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倾诉内心深处的温柔呢喃: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赠书活动]
今天开始,我们来聆听舒伯特的即兴曲。先来谈谈什么是即兴曲。即兴曲是19世纪的一种抒情特性曲。即兴是指创作动因的偶发性而言,类似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偶成”。《幻想即兴曲》是这一体裁的典范作品。所谓即兴创作,就是不预先把谱子写出来,而是在乐器上一面创作一面演奏。虽然即兴曲从名称上看是即兴创作而来,但其实后来发展为一种器乐短曲曲名。即兴曲往往采用如歌的形式,例如舒伯特的作品90、142以及肖邦的作品29、36、51和《幻想即兴曲》是这一体裁的典范作品。B.布里顿曾用此词作为他钢琴协奏曲中经修订过的第三乐章的名称。我们先来听下肖邦的《即兴曲》以及舒伯特的D899也就是Op.90,体会一下如歌的形式。
肖邦四首《即兴曲》(尼基塔·马加洛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43lq9h9d&width=500&height=375&auto=0
舒伯特《即兴曲》D899 Pires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178kknle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形式上,即兴曲并不象幻想曲那样自由,常常采用变奏曲、三段式、复三段式等规范化的形式。舒柏特写过八首钢琴即兴曲,大都采用复三段式的形式;但音乐挥洒自如,并不受形式的束缚,好象是水到渠成,自然地流注出来的。如他的《降A大调即兴曲》(D.935,Op.142,No.2)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象一首真挚纯朴的歌曲。其中又分三个小段:第一小段中从容不迫的歌唱性旋律,在第二小段中变为强劲有力的和弦进行,好象昂奋热情的语言,第三小段回复了第一小段亲切如歌的主题。第二大段从头至尾贯穿着三连音节奏的分散和弦,有如溪水潺潺,川流不息。其中也分三个小段,也象第一大段一样,两头比较平静,中间向高潮发展。最后,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再现。——特别要注意的是,肖邦也创作过一首非常出名的《降A大调即兴曲》(OP.29,作于1837年,呈献给德·罗伯伯爵小姐,3段体。全曲以戏谑的形态贯通,左右手连续的3连音符的摆动音型非常迷人。尼克斯对其中段的评述:“像是泉水池里的水泡闪烁着光亮,阳光就照在水面上。”)我们切忌与舒伯特的搞混了,下面也提供了两首肖邦的录音。
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其中包括八首传世的即兴曲(Impromptus),他一生就《即兴曲》而言,一共有十一首,除了D899、D935,还有D946的3首。这两套共八首即兴曲为钢琴独奏而作,不仅是重要的钢琴文献,也是各路钢琴名家施展身手的舞台。舒伯特这八首即兴曲虽然篇幅不长,却很好地表现出他的音乐特征。与莫扎特和贝多芬相比,舒伯特的音乐更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徘徊在人生的边缘上、游走在尘世的梦境中。
在所有的钢琴独奏作品中,最令人倾心的,除了肖邦的夜曲外,恐怕就是舒伯特这8首即兴曲了。不仅旋律美,意境更美。有田园风光、小桥流水、花前月下,更有天堂般的太虚幻境。舒伯特的即兴曲很适合入门者欣赏,能让他们在接触更复杂的作品前先充分领略钢琴独奏音乐之美。
即兴曲这种音乐体裁,是舒伯特的创举。舒伯特对钢琴音色、技巧的着迷和对自我情感的放任,在这些作品中得到充分发挥。每一首即兴曲既像是一幅风俗画,小巧迷人;又像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白,精致随意。这些作品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想不到的魅力,都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突出要素。在钢琴文献中的重要性相当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之于声乐文献,成为此后写作亲切的钢琴小品的每一个浪漫派作曲家的楷模。
