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柴音乐里有多少俄罗斯味道丨他曾说:“我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

2016-11-04 肖复兴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532z9b47&width=500&height=375&auto=0Yuri Bashmet 中提琴演绎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柴可夫斯基音乐里有多少俄罗斯味道?

  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里,我们能够听到独属于他自己的优美旋律。在世界的音乐家中,有着优美旋律创作能力的人会有许多,和柴可夫斯基相近的人,我们立刻会想到莫扎特、门德尔松、西贝柳斯。应该说,柴可夫斯基确实是师从莫扎特和门德尔松那一派的德国音乐的(他还特别喜欢比才,法国浪漫派音乐对他影响也不小),而西贝柳斯则明显是从柴可夫斯基那里得到了借鉴和启发。

    我以为在谈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特点的时候,这一点同样是不能忽略的:柴可夫斯基的旋律,是一听就能够听得出来的。特别是在他的管弦乐中,他能够鬼斧神工般在其中运用得那样得心应手,逢山开山、遇水搭桥一般手到擒来,那些美妙的旋律仿佛像是神话里藏在森林的怪物,可以随时被他调遣,为他呼风唤雨。在他的那些我们最能够接受的优美而缠绵、忧伤而敏感、忧郁而病态、委婉而女性化、细腻而神经质的旋律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感情是那样的强烈,有火一样吞噬的魔力,有水一样浸透的力量,也有泥土一样厚重的质朴。如果我来概括柴可夫斯基旋律的特点的话,那就是绚烂、浓郁。在这一点上,柴可夫斯基比他的老师莫扎特和门德尔松还要炽烈一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35ggoew6&width=500&height=375&auto=0帕胡德长笛独奏柴可夫斯基的《咏叹调》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一显著的特色,俄罗斯的音乐才为世界所接受。在此之前,沙俄是个超级大国,但俄罗斯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俄罗斯的音乐也一直处于德奥音乐的统治之下。如果说是格林卡(Glinka,1804—1857)是第一个俄罗斯音乐的觉醒者的话,那么,柴可夫斯基是第一个打出俄罗斯音乐的大旗走向了世界并征服了世界的伟大人物。是他让雄霸欧洲乐坛几个世纪的德奥法国和意大利为之瞩目而再不敢小觑。作为音乐的弱小民族,俄罗斯的民族乐派,正是在柴可夫斯基的出现才真正的形成。我想,如果谈及意义,这大概是柴可夫斯基对于世界音乐史的意义所在。

  这里说的民族乐派,牵扯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到底有多少属于俄罗斯民族的味道问题。这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知道,民族乐派是浪漫主义乐派后期发展的分支,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副产品。一场席卷全欧洲的政治上的革命,必定带动了各国家各民族的经济与文化的震荡,在寻求各自民族解放独立的斗争中,必定推动艺术的民主化和民族化的进程,打破德奥统治的音乐而创作出属于自己民族特征的音乐,便成为了在19世纪中期音乐史上的一场革命。而柴可夫斯基是明显向西方学习的音乐家,他承继的是德奥和法国的音乐创作传统,对柴可夫斯基的人(比如强力集团)认为他所创作的音乐最少有俄罗斯的味道,他怎么能够代表俄罗斯的音乐呢?

十九世纪中叶,有一批献身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音乐家,继承了“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1804-1857)的思想,创作出一批表现俄罗斯民族力量和人民爱国精神的音乐作品,开创了一条音乐艺术民族化的道路。他们是: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阔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和居伊。时人称他们是“俄罗斯强力集团”(又称新俄罗斯乐派,The Mighty Handful )。

    在那个时候,柴可夫斯基可以说几头不讨好。

  • 古典派认为他只是旋律的优美而缺少深度;

  • 学院派认为他有些离经叛道而视为异端;

  • 民粹派认为他是投降主义太西化而食古不化。

   当时音乐评论的权威人士汉斯力克尖锐而刻薄地批评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可以从中听到如同劣质白兰地一样臭味的作品。就连聘请他来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的鲁宾斯坦都说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无是处、陈腐而不可救药。他最为钟爱的我们的交响曲《f小调第四交响曲》,朗格也曾经从交响曲的规范上根本上否定道:《第四交响曲》大体上还是非交响乐的。虽然它有些主题素材是很美的,呈示也很好,整个的配器也很有趣,但是毫无交响乐上发展的痕迹,只不过是一连串的重复和一系列的不稳定,常常变成了歇斯底里的进行。慢乐章是柴可夫斯基典型的歌曲式的旋律,既尊严又朴素;谐谑曲的配器机智而迷人,但这一切优点都在末乐章的粗鲁的军队式的音乐中消失了。这一乐章,一首天真的俄罗斯舞曲膨胀成了萨尔玛沙的疯人院。

    但这一切的批评与否定并不能够说明什么,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在日后的日子里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喜爱,喜爱的原因正恰恰在于他音乐中的俄罗斯味道,以致只要我们一说到俄罗斯的音乐,必定要首先说起柴可夫斯基来,就像是说起俄罗斯的文学不会不先说起托尔斯泰或陀思妥也夫斯基一样。

    那么,什么才是俄罗斯的味道?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里到底有多少属于俄罗斯的味道?

