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找到的朱晓玫还是“钢琴隐者”吗?

2016-12-30 王俊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53hw9x2g&width=500&height=375&auto=0朱晓玫谈与钢琴家Kit Armstrong相处的神奇经历


我们能从朱晓玫这里学到什么?


编者按:年近岁末,想起朱晓玫。前阵子星标艺术公众号,发布了一则视频内容,标题为:是怎样的一个钢琴少年,让朱晓玫都“深感惭愧”?(08年末,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宣布停止参加公开演出,就在他的钢琴表演生涯结束之际,他收了一个年轻的学生——Kit Armstrong。纪录片《点燃钢琴凳》【Set the Piano Stool on Fire】记录了2008年至2009年间师徒二人的故事,优酷好像可以看到完整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092d1426&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燃钢琴凳》


我本来以为朱晓玫从此就远离我们了,能够再次看到新鲜内容,十分开心,因为视频里还有我喜欢的布伦德尔。豆瓣有个小站叫隐士钢琴大师,介绍了很多其实对资深乐迷并不陌生的钢琴家,比如昨天介绍的法国钢琴家伊夫斯·奈特(Yves Nat),下面这篇老文章也把朱晓玫称作“钢琴隐者”,但自从2011年后,随着张克新(《寻找朱晓玫》)、赵越胜(《圣殿在静穆中屹立》,赵越胜文章延伸阅读:玛丽亚•卡拉斯丨歌唱的诗人(上)(下)现代真正的诗人都不是现代人丨“一切诗人都是还乡的”。)的撰文,特别是2014、15的归国演出,以及QQ音乐等在线音乐对朱晓玫演奏的便利获取——如果说2011年之前的朱晓玫是“钢琴隐者”,如今她还是吗?在这个视频里,朱晓玫说自己曾经给介绍了一些出名的办法,Kit 说,如果我要这样做,那岂不是成了马戏团的小狗了吗?包括Kit 的妈妈,也不支持儿子为了出名而弹琴,认为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191znywt1&width=500&height=375&auto=0Kit Armstrong在Liszt的贝希斯坦上演奏


这则视频过去的日子里曾经被人广泛转发,但其实阅读量也不过两万次,和动辄10+的公众号比,算多吗?星标艺术的老板就是曾经运作朱晓玫来华演出的张克新,你不能说这则视频不具有商业炒作性——如果以后Kit Armstrong开始商演了,今天所做的难道不是伏笔吗?就好像2011年的《寻找朱晓玫》,难道不是2014年后的巡演的宣传?星标艺术近期运作的艺术家来华演出,就是快要90岁的德慕斯老爷子——和当下一些流行音乐演出动辄经纪人、官方黄牛炒作门票比,大家关注过德慕斯乃至更多古典音乐演出的票价吗?好像极少,因为炒不起来。我记得很多人曾经关注过朱晓玫的票价,黄牛把她的票价炒起来了,但经常听古典音乐演出的人就会知道,这种炒作票价的行为,其实只有一种可能——希望聆听朱晓玫的人太多——是对朱晓玫的好奇与喜爱导致的纯粹市场行为,这里面有什么不妥吗?


朱晓玫应该不会再回来了……这实在是个不幸的消息,因为我知道很多人还等待能够听一次她的现场,包括我。如果过些年她改变主意,再回来演出,会弹奏什么呢?依旧是《哥德堡变奏曲》吗?有人说,朱晓玫的《哥德堡》不好,比古尔德差得远;而她选自《哥德堡》,也是为了借助这部作品的名气……其实这俩看法都不是很稳妥,第一,为什么演奏《哥德堡》就要跟古尔德比呢?何况能比,就说明即便是不喜欢朱晓玫的人,也把朱晓玫看得足够高,但还不及古尔德;第二,演奏《哥德堡》是蹭热点吗?我想既然这是个热点,为何我们当下火热的国内演出市场,这部作品仍旧不是那么经常上演呢?其实,如果我们以平常心理解朱晓玫的演奏,喜欢她的,不要把她的演奏看成最好的;不喜欢的,也完全应该承认她的演奏具有很多亮点——比来比去的结果,无非是忘记了如何直接面对朱晓玫的《哥德堡变奏》,况且她还有更多其他精彩的录音值得我们品鉴。