即兴曲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诉诸感官的,极易被人接受,无需高深的音乐修养。很难说这样的音乐具有怎样的深度、怎样新颖的手法,但它惊人的美是不容否认的。乍一听,有人会认为它太通俗,其实不然。仔细分析它的调性安排、主题的发展变奏手法,我们不能不佩服舒伯特的匠心。他的转调比贝多芬更大胆、新颖,有些地方的音乐语言比贝多芬更简洁,连技术性的经过句也无一不美。最重要是,舒伯特的旋律比贝多芬的要美得多。贝多芬不是不想写优美的旋律,只是苦于写不出罢了!象小提琴奏鸣曲“春天”里的旋律已经是贝多芬笔下最美的了,而在舒伯特的笔下,有多少不下于、甚至比“春天”更美的旋律啊!怪不得,老年贝多芬读到舒伯特的乐谱,立刻大呼“天才”。他发现了一个真正能继承他事业的人!音乐史家始终未能考证出这两位大师是否见过面,但在贝多芬的葬礼上,舒伯特举着火把,走在最前列,这却是史有明载之事。虽然上帝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来充分发挥其才华,在贝多芬逝世后第二年,他也匆匆辞世,年仅31岁,但正因为他站在“乐圣”贝多芬这位巨人的头顶上,所以,他看得更远,在某些地方,做得比贝多芬更好!(来源:心泉碟坊)
即兴曲 Impromptu 是舒伯特钢琴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作品:Op.90(D.899)Op.142(D.935),每组四首,共八首。这两组作品既可以被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八首钢琴小品,也可以被看作是两首大型的钢琴曲,因为从结构和形式上来看,每一组作品都与一首奏鸣曲很相似。但是它们又没有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那种强大的内在凝聚力,所以这两组作品在作者数量庞大的钢琴作品中显得颇为独特。随着舒伯特的日渐成熟,他愈发的把名利和掌声都弃置一边,他的音乐风格也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这一点在两首《即兴曲》里面表现的最为明显 —— 一个简单的即兴灵感衍生出一首大型的作品,他是浪漫派钢琴音乐的使者,比肖邦还要早十几年。
这两组即兴曲均作于1827年,即作曲家逝世的前一年。富有悲剧意味的是,写于舒伯特30岁的这些东西已经是他的晚期作品了。和舒伯特同期创作的《音乐瞬间》Op.94 一样,它们都是为钢琴写的抒情性短曲,约5~10分钟,即兴成分很强,而曲式简单,大都是三段体或变奏曲,不采用较为复杂的奏鸣曲式。正因其旋律抒情、结构简单,也不企图表达什么复杂的内容,把它们当作浪漫小品就行了,不费心思,人人都能接受。
钢琴音乐里,舒伯特的奏鸣曲成就很高,毋庸置疑。不过你要是仔细研究一下音乐会和唱片中的热门曲目演录行情,就不难发现,舒伯特钢琴作品中被演奏得最多最频繁的,其实是他的三组总共11首即兴曲,即这张唱片上的两组共8首,以及D.946那组的最后三首。
前两组各是4首,都很优美、飘逸。在D899里,c小调的第一首最令我着迷,曲调忧伤,如含泪的歌唱,且有脉脉柔情包裹着骨子里的一点自尊;降E大调的第二首是8首里最短的,快速的华丽句子带出一支如歌的舞曲;第三首是一段孤独、沉静的吟唱,虽然其间也有阵阵激动的波澜涌起。此曲的抒情意境广袤而深远,即兴流动的乐句带出我们无边无际的遐想;第四首降A大调的主题出自那一串水珠滚动般的华彩式短句,欢快而优美。舒伯特在钢琴上的快速华丽乐句,都有流畅、动听的曲调,这又是一例。
《降A大调即兴曲》的曲式分析
《舒伯特四首即兴曲D935》(布伦德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144q0igk9&width=500&height=375&auto=0
舒伯特共作有11首即兴曲:D899的4首、D935的4首和D946的3首。
D899约作于1827年,4首分别为:
1.很快的中庸快板,C小调,由短主题导入,非常自由的变奏曲式。
2.快板,降E大调,三段体,中段为B小调旋律。
3.行板,降G大调,三段体。
4.小快板,降A大调,三段体,中段为升C小调。
D935的4首,作于1827年,4首分别为:
1.中庸的快板,F小调,缺少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全曲构造为A(F小调)-B(降A大调)-C(降A小调)-A(F小调)-B'-(F大调)-C'(F小调)-尾奏(F小调)。
2.小快板,降A大调,三段体,类似其中拥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中段为降D大调。
3.行板,降B大调,变奏曲式,主题取自《罗莎蒙德》中一首歌调,共4段变奏。
