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绎巴赫的费恩伯格丨刘诗昆恩师丨戈登魏泽弟子丨贝尔曼同窗丨斯克里亚宾传人

2016-03-23 逝如整理 每晚一张音乐CD

今天的主题是介绍下塞缪尔·费恩伯格(Samuel Feinberg, 1890-1962),又译“法因贝格”、“芬伯格”、“费因伯格”)及其巴赫演绎。他1890年5月26日生于乌克兰的敖德萨(Odessa),1894年起举家迁至莫斯科。费恩伯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师承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亚历山大·戈登魏泽(Alexander Goldenweisser, 1875-1961) 习钢琴,1911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12年起在俄罗斯和国外举行音乐会。1922-1962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钢琴教授。


费恩伯格的老师戈登维瑟是谁?


   

    提到戈登魏泽,不能不提到中央音乐学校,它之所以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是因为和德国、法国以及十九世纪的俄国钢琴学派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的创始者便是著名的戈登维瑟,十九世纪的大钢琴家,与托尔斯泰也是好朋友。这所学校于1928年前后建立,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比如阿什肯纳齐、尼古拉耶娃  (Tat’yana Nikolayeva 1924—) 、波各雷里奇、朱可夫( Lgor Zhukov 1936—)、加夫里洛夫(Andrei Gavrilov 1955—)等等。那么戈登魏泽的老师是谁呢?除了谢尔盖•伊凡诺维奇•塔涅耶夫(Sergey Ivanovich Taneyev)和瓦西里·萨福诺夫(Vassily Safonoff,他曾在1906年大声宣布:“记住我的话:十到十五年后,乐团里不会再有指挥棒。” ),还包括大名鼎鼎的西洛蒂(Alexander Siloti,1863年10月9日—1945年11月8日),因此,戈登魏泽就跟拉赫玛尼诺夫(Segei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不过拉赫最主要的老师一个是斯比瑞夫[Sverev],因为西洛蒂是拉赫的表兄,年长十岁,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老师,有待考证)成了同门!拉赫和西洛蒂感情是不错的,拉赫18岁时(1891年)《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就是献给他这位表兄西洛蒂的。当初拉赫玛尼诺夫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斯比瑞夫,与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Skryabin 1872-1915]同门,拉赫和斯克里亚宾的段子可以编个十期八期的公号……)正是这位表兄推荐的。不过西洛蒂也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老师。莫斯科音乐学院是尼古拉·鲁宾斯坦于1866年创办,该学院后来称为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除了亲自教授钢琴外,尼古拉还聘请到柴可夫斯基来教作曲,而且从圣彼得堡挖来萨弗诺夫(Vasily Safonov)和西洛蒂(Alexander Siloti)充实钢琴师资。这样到了二十世纪初莫斯科钢琴系已有赶超圣彼得堡之势——因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是继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之后俄罗斯第二个成立的音乐学院。



戈登魏泽的老师是李斯特的学生、拉赫的表哥西洛蒂


    来说下我非常喜欢的西洛蒂,他的老师是谁?李斯特……西洛蒂最出名的活是改编作品,这一点跟布索尼有一拼,实际上他们的改编才华,在我看来,比李斯特高多了。(延伸阅读布索尼(1866-1924)是谁?布索尼和他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钢琴天才李帕蒂(Lipatti)演奏布索尼改编巴赫、李斯特、巴托克的协奏曲



沈文裕演奏巴赫-西洛蒂 B小调前奏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111yax4ao&width=500&height=375&auto=0