    柴可夫斯基自己曾经对梅克夫人倾吐过自己的心声:“至于我作品中的俄罗斯气息,我可以告诉您:我开始作曲的时候,常常有意地引进某些民间曲调,有时它自动地出现,并非有意安排(如在我们的交响曲的末乐章里)。我作品中的这种民族气息,与我在旋律或和声中运用的民歌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追溯到我童年时代的乡村生活,从我很小的时候,我们俄罗斯民间音乐所特有的美感即已充满我的心灵。我极为热爱所有以各种各样方式表现我们的民族气息。一句话,我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75gu6epw&width=500&height=375&auto=0Yuri Bashmet演奏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

    在这里,柴可夫斯基充满感情地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俄罗斯民间音乐对于他从童年就开始存在的影响,以及他不仅仅是以民歌而是以各种各样方式表现民族气息的美学追求。我们就既能够听出他音乐中明显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血脉关系,比如他的第四交响曲中的俄罗斯民歌《田野里的一棵白桦树》、他的《如歌的行板》中乌克兰的民歌《万尼亚坐在沙发上》;同时也可以听出他偷来西方之火点燃俄罗斯民族之火的气息,本来是西方的音乐元素和制作技艺,却在柴可夫斯基那里经过了化学反应一般,让人们听出是地地道道俄罗斯味道的音乐来。那种的神奇,是因为他将民族的东西与音乐连同自己的血液融为一体才具有的神奇。

    在这一点上,同样是朗格在批评过柴可夫斯基之后从艺术性格上有过精彩的阐发:柴可夫斯基的俄罗斯性不在于他在他的作品中采用了许多俄国的主题和动机,而在于他艺术性格的不坚定性,在于他的精神状态与努力目标之间的犹豫不决。即使在他最成熟的作品中也具有这种特点。朗格所说的这种特点恰恰是俄罗斯一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我们在托尔斯泰、契诃夫,特别是在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中(比如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尤其能够感受到那一代知识分子在面对自己国家与民族命运时刻所奋斗所求索的性格,这种性格犹豫不决的不坚定性中蕴涵着那一代人极大的内心痛苦。

《罗亭》描写贵族知识分子罗亭胸怀改革大志,竭力鼓吹改革,但在现实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面对贵族少女娜塔莉娅纯洁、热烈的爱情,他却彷徨、恐惧,反映了贵族知识分子的软弱。但是他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牺牲在巴黎的街垒之上,悲壮的结局给俄国带来了一线希望。


    也许,明白这样的一点,我们才能多少能够理解一些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俄罗斯性,也才会多少明白一些为什么在我们中国那么多的知识分子特别是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新生代对柴可夫斯基不那么感兴趣了),对柴可夫斯基那样一往情深,一听就找到了息息相通的共鸣。因为在我们一次次的政治动荡中,我们的知识分子不正是也一样是犹豫不决地摇摇晃晃地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中、在痛哭流涕的检讨中、在感恩戴德的平反中……一步步跌跌撞撞地走过来的吗?这是深藏在柴可夫斯基音乐里的俄罗斯气息,也是渗入我们骨髓里的民族性格。柴可夫斯基才不仅独属于俄罗斯的音乐,也和我们一拍即合。


    所以,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1882-1971)虽然是柴可夫斯基的反对派强力集团五人之一里姆斯基一科萨柯夫的学生,却没有站在他的老师的立场上,而是公允地评价柴可夫斯基:“他是我们之中最俄罗斯的,他是极度俄罗斯化的。他的音乐之属于俄罗斯就如同普希金的诗和格林卡的歌曲一样无误。”

本文选自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第十二讲 :“柴可夫斯基和强力集团——关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由于篇幅过长,这里是第一部分。往期老柴:1、柴可夫斯从未让我感受到俄罗斯;使我感受到俄罗斯的是拉赫玛尼诺夫!2、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美丨美好的旋律之所以美好,因为它是幸福与力量的表现丨当作曲家和听众生活在一致和相互倾心之中时,音乐就得到表现;3、契诃夫和柴可夫斯基的友情丨契诃夫说:“我愿做一名光荣的卫士,日日夜夜守护在彼得·伊里奇住所的门旁。”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西方音乐评论

古典音乐歌单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放映厅


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可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