4.谐谑的快板,F小调,三段体,具匈牙利氛围。
D946的3首作于 1828年,分别为:
1.降E小调,极快的快板。
2.降E大调,小快板。
3.C大调,快板。
录制舒伯特全部11首即兴曲的版本可选:
1.布伦德尔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56 061-2(廉价小双张)。这2张唱片上另有舒伯特的6首《音乐的瞬间》和28首德国舞曲,《企鹅》评介三星。
2.席夫演奏版,Decca,CD编号 430 425-2,收有D899的4首,+6首《音乐的瞬间》、《6首德国舞曲》、《匈牙利曲调》;425 638-2收有D935、D946的7首,+《C小调小快板》、《12首兰德勒舞曲》,《企鹅》评介三星。
一般都把D899、D935的8首录为一张,其版本可选:
1.佩拉希亚演奏版,Sony,CD编号SK 37291,《企鹅》评介三星。
2.皮雷斯演奏版,DG,CD编号457 550-2(2张,+《C小调小快板》)。
3.鲁普演奏版,Decca,CD编号411 711-2,《企鹅》评介三星。
4.加夫里洛夫演奏版,DG,CD编号435 788-2,《企鹅》评介三星。
5.齐默尔曼演奏版,DG,CD编号423 612-2。
6.施纳贝尔有1950年演奏版,EMI,CD编号CDH 7 61021-2(+舒伯特的(小快板》)。
D946的版本另可选:
1.内田光子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56 572-2(+舒伯特《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2.波里尼演奏版,DG,CD编号427 326-2(+舒伯特《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C小调小快板》)。
全部《即兴曲》中最有味道的是第二、三号,李帕第1950年只录了这第二、三号,收于EMI,CD编号CDH 7 69800-2,足以超越所有人的版本。这张唱片上另有巴赫的《第二号帕蒂塔》、莫扎特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斯卡拉蒂的2首奏鸣曲,《企鹅》评介历史录音三星(来源:新葩网)
有人具体点评了《即兴曲》录音的三种(来源:深草闲居的博客):
布伦德尔/Philips(1987)
布伦德尔此片可以和鲁宾斯坦弹的肖邦《夜曲》媲美了。世上无数钢琴唱片,很少有几张这么漂亮的极品!
布伦德尔无疑是当代无可争议的舒伯特顶尖高手。在他最擅长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海顿等录音中,我最偏爱他的舒伯特。布伦德尔是一位学者型的钢琴家,对作品的研究极为深入细致,他的演奏也总是带有一种独特的优雅与克制。然而在他的舒伯特演绎中,似乎释放了最多的个人情愫。他传达出了舒伯特音乐的精髓,那种用语言很难描述的精髓:或许我们可以粗浅地概括为“忧郁苍凉、恬静优美、如梦似幻”。
布伦德尔对作品结构的深刻见底的剖析和游刃有余的控制使他对整体的把握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看似独立的作品又具备了一气呵成的美感。他并不只凭借某些段落的抒情与某些篇幅的音色来使作品增色,而是准确独到地运用合理的力度、速度以及富于变化的音色对比来呈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在他的处理下,舒伯特即兴曲焕发出一种全新的光彩,一种有别于简单的抒情小品的风度与气质。正如布伦德尔曾经说过的那样,“沉默是一切伟大音乐的基础”,他奏出了蕴藏在这些音符中间的沉思与静谧。正是这使他演绎传达出了舒伯特音乐中真正的诗意。
阿劳/Philips(1981)
智利钢琴家阿劳也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舒伯特专家之一,虽然他的贝多芬和肖邦或许更有名。对阿劳的舒伯特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喜欢的奉若神明,不喜欢的几乎难以入耳。这主要与阿劳在处理舒伯特作品时采用的“慢且不稳”的速度有关。不论如何,阿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Philips录制的舒伯特即兴曲仍可认为是世纪名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中,他还录制了D935的四首,也由Philips发行。