被摄影师跟拍的朱晓玫 拍摄:张璐诗


在本文第一个也就是朱晓玫介绍Kit Armstrong的视频的最后部分,朱晓玫谈了自己为何宣传Kit ,她说自己在宣传之前,担忧这种宣传是否会影响他?或许应该最好不要打扰他,让他安安静静做学问……后来她与Kit 的妈妈接触,表达了自己的忧虑,Kit 妈妈说,这些考虑都多虑了,Kit 知道自己要什么,这类宣传并不会影响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朱晓玫就像张克新、赵越胜宣传她一样,录制了这个VCR……你相信Kit Armstrong能够做到有一天出名后,继续“动心忍性”吗?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这篇编者按一开始的问题:如果说2011年之前的朱晓玫是“钢琴隐者”,如今她还是吗?——朱晓玫在推荐Kit Armstrong视频里说的话,何尝不是一种夫子自道呢?朱晓玫和Kit Armstrong就是那种“同声相和,同气相求”的人。在我看来,这则视频,也是朱晓玫在自己连续两年归国演出后,在她接受自己一生不曾经历的礼遇与追捧后,对广大乐迷的告白——我还是曾经的朱晓玫,我知道自己要什么,面对名利,宠辱不惊。当然,按照一种对人性比较失望也比较冷静的观点,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或许她也在“演戏”?所以我们把问题的答案交还给未来,一起继续关注朱晓玫、关注Kit Armstrong,见证他们的未来,同时也以他们为楷模,见证自己的人生在面对名利的时候,何去何从。


身为乐迷,关注演奏家的演奏,是第一位的,这无可厚非,如果朱晓玫的演奏“不忍猝听”,那么她这个人的生命经历给我们再多启迪,似乎也是没多大意义的。恰好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在这个女孩子甚至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自己的肉体换取贷款的年代——我无意苛责这些女孩子,人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之处——朱晓玫却在给大家展示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或许不是最高贵的——就好像上面的照片里,朱晓玫简直就是个前往巴赫墓地的游客,一位普通的中国中老年妇女——因此她的巴赫也不足以让所有人都信服,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她的独特人生经历,她的巴赫演绎更加可以忽略不计;但对我而言,或许对很多音乐经验并不丰富的乐迷而言,这种独特而又充满坚持的人生,恰恰是巴赫精神不可或缺的音乐伴侣。真正的音乐远不止是音乐,更是一个人的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朱晓玫,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不断进取,这难道不是古典音乐最为朝气蓬勃的力量所在吗?这个时候我甚至觉得,朱晓玫的巴赫,是不是伟大的巴赫没那么重要,因为这种不完美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朱晓玫对音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不断求索——她并非作为一个答案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是一位引路人,她是主题,我们便是对题,要努力与朱晓玫密接和应!至于说商业不商业的考虑,我相信成熟的人眼里并非没有商业运作,但这是方法,而非目的,要学会运用商业,把美好的东西传递给需要的人,所以不要跟纠结商业炒作的人较真。下面这篇寻找“钢琴隐者”朱晓玫的文章,是这个长篇编者按的由头,希望对大家了解朱晓玫“出名”的故事有所帮助,而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是要在Ta“出名”以后才看到清楚……我相信她永远都是“钢琴隐者”。或许此生都难见到朱晓玫了,还好有她的录音,让我感受并相信有一种人性的光芒——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找“钢琴隐者”朱晓玫

从有限的资讯和音乐界人士的口口相传中,大致可以勾勒出朱晓玫如此传奇的艺术轨迹: 1949年前后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庭。陈达透露,朱晓玫总是与世隔绝地练琴,结果她的老师周广仁三次去巴黎都“寻隐者不遇”。——钢琴家周广仁丨“ 我要让更多的人会弹琴!”朱晓玫作序的《莱比锡之旅》丨往期朱晓玫:1、“第一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给音乐爱好者讲述《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2、朱晓玫演绎舒伯特四手联弹(钢琴二重奏)

 

她32年来蛰居海外,默默弹琴,近50岁时才出版自己的第一张唱片,引发了欧洲音乐界的惊奇,却一直不为国内人所知,从未在国内出版唱片或开过音乐会。

她十指短小,曾被认为“不适合弹钢琴”,且平生坎坷,迄今未婚,却与已故钢琴鬼才古尔德一起被视为全世界演奏巴赫音乐的“并峙双峰”。

直到进入2011年,通过音乐界内部的口碑相传,这位已60多岁的女钢琴家才终于石开玉现,受到资深乐迷的追捧和崇敬,被认为是“真正的钢琴大师”。

这位有着如此传奇经历的钢琴家,就是如今居住在法国巴黎的女钢琴家朱晓玫。今年以来,她的名字在音乐界内部和微博上广为传颂,她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被视为音乐史上罕有的经典。然而,这位钢琴家却至今都遮着神秘的面纱。

朱晓玫究竟是谁?大器晚成的她为何在音乐界广受推崇?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为读者揭示这位“钢琴隐者”不为人知的一面。


音乐界的“塞林格”

在2011年1月以前,国内听众甚至音乐界内部人士都很少听说过这个名字――朱晓玫。

在文学界,有位才华独步天下却行踪诡异神秘的作家――塞林格。在乐评人李青看来,刚刚声名鹊起却在国内公开场合始终难见真容的华人钢琴家朱晓玫就是音乐界的“塞林格”。她行事低调,从不宣传,不用手机、很少打电话,更从不上网,却凭借直达人心的演奏征服了欧洲。她在巴黎的音乐会场场爆满,提前半年票已售罄,然而在中国国内却几乎无人知晓,更遑论出唱片、开音乐会了。