延伸阅读



    继续说下戈登魏泽,他还有位出名的学生拉扎尔·贝尔曼( Lazar Berman,1930年2月26日—2005年2月6),发现贝尔曼才华的,便是戈登魏泽,并并一直关注他。拉扎尔·贝尔曼说:“戈登魏泽在教授音乐的真正内涵方面很有才华。他教我掌握音乐的精神。”维基百科给出的戈登魏泽的学生( pupils) 真不少: Grigory Ginzburg(金兹伯格), Lazar Berman, Samuil Feinberg, Dmitry Kabalevsky(卡巴列夫斯基), Galina Eguiazarova, Nikolai Petrov, Nikolai Kapustin, Alexander Braginsky, Sulamita Aronovsky, Tatiana Nikolayeva(大名鼎鼎的尼古拉耶娃), Dmitry Paperno, Oxana Yablonskaya, Nelly Akopian-Tamarina, Dmitri Bashkirov, Dmitry Blagoy等等……拉赫的Second Suite, Op. 17以及梅特纳(【音乐文章】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的同代人:梅特纳)的Medtner's Lyric Fragments, Op. 23都是题献给戈登魏泽的。戈登魏泽是托尔斯泰的挚友,据说不少托尔斯泰的电影里可以见到他的踪影,他还出了本回忆托尔斯泰的书,名叫Vblizi Tolstogo.戈。



戈登魏泽的弟子贝尔曼


贝尔曼演奏李斯特改编瓦格纳《爱之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469m6hsd&width=500&height=375&auto=0


费恩伯格是刘诗昆的老师


前苏联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二)给刘诗昆(右)颁奖


    继续来说费恩伯格。费恩伯格跟中国人最深的渊源就是曾经做过刘诗昆的老师。1956年,刘诗昆参加了在匈牙利举行的李斯特(Liszt)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三名──他坚称这一结果是被政治欺骗扭曲的。他说:“让公众感到震惊的是,我只获得了第三。我每次演奏结束后,评委们(包括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 Gilels)、亚历山大•戈登魏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和安妮•菲舍尔(Annie Fischer)等钢琴大师)都会站起身来喝彩。但匈牙利属于苏维埃阵营,所以他们把一等奖颁给了苏联钢琴家列夫•弗拉森科(Lev Vlassenko)。二等奖他们要颁给一个匈牙利人。匈牙利政府为了平息公众和媒体的不满,给我额外颁发了一个特别奖──一束李斯特的头发。”

    一年后,刘诗昆来到莫斯科,师从钢琴家费恩伯格,为新设立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编者注: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始于1958年,与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伊丽莎白女王音乐比赛并称为世界三大音乐比赛,也被誉为古典音乐界的“奥林匹克”。比赛每四年举办一次,比赛项目包括声乐、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做准备。刘诗昆说:“我第一次见到法因贝格时,他问我能否演奏多种曲目,他提到的每一部作品我都说不会。费恩伯格叹道:‘你什么也不会演奏。’”

    但这位中国钢琴家非常努力,他一天练习11到12个小时。他回忆说:“我连旅馆房间的门都不出,那个冬天天气酷寒,旅馆窗户有双层玻璃。于是我把吃的放在玻璃夹层里保鲜。”这一次,他与弗拉森科获得并列第二──他说,这又是一次政治妥协,不过他认为克莱本赢得第一名是当之无愧的。


1958年,刘诗昆(右)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第二名。克莱本在柴可夫斯基比赛中

费恩伯格的钢琴演奏风格和作曲风格

   说到刘诗昆的这位苏联老师费恩伯格,有人说他的演奏风格是将演奏者内心真诚的抒情与“学院派”准确的技术要求完美的结合,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平衡和统一。他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许多作品的首演者,尤其擅长演奏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他在触键法和踏板用法方面反映了斯克里亚宾的特点,在演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以及西欧和俄罗斯音乐时,把个人处理和准确地体现作者构思、感情及理智和协地结合起来,他在一系列有关表演理论和钢琴教育学的著作中阐明了自己的美学与教学原则。他是演奏巴赫作品的专家,曾录制过巴赫《十二平均律》全集唱片(我们最开头的图便是他录制的《平均律》CD封面),一度被认为是继埃德温·菲舍尔(Edwin Fischer, 1886-1960)后第二个录制全套平均律的钢琴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端正舒适的艺术魅力和对钢琴声音层次变化的完美控制。同时,他也是贝多芬、舒曼及俄罗斯作品的优秀诠释者,他的演奏风格对后来的苏联钢琴家影响很大。1946年获苏联国家奖。除了钢琴家和钢琴家教育家的身份,他也是一位作曲家,早年师从日利耶夫(Nikolai Zhilyayev),其改编的作品(包括巴赫、老柴等等)影响不小。