事实上,阿劳是一位音乐风格相当稳固的钢琴家,从盛年到晚年,他的演奏风格并没有太大变化,他的音乐理念也一直十分认真而纯粹。奇妙的是,舒伯特的作品似乎很能突出演奏家的特质,布伦德尔如是,阿劳也如是。在舒伯特的作品中,阿劳可以说是最大地发挥出了他的个人特色:清晰的触键、稳健的韵律与透亮的音色。他尤其喜欢在一些转折的地方刻意放慢速度,或者着重强调某些音符,这让一些人很不适应,认为牺牲了舒伯特所必备的行云流水般的魅力。不过这种处理方法,就像有人说的“慢镜头”一般,让人对作品的脉律和线条看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在起承转合的时候,令人觉得十分妥帖,就像亲自走进了舒伯特的音乐中一样。同样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音乐气质的,是阿劳独一无二的音色。正如我在关于阿劳演奏肖邦夜曲的文章里写的那样,他持之以恒的漂亮音色,美而不腻,素而不枯,清而不冷,艳而不妖,兼具极高的可听性与审美性。而在舒伯特即兴曲中,阿劳把他在音色中的特色又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某些高音区的段落中,那一颗颗透亮的音符犹如一束光芒从天堂洒落,又像一阵清风吹过树林,荡涤尘埃、沁人心脾,给人以至真至美的精神享受。
鲁普/Decca(1983)
鲁普,是来自于罗马尼亚的钢琴家,他的演奏以自然和纯正的音乐味顷刻间就能感染你。抛开艺术鉴别力,他可以挖掘深藏的敏感和对音乐的尊重。鲁普仿佛是为舒伯特而生,弹奏舒伯特的作品可谓是他的专长。这张唱片是鲁普70年代的录音,完美无缺,柔美细腻到极点,却又毫无造作之感。有人称鲁普为诗人,也有人称他为钢琴圣人。我想,聆听完这张唱片之后,你可许会赞同这种说法。
罗马尼亚钢琴家鲁普的录音并不算太多。据说他也是一位完美主义者,这使他对录音的要求极为审慎和严格。不过,他在Decca录制的舒伯特即兴曲无疑能够让他、以及所有听者满意。个人认为这是鲁普最漂亮的一张录音。舒伯特即兴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看似简单,却蕴含有丰富的可能性,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不同的美。而一位演奏家若能真正发挥出其中的一面,就足够成功了:鲁普的这套录音正是如此。他的演奏突出了舒伯特作品的忧郁、清冷、苍凉而温柔的品质,而且八首作品的演奏风格十分统一、和谐,使整套作品听上去连贯、完整。鲁普细腻、轻柔的触键使他指尖流淌出来的音乐散发出一股朦胧、清新、浪漫的气息,令我联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常在他的诗歌中描绘的深秋之际恒河上升起的淡淡暮霭。鲁普的演奏有一种可贵的自然,仿佛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丝毫感觉不到人工或技巧雕琢的痕迹,又没有一味沉醉于肆意的抒情。这使他演奏的舒伯特即兴曲最具有悠悠隽永的感觉。
关于舒伯特即兴曲,令人爱不释手的名版还有很多:肯普夫,海布勒,吉泽金,内田光子,佩拉亚,施纳贝尔、齐默尔曼,席夫……有的深沉稳重,有的清静淡泊,有的光彩照人,有的抒情歌唱,个个都充满难以名状的艺术魅力。我想这正是舒伯特即兴曲的本质:虽然它被谱写了出来,可它在演奏的时候,仍然含有即兴的部分。作曲家的匠心独具以及超人的音乐灵感在每一段乐句中灿灿生辉。
甚至有一位乐友曾说,舒伯特单凭这八首即兴曲就足以不朽。的确,舒伯特作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接时期的一位大师,除了在艺术歌曲上的杰出成就之外,他也是一位顶尖的器乐作曲家,这套即兴曲便是最好的印证。不论是歌曲,还是器乐作品,舒伯特的音乐总是融合着青春的诗意与内心的悲凉。他短暂的一生转瞬即逝,但他笔下的音乐却穿过悠悠岁月,轻轻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在艺术中,死亡并不是结束。在很多时候我觉得舒伯特的音乐与歌德的诗歌是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的,尤其是这首《流浪者的夜歌》( Wanderers Nachtlied,歌德诗,谱过两次曲,这是第二次谱曲,1822,D768):
群峰,
一片沉寂;
树梢,
你看不到,
一丝风影;
林间小鸟寂静无声;
稍待吧,
不日,你也将安息。
“贝多芬时代”下的舒伯特