从有限的资讯和音乐界人士的口口相传中,大致可以勾勒出朱晓玫如此传奇的艺术轨迹: 1949年前后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庭。幼学钢琴,8岁已在北京电台演奏。之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由于朱晓玫天生手小,尤其是小指短于常人,这对学习钢琴来说是大忌。然而她却不听劝阻,坚持走上了音乐道路。

文革期间,朱晓玫的学习被迫中断,被送到河北张家口附近的农村插队。然而,朱晓玫的爱乐之心不死,她竟然不知从哪里弄了一台钢琴,悄悄藏在农民家中,缺几根弦,竟然自制了几根钢丝代替。

作曲家黄安伦曾是朱晓玫当年的同学。据他回忆,当时朱晓玫便已表现出对巴赫的狂热兴趣。她在那台破钢琴上偷偷练习的,就是自己手抄回来的巴赫《平均律曲集》,尤其是其中的赋格曲。因为她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曾经告诉她,这样可以保持手指的灵活。

恢复高考后 ,朱晓玫因超龄无法参考。但她坚持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修班,师从中国钢琴教育的泰斗周广仁。1979年,美国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来华,对朱晓玫的演奏特别赏识。然而,他也指出朱晓玫弹的舒曼技术一流,但音乐感觉不对。这让朱晓玫认识到了自己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在斯特恩与周广仁的促成下,朱晓玫远赴美国,进入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她在海外默默耕耘的30年。

  

海外默默耕耘30年

周广仁的儿子、钢琴家陈达在30年前曾与朱晓玫在北京舞蹈学院共事。他对记者回忆说,那时的朱晓玫已经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在跟他聊天时,几乎不谈音乐,反而是谈哲学等“奇奇怪怪”的话题,思想很深刻,在学校的女老师中卓尔不群。

朱晓玫在美国学习期间,由于经济窘迫,没有地方练琴。她向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首席女长笛手提出请求,以为她家打扫卫生为条件,来在她家里的钢琴上练琴。这位房东不认为一位东方人能把钢琴弹好,因此要求她只有自己不在家时才能弹琴,车库门一响就要停止弹。朱晓玫答应了。结果有一次房东提前回来,听到朱晓玫琴艺如此惊人,大吃一惊,当即表示愿意支持她的学习。

然而,朱晓玫更向往古典音乐的故乡欧洲。1984年,她只身前往巴黎。在巴黎的生活十分艰辛。她的演奏感动了巴黎高等音乐学院一位教授,不仅为她介绍了学院的教职,而且为她找了一处便宜的居所和7个可以免费练琴的地方,朱晓玫每天轮换。

在巴黎,朱晓玫梦想自己有一天能住到塞纳河边。然而那里的租金非常贵。一天,她在一个家庭音乐会上弹奏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听众中一位老太太深深着迷,把自己在塞纳河边的一间公寓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她。

陈达透露,朱晓玫总是与世隔绝地练琴,结果她的老师周广仁三次去巴黎都“寻隐者不遇”。直到最后一次,周广仁辗转找到朱晓玫位于塞纳河边的房子,里面除了一架施坦威钢琴和一张床,几乎什么都没有。朱晓玫每天的饮食就是用面包抹上点黄油充饥,由于营养不良,身体也不太好。她就是用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践行着自己对音乐的信仰。

  

上帝借了她的手

1999年,朱晓玫在一位热心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张唱片。结果很快引起了法国听众的注意。她渐渐被邀请到欧洲各地去巡演。朱晓玫从来不穿华丽的演出服,留着中国妇女最常梳的发型,她只是以最简朴的着装、毫不夸张的演奏,为人们倾诉着自己心底的那些音乐。然而,“识货”的欧洲人却给了她最崇高的礼遇,巡演所到之处,无不掀起欣赏的热潮。

在乐评人刘雪枫评出的心目中“中国十大钢琴家”中,最不具知名度的朱晓玫排在第三位。他对记者表示,朱晓玫演奏的巴赫仿佛是上帝借了她的手一般,简单而纯净。并曾邀请她回国演奏。

今年,张克新、赵越胜等乐评人先后在《爱乐》、《读书》等杂志撰文,向公众隆重推介朱晓玫和她的音乐,加上微博上的口口相传,让这位女钢琴家在国内声誉日隆。然而,她本人依然神秘而低调。作曲家叶小钢屡屡邀约她回国演奏,朱晓玫都婉言谢绝了。至于原因,叶小钢说:“她对国内音乐界浮躁的氛围非常胆怯。”

在今天,拒绝喧嚣、潜心音乐的朱晓玫不仅受到音乐界的尊敬,更引起了人们对当前国内古典音乐现状的批判和思考。(本文作者为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原载《深圳特区报》,2011年7月14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