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谷雨实验室:落地之前,拽回那个“坏同学”

实务学堂 2021-12-03

写在前面


2021年4月1日,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栏目发表关于实务学堂的报道:《落地之前,拽回那个“坏同学”》。作者试图从校董、老师、学生、家长等多种不同角色的故事中,呈现实务学堂工作的内容和价值 —— 把一些“出身乡镇(乡村和小城镇),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在大城市务工”的,“应试教育的弃儿”,或所谓即将“坠落”的“坏孩子”,拽到一条新道路。

报道全文约 1.7 万字,重点讲述了实务学堂的创办历程和团队的心路历程、 5 个学生的成长故事,最后引用一位家长王静红(化名)的话作为结尾:

“他们(实务学堂的老师们)费了那么多劲,最后可能依然是做了一个外卖员,他们要做的是,怎么让他做外卖员依然能够过得很幸福。这更难,但这是教育的本质,这更是教育本身。”王静红说。“摆在面前的课题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应该如何去面对所有的孩子——包括那些普普通通的孩子?”

以下,是 5 个实务学堂学生的故事梗概:

故事一
 
罗明扬“靠着使劲学”挤近了老家的“超级中学”,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下自习的坏了的机器”。

2018年末,跟着在北京做装修工的父亲,罗明扬第一次走进实务学堂。

“曾经厌学的罗明扬,在编程课里找到了乐趣。每天除了吃饭,他都坐在同一把椅子上学编程,‘像打了鸡血一样往前冲’。”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达到了能去实习的水平,并成功转正。
 
(去实习后)学堂老师为罗明扬拉了个群,他每天在群里分享工作进度。老师们也给他提建议,怎么整理会议记录、怎么斟酌发邮件的措辞。罗明扬和我说,他坚持下来的一个理由,是希望能为学堂走出一条路来。在青岛的项目完成后,他被证明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他回到北京,成功转正。

渐渐的,罗明扬的第一份工作内容变得重复,这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中学的日子。
 
后来,他在学堂校长的引荐下,在广州找了一份程序员的新工作,周末到学堂做编程课志愿者老师。
 
编者按:这学期初,明扬在广州的新公司也成功转正,并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许。
 
故事二

 
王艺璇在老家的高中读到高二,“成天补课,一做题就想哭,高考模拟却只有300来分”,于是休学来到实务学堂。
 
她在实务学堂“像菜市场”一样的图书馆里,在“稀奇古怪的课程”里,找到了乐趣。
 
以前,王艺璇不看书,名著买来,放着吃了几个月的灰。但这里的书和思想太新奇了,她感到“必须要把它记录下来”。她给我翻出一本2018年的笔记本,前半本(还在老家学校时)。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这句话一代代传下来,用于激励后人。”

后半本(来到学堂后):

“追求真相会使人幸福吗?如果不会,人还会选择去追求吗?为什么大家常说‘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男生为什么不愿意喜欢一个又矮又丑又胖的女生?什么叫美?什么又叫丑?只因为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你也会改变自己的观念,却不去想它是否正确。”
 
她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家人们希望她回老家复读,然后高考,但最终,王艺璇决定留在学堂,她想“为自己负责”,探索出一条应试教育外的出路。
 
“从(原来)这条路径来看,人和人太相似了,对好生活的定义越来越狭窄——一到30岁,家里人就会催你结婚生孩子,大家都在做,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王艺璇说,“学堂是很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聚集的地方,你可以接近这样的人,心里会有一点摆脱束缚的感觉。”
 
王艺璇

在学堂呆了一年半后,她开始在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实习,就要得到转正机会时,因达不到要求,被老板告知能力与公司需求不匹配。
 
她各处投了简历,收不到回复。“困顿交叠之际,王艺璇也收到了学堂抛来的橄榄枝,回来当教学助理。”
 
(面对王艺璇姑姑)我说起,我观察到的王艺璇是成熟、有见识、有共情力的。王静红抬起头,一连说了四遍“高兴”,“这才是真正的能够安慰到我的,我们就是想让她成为这样一个孩子呀。”她轻轻哭了起来。

故事三

2018年春天,窦泽钊从职高来到实务学堂。对他来说,他在学堂学到的第一课是“认识自己”,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敢于表达自己。
 
上学期他上了一门选修课,讲上野千鹤子的《厌女》。老师“让你想你的脑袋有什么固守的思想”,他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男生的头发就要短?他决定将头发留长,身体力行地打碎脑袋里的“固守思想”。