舒伯特最大的不幸或许并不在于他短暂的人生,而在于他出生于一个被后来的音乐史学家们一致称为“贝多芬时代”的岁月里。要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历史地位进行比较,可以留意一下公众为他们树立的纪念物。不难发现,贝多芬的雕像几乎遍布了全欧洲与美国。其中,奥地利雕塑家马克斯·克林格尔(Max Klinger,1857-1920)于1902年创作了一尊非凡惊人的贝多芬雕塑,这成为了贝多芬崇拜行为的一个高潮。
对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式的崇拜,在舒伯特那里是站不住脚的。贝多芬的意义在于他拒绝向他的耳聋屈服,这种抗争似乎体现了自我牺牲的最高境界。正是由于他的耳聋日益加剧,其音乐的深刻性和原创性依然与日俱增,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才成为了我们所有人的典范。但舒伯特31岁时死于梅毒并发症或斑疹伤寒感染,他的死又是如何反英雄式的,并具有悲喜剧性的呢?直到舒伯特去世44年之后,维也纳人才认为应该为他树立雕像以表敬意。为了符合舒伯特的性格,他的雕像被放置在了城市公园周边的一个隐蔽处。
人们在贝多芬死后所给予他的崇高地位,掩盖了舒伯特本该拥有的全然不同的形象。1812年,贝多芬的创作一落千丈,1813年,舒伯特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而贝多芬此时似乎已耗尽了他英雄风格和沉思风格的表现潜能。最终,创作了晚期钢琴奏鸣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的贝多芬,能够重新以戏剧性的方式来挽回公众印象的唯一途径,就只有死亡了。在他死后几十年里,“贝多芬神话”迅速崛起,不论对李斯特或瓦格纳,贝多芬这个人物都满足了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浪漫主义自我意识。
神化“贝多芬的时代”还掩盖了音乐方面的事实,贝多芬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他所擅长的交响曲、奏鸣曲以及弦乐四重奏,恰恰是浪漫主义作曲家所努力反抗的体裁。贝多芬所创造的语汇是要保持并解决戏剧张力,但完全不适合浪漫主义风格的“矛盾心理”与“模棱两可”这两种特征。舒伯特不仅常被拿来与这位被神化了的贝多芬进行比较,在很长时间里他甚至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但是,当贝多芬31岁时他还在依靠海顿和莫扎特的典范进行创作,舒伯特却已具有了高度的原创性。如果他能像贝多芬那样再多活26年,其社会地位很可能超过贝多芬。(作者:罗伯特·温特,来自中国音乐学网站)
延伸阅读:【音乐研究】朗陶尔米:“论舒伯特与贝多芬” (摘自《傅雷家书》)
【音乐资料】罗伯特·温特上音舒伯特讲座:第一讲:“舒伯特的维也纳”
【音乐资料】罗伯特·温特上音舒伯特讲座:第二讲:“舒伯特与歌曲”
就舒伯特对自己的创作的自我认识而言,他是个不自觉的革命者。终其一生,他都很敬畏贝多芬以及别的古典大师,据说他临终前神智不清之际,曾对劝他好好卧床休息的哥哥费迪南德叫到:“不是,这不是真的,贝多芬不是躺在这里。”
舒伯特其实并未意识到:他的音乐、尤其是晚期风格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贝多芬以及那些他敬畏的前人;就如同他虽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年方而立之际就死去,但却在西方音乐史上以空前深刻动人的方式在其作品中呈现了“死亡”这一艺术母题,并由此创造出了全新的不同于18世纪的音乐景观。而在他去世前后,维也纳音乐界对他极为保留的接受以及他去世后数十年重要作品才相继进入一流音乐家视野的事实,恰好说明了这种革新的超前性和并不鲜见的公众理解的滞后性。
从长时段的视野来看,是舒伯特最早以个性化的风格手法(这成为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滥觞)在其作品中探讨19世纪人所感兴趣的各种人类内心赤裸裸的情感与坦白而纵情狂想的激情, 并呈现出了迥异于18世纪启蒙时代欧洲人的对一系列自然-心理状态和艺术母题的理解,由此推动了一种新的音乐思潮向着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的拓展。而在他的晚期风格中,这种新思潮籍着面对死亡母题的丰富感受力,其表现性能达到了极限;这种个性化表达方式仿佛疏离了比德迈耶尔的维也纳,但却契合了1830年代之后的德国与欧洲,并由此很快就汇入了19世纪音乐的主流。舒伯特的朋友、诗人格里尔帕尔策[Franz Grillparzer,1791-187]曾说:“才能和性格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天才。”舒伯特不自觉地实践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的艺术观念:正是历史的各种合力,将敏感的艺术家的创造推上了时代的祭坛。(作者:伍维曦:终结与滥觞——舒伯特的晚期风格与死亡意象)
