是审慎处理个人客户资料数据,避免触犯法律法规及造成声誉风险。随着财产安全、隐私保护、投资多样性等需求增长,高净值人士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增加,银行需做好跨境财富管理业务中个人客户的信息、隐私和财产等方面的安全保护。
三是加强与监管机构沟通,及时获取最新的政策变动信息。
四是强化跨境财富管理产品风险管理,对于海外市场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反洗钱合规风险等应有较强的专业、前瞻把控。
参考文献:
[1] 陈林龙 . 发展跨境财富管理 打造财富管理生态圈 [J].中国银行业,2021(10):32-35
[2]鄂志寰 .跨境理财通赋能大湾区财富管理[J].中国金融,2021(7):31-33
[3] 金天胤 . 从海外趋势看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挑战 [J]. 新金融,2021(7):21-25
[4] 李昊霖 .QFII 等跨境投资渠道研究 [J]. 经济视野,2018(2):109
[5] 李琳、逯进 . 国际财富管理的模式及经验借鉴 [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6-41
[6] 李晓波、王淼 . 香港地区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改革与经验启示 [J]. 金融监管研究,2016(8):96-107
[7] 李彧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建设问题探讨及香港的功能定位 [J]. 国际金融,2022(5):56-61
[8] 梅建平 . 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模式研究 [J]. 上海管理科学,2013(5):57-60
[9] 曲晓燕、郑雪峰 . 财富管理的资本市场新路径 [J]. 中国金融,2022(12):77-78
[10] 王一峰、董文欣 . 大湾区财富管理业务迎来新机遇 [J]. 中国外汇,2021(12):42-43
[11] 熊思妮 . 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的动因及绩效分析 [D]. 江西财经大学,2015
[12] 徐文婷 .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研究 [D]. 复旦大学
[13] 许志瑜 . 现代金融支持琴澳产业合作 [J]. 国际金融,2021(11):41-43
[14] 张盼盼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新机遇探略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3):108-109
[15] 张晓军 . 数字科技引领财富管理转型变革 [J]. 银行家,2022(5):110-111
[16]Zhu B.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Audit and Audit Business Innovation[M].Clausius Scientific Press, 2021(3)
免责声明:“财策智库”公众号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本公众号所发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同时不构成对所述产品及服务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合作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公众号内的文章版权及相关权益归相关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在后台留言,编辑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