他因此和父亲爆发了冲突。打视频电话时,父亲看到了他的辫子,说,男的弄成这样像什么样子?窦泽钊说,什么算是男的,什么算是女的?父亲说,你见哪个男的留这么长的辫子?窦泽钊说,我同学就留。父亲沉默,憋出一句,你就是不能留。
 
在年会上,学堂给窦泽钊颁发了“小豆豆”奖,他的姓氏谐音小豆豆,老师们希望他能够像窗边的小豆豆一样自在的生活,也像小林校长对小豆豆说的那样,你真是个好孩子啊。现在,“小豆豆”同学在一家公益机构实习。

窦泽钊

故事四

林一来学堂之前在工厂打过工,做过后厨。来学堂的第一天,他跟大家说:“我脾气很好,但你们不要随便招惹我。”
 
来学堂前,林一打了四年工,做过后厨,也辗转过几家工厂。他连上过一个月夜班,一件件检查汽车电路的线芯,到凌晨5点总是忍不住打瞌睡。他摸索出抵抗睡意的办法:在连体工作服里戴上耳机,翻来覆去地听《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生于农村,在煤矿工作,当同事去喝酒赌博的时候,他借来书看,“通过阅读让自己不平凡”。
 
来到学堂后,他逐渐地放下了戒备心,“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了下来”。
 
他参与了学堂一个项目,带其他民办学校的小学生做机器人。有两个小学生嘲讽另一个进度较慢的女孩:你这么菜,这么弱,干脆死了算了。“你们不要这样说了。”林一上前对这两个学生说,“人家有自己的优点,你们真的能比人家做的每一项都好吗?”这次,他觉得自己多了那么一点点力量。
 
编者注:林一曾在学堂承接的交通安全项目里担任讲师,去云南给乡村的孩子们讲交通安全知识。在学堂的推荐下,他去到了一家教育公益机构做行政岗位的实习。他说:“实习加深了他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林一

故事五
 
沈博涵(化名)是实务学堂的创始届学生,在学堂呆了一年半后,应父母要求,回老家继续读初中去了(编者注:沈博涵是因病在京治疗来到的实务学堂,病愈后,父母返回老家工作,他也就需要回到老家的初中)。他在学堂呆的那段时间,拆汽车学发动机原理、参加辩论赛、筹划“呱呱食堂”的餐饮创业项目,组织游学......
 
(他回到初中校园后)有次,老师讲到一个初三男生被家长扇耳光后跳楼的新闻,评论说,现在的小孩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了,你们有没有点良心?课后,沈博涵找到老师,说没有哪个孩子会无缘无故就跳下去了,也许他从小就在家里受到压迫……没等他说完,老师打断了他:哪有那么多借口,现在的孩子就是这么窝囊,好好学习就对了。

有时,沈博涵把想说的话记在备忘录上,“自己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自己想不通的时候,就给学堂的同学们打电话,经常一连打两个小时。在学堂读书会上读的那本《阿内特青少年心理学》,他随身装在书包里,前几天开期末表彰大会,别人写作业,他坐底下看这书。

离开学堂的这一年多,沈博涵说,总结下来就是“没有办法”:他“没有办法”改变环境,也“没有办法”逃离系统。但学堂教给他的、他有办法做到的是,“如果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最好不要被别人改变自己”——比如当老师用“哪有那么多借口”打断他的时候,他仍然相信自己是对的。

编者注:腾讯谷雨报道刊发后,沈博涵妈妈在评论区留言:“实务学堂对儿子影响很大,是他这一生最珍贵的记忆!也是最美好的回忆!”

沈博涵和同学们打水仗
 

编后记


腾讯谷雨该篇报道,还讲述了实务学堂创办人、校董、老师、家长等人的故事,欲知详情,还请查阅原文。

另,实务学堂常见诸媒体,得以在读者诸君面前,展现里外的情况。不过,事物总是复杂变化的,人所能看见的、文字影像还能呈现的,可能也都只能是片面的真实。这种片面真实是重要的。不过,读者诸君,也还可综合多方信息,冷静分析评价。
 

其他媒体报道:
三联生活周刊:流动儿童辍学之后
北青深一度:成为流水线上、后厨里、代码世界中那个珍贵的普通人
新京报书评周刊:一群连高考机会都很难获得的孩子,他们的门在哪里?
绝对是个妞:「不被看见」的女孩,这次,上场!
声动活泼:一个珍贵的普通人要如何成长?


END


实务学堂正在招生,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


2018年3月创立于北京昌平一个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全日制、非学历职业教育公益项目使命和愿景:探索打工子弟职业发展新路径,为好的社会培养「珍贵的普通人」招收16-18岁农民(工)子女有意咨询:clx272692345(崔老师)
捐赠支持 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