舒伯特年表
整理:寒武纪
1797年出生于维也纳
1810年创作了他最早的音乐作品,是为钢琴二重奏创作的长篇狂想曲(D1)
1811年创作的《夏甲的哀歌》是留存至今的最早的完整歌曲。
1812年创作降B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D18),C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D32)
1813年,创作D大调第一交响曲(OP82),降B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D36),C大调第四弦乐四重奏(D46),降B大调第五弦乐四重奏(D68),降E大调第十弦乐四重奏(D87)
1814年,舒伯特创作了他的第一批优秀歌曲
创作了第一部完整的歌剧《魔鬼的欢乐宫》,为钢琴而作的圆舞曲12首(D145),降B大调第八弦乐四重奏(D112),D大调第六弦乐四重奏(D74),D大调第七弦乐四重奏(D94)
《F大调弥撒曲》(D105)标志着舒伯特的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维也纳剧院观看了贝多芬的《菲岱里奥》
9月,舒伯特作为一个作曲家首次亮相,指挥,首次公开演出。
10月,创作了《纺车旁的格里卿》
12月,开始创作《第二交响乐》(D125)的第一乐章,次年3月完成。
1815年,创作了差不多150首歌曲。这一年比任何一年创作的歌曲都多,此外还创作了许多舞曲。一般是为钢琴独奏和二重奏而创作的,但也有某些舞曲是为弦乐器创作的。
这一时期,创作了四部德国小型歌剧:四年的岗位,费南多,拜拉城的克劳狄(未完成),萨拉曼卡的朋友
完成了第二和第三弥撒曲(D167,324)
完成了第二交响曲(D125),开始创作第三交响曲(D200)
创作了《圣母颂》(D486),第九弦乐四重奏(D173),第一和第二钢琴奏鸣(D157,279),为钢琴而作的圆舞曲20首((D146)
1816年,创作了几乎100首歌曲,以及第四、第五交响曲(D417、485),C大调弥撒曲(D452),未完成的歌曲《担保》,很多室内乐,包括小提琴协奏曲(D384、385、408)
创作降B调第五交响曲(D485),C小调第四交响曲(悲剧)(D417),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D485),为小提琴与弦乐而作的回弦曲(D438),E大调弦乐四重奏(D353)小提琴奏鸣曲一、二、三(D384、385、408),第三钢琴奏鸣曲(D459)
这一年,他创作了清唱剧《普罗米修斯》,该清唱剧中,为高音、低音、合唱队、乐队所作的曲子,舒伯特在世时就散失了。舒伯特亲自指挥。
1810——1816年,舒伯特至少创作了13部弦乐四重奏。
1817年,创作《鳟鱼》、《酒馆招待》、《致音乐》,降B大调弦乐三重奏之一、二(D581、471),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四(D574)第四到第九钢琴奏鸣曲(D537、557、566、568、571、574)
1818年,舒伯特世俗音乐作品第一次公开演出。(序曲)主题特别简单,但却从它发展出大量最惊人、最动听的乐思,充满了活力和技巧。
这一年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四手联弹乐曲,在他之前或之后,没有任何作曲家创作了如此多,如此动人的四手联弹作品。这段时间,创作了《降B小调四手联弹协奏曲》(D617),一组变奏曲(作品10号,D624,献给贝多芬的),《军队进行曲》(D733)
创作了C大调第六交响曲(D389),第十和第十一钢琴奏鸣曲(D613、625),
1819年,舒伯特的事业开始缓慢上升。舒伯特在媒体上的第一次亮相,几乎都是正确的,被鼓励的。舒伯特期待着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并由此踏入了个人生活和创作的动荡时期。
这一年他创作了第12、13钢琴奏鸣曲,钢琴五重奏(鳟鱼)(D667)
1月,演出很大成功。同年创作了声乐四重奏《小村庄》
1820年,是舒伯特事业的转折点。 创作了《D大调交响曲片段》(D708a)
2月,开始写一部清唱剧《拉撒路》,又名《突然复活》,但在第三幕中只完成了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大部分。舒伯特因政治行为被逮捕,就这样被耽搁了。
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包括《阿德拉斯行》、《萨昆培拉》也半途而废。
《C小调四重奏》即《四重奏句》,是这一时期没有完成的室内乐杰作,舒伯特在1820年末完成了极佳的第一乐章,但第二乐章写了大约40小节的时候就辍笔了。
1821年,舒伯特创作的《E大调第七交响曲》(D729)达到很高水平,旋律、正式结构、基本和声都已经很清楚。
这一年,惟一的声乐作品是作品9号,分两卷,共收了36首圆舞曲,其中有舒伯特最受欢迎,也最著名的作品《哀悼圆舞曲》。
3月7日,某慈善组织在康顿剧院首次公演《魔王》和两首多声部声乐作品《小村庄》、《水上圣灵之歌》(D714)
1816——1821年,创作了舞曲原型36首(D365)
1822年,重新加入“音乐之友”协会并获得较高职位。
收到两篇热情的长篇评论。
在创作《未完成交响曲》时染病
这一年,由朔贝尔作词,舒伯特开始谱写《阿尔方蒙和埃斯特雷拉》——一个三幕的通节浪漫歌剧,一个不太连贯的中世纪故事:一以年轻的恋人如何战胜了各种政治阴谋和私人阴谋。
2月中旬,韦伯来维也纳指挥一些演出,舒伯特与他成为好朋友。
2月末,舒伯特完成《阿尔方索和埃斯特雷拉》,但此时维也纳的歌剧气氛骤变。
3月,当时欧洲最受欢迎的作曲家罗西尼来访演出,对舒伯特的事业造成冲击,但舒伯特是真心崇拜他,几年前写过两首“意大利风格”的也就是“罗西尼风格”的序曲(D590、591)。早期作品有罗西尼的影子。
年末,研究一致表明,舒伯特感染了淋病。
1822年生病之初,写了《流浪者狂想曲》。《流浪者狂想曲》是这段时间少有的写完的大型作品之一,也是舒伯特对传统进行的最激进的重新阐释。在这部作品中,舒伯特创作了自己最新颖的音乐形式,也是他的技巧的最华丽展示,歌曲的旋律在慢乐章中出现,并为把握几个乐思和节奏提供了基础。
1822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比较重要的钢琴二重奏作品:《一首歌曲的八个变奏》(作品第10号)时,作品的热情题词是“他的崇拜者,仰慕者弗朗茨.舒伯特”献给贝多芬的。
1821——1822年,歌曲出版11次(作品1——8号和12——14号),其中包括32首歌。
《魔王》和《纺车旁的格里卿》有单独的作品号(1号和2号),其它歌曲分成组,每组2——5首,最著名的组歌有《野玫瑰》、《流浪者》、《不倦的爱》、《爱人的身边》
1823年,舒伯特想举办一次公开的“舒伯特之夜”,只演奏他的音乐。
这一年,他创作了伤感的圆舞曲34首(D779),为钢琴而作的关德勒舞曲(D790),为钢琴而作的埃科赛斯舞曲(D781),歌剧费拉布拉丝(D796),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秋天,舒伯特写出《罗沙蒙德》的乐曲(D797),年末,《罗沙蒙德》被搬上舞台,但并非完整的歌剧。舒伯特的歌剧帮助他“从早期的规范、古典的作品风格,过渡到了后期——他把有力的浪漫主义因素,引入到古典结构中。
19世纪头十年,舒伯特已经写了大约15部钢琴奏鸣曲(有的不完整),直到1823年,才重新捡起这一体裁,写出深沉的《A小调奏鸣曲》(D784)
1818——1823,这段日子被一些学者称为“危机之年”
1824年,《A小调弦乐四重奏》(D804)是舒伯特公开演出的第一部室内乐作品,也是他在世时发表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四重奏。
相当平庸的《长笛和钢琴变奏曲》(D802)面世。
这一时期,另一奇异作品是对《赞美诗92》(D953)作的配乐。
1823——1824年,舒伯特为海涅的《还乡》中的六首诗配曲,两年后作为《旅行图画》的第一部分而出版,这些歌,既回顾了过去,又展望了未来。
《F大调八重奏》(D803),第13、14弦乐四重奏(D804、810死神与少女),吉他型大提琴奏鸣曲(D821)
1823——1824年,为钢琴而作的德国舞曲。
1823年和1824年,是舒伯特生病的最初两年,但在艺术上并没有荒废。这段时期,一些作品表达了其对死亡的认识,比如阴暗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D784),是他多年创作的第一部多乐章世俗作品。
《美丽的魔坊女》和《D小调弦乐四重奏》(D810)
1824年,舒伯特创作了《D小调四重奏》,既《死神与少女》,它的死亡意味比较明显。
这一时期许多歌曲也都转向死亡,但他在悲惨的时期也能写出最灿烂的作品,比如舞曲(如D783和D790),主调合唱曲,四手联弹作品,还有愉快的独幕小歌剧《密谋者》是在1823年4月完成的。
1825年,创作《爱伦之歌三号》,它更熟知的名字叫《万福玛利亚》,成为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还创作了《万能的主》、戏剧作品有《孪生兄弟》、《阿德拉斯特》。
这一年他把为凯纳诗配乐的一首《歌手》献给了他。
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
《C大调奏鸣曲》(D784)被人称为“遗珍奏鸣曲”,这是舒伯特又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紧接着,他又创作了三部奏鸣曲(A小调的D849,D大调的D850,G大调的D894),它们加上他神奇的最后三部奏鸣曲(都是死之前不久完成的),进一步展示了他在事业上的抱负和创作技巧。当时奏鸣曲很少公开演出,但在沙龙中曾演出过。
1826年,创作G大调弦乐四重奏(D887),圆舞曲12首(D924、969),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
1827年,创作了华丽的回弦曲(作品70号),声乐套曲《冬之旅》(D911),第一和第二钢琴三重奏(D898、929),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幻想曲(D934),音乐的瞬间(D780)
舒伯特的三重唱《婚礼上的烤肉》、《律师》是三年前创作的,到这一年才出版,此时还出版了一些意大利歌曲(D902),以及一些通俗、愉快的或叠唱歌曲(D866)。
〈降E调三重奏》(作品100号,D929)是1827年贝多芬逝世半周年纪念之后不久开始的,恰在一年后,舒伯特逝世的那个月,这部三重奏得到了出版,有四个乐章——快板,慢板,谐谑曲,然后是篇幅很长的最后乐章。舒伯特研究了贝多芬的P164—165
舒伯特是1827年末创作他的两组即兴曲的,每组包括四个单独的曲子。
1826——1827年,德意志弥撒曲(D872)
1828年
1810——1828年,舒伯特创作了大约630首歌曲,歌词出自100多位诗人之手,74首出自歌德,44首出自席勒。
1828年3 月26日,舒伯特音乐会的节目里,那一天是贝多芬逝世半周年纪念。
第一个节目是“新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大概说的是《C大调弦乐四重奏》/
《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作品100号,D929)是音乐会的核心曲目,其余的节目有歌曲,主调合唱曲,它们表明舒伯特已经成功地把这些一度低级的体裁提高到了显著的艺术高度。
《在河上》是一首长歌,有小号助奏,其歌词来自路德维希。莱尔施塔伯的一首诗。
《小夜曲》的歌词来自舒伯特的朋友格里尔帕策,事实证明,这是舒伯特最动人的主调合唱曲之一。
晚会的最后节目是感人的《战歌》,是根据克鲁普施塔克的一首诗配乐的双合唱。
舒伯特给声乐作品作钢琴伴奏,伏格尔公开演唱歌曲,这很少见的。
1828年,舒伯特创作了三个独立的曲子,叫《三首钢琴小品》(D946)
《C小调奏鸣曲》(D958)是舒伯特写过的贝多芬风格最明显的作品,特别像贝多芬的C小调作品。
《A大调奏鸣曲》(D959)用贝多芬的31号奏鸣曲之第一首,作为最后乐章的结构模型,但舒伯特重复了自己的旋律(该主题是他在《A小调奏鸣曲》(D537)的慢乐章用过的),让奏鸣曲的情绪完全有自己的风格。
最后一首奏鸣曲是降B大调的D960,得到的赞誉最多,综合了舒伯特很多风格。
《C调弦乐五重奏》体现了舒伯特许多优点的最后升华:动人的抒情
1828年11月19日下午3点,舒伯特病逝。
赠书活动继续展开:您知道上面这个谱子是哪作品吗?您知道上面的另外两个人是谁吗?(知道除舒伯特外的其中一个也可以!)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给我们留言!并写下您的爱乐心得!我们会在72小时后公布您的答案,答对(都答对当然更容易获奖!)并且爱乐心得写得最精彩的朋友(仅限一位),将由群里的朋友一起评选(欢迎加入微信群),可以得到以下赠书。另外也可以不参与问答而谈一下自己对舒伯特音乐的感想,点赞最多的朋友(仅限一位),也将得到以下两本赠书(点赞活动截止到下周五晚上24点),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邀请您的朋友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