    钢琴家Tatiana Nikolaeva说他的奏鸣曲是“生活的诗篇”( 'poem of life.' )费恩伯格也被人称作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传人( "A musical heir to Scriabin")。有人说费恩伯格的创作走向极端时就明显表现出斯克里亚宾神秘主义的倾向。作于1915年的《第一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1 Op.1 所表现出来的和声、触键色彩的变化就体现了费恩伯格的斯克里亚宾式风格的特点。作品为单乐章,4/4拍,以升f小调的快板开始,随后转入E大调平静的行板,速度渐快后又进入G大调谐谑风格段落,速度继续加快至疾驰般的,接着逐步减慢和渐强,最终进入A大调凯旋的稍快板直至曲终。《第二钢琴奏鸣曲》和《第一钢琴奏鸣曲》同样作于斯克里亚宾逝世的1915年。同样是单乐章作品,其框架跟《第一钢琴奏鸣曲》相似,风格与梅特纳和早期的席曼诺夫斯基相近。3/4(9/8)拍,如歌而轻盈的快板。他的作品名录请看下面,一些谱子,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1962年10月22日,费恩伯格于莫斯科逝世。


冷静的头脑、火热的心灵 


  孟令帅在文章中认为:费恩伯格是一个无可非议的钢琴天才, 他的演奏极其富有个性感情对比鲜明对音乐的解释新颖、 独特。他的演奏总是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据同时代的人回:舞台上的费恩伯格在对于同一首作品的处理和演绎中没有哪一次是相同的。早在音乐学院的毕业考试上费恩伯格的毕业曲目就已经表现出了自己超凡的演奏能力。其中包括弗朗克的 《圣咏、前奏曲与赋格》 、 巴赫 《平均律前奏曲与赋格全集》 、 拉赫玛尼诺夫 《第三钢琴协奏曲》 和一些其他作品将近六个小时的毕业曲目量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一次。费恩伯格拥有非常罕见的音乐记忆能力,他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从任何一处背奏巴赫、 贝多芬、 肖邦、 舒曼、 斯克里亚宾的全部钢琴作品。在他的演奏曲目和唱片录音当 以巴赫平均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斯克里亚宾的全部钢琴作品最为突出,被誉为是 “最接近斯克里亚宾本人的演奏家” 。费恩伯格学派的特点在于对钢琴演奏艺术客观的态度主张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演奏。其学派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格言“冷静的头脑、火热的心灵 。” 在自由洋溢、感情丰富的演代表的不同乐器。听觉上应着重要求听出乐队的立体效果。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学习读交响乐总谱,非常重视学生对交响乐作品的研究而不是仅限于钢琴作品。此种概念在复调作品、贝多芬中晚期钢琴作品、李斯特大多数钢琴作品、以及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俄罗斯钢琴作品中极为适用。从戈登魏泽学派的两个代表性人物金兹伯格和贝尔曼演奏中尤其是演奏李斯特的作品,就能体会到强烈的“立体感” 。在对钢琴踏板的理解上戈登魏泽有过一段精辟的论。 他曾说:钢琴踏板艺术在于首先学会如何不用踏板弹奏。 踏板——是声音的颜料会使声音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弹奏中分不清踏板音和非踏板音、指踏板混、音响效果浑, 那么颜料就失去了自己的,颜色踏板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戈登魏泽对于艺术的理解不仅仅限于钢琴音乐他对于俄罗斯钢琴艺术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在其去世后的几十年当中,戈登魏泽学派不断发扬光大,为俄罗斯钢琴艺术事业培养了众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费恩伯格的钢琴教学方法

   费恩伯格的艺术和生活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主张“永远不能只注意作品的形式” 而应该从各个方面尽可能地找出“隐藏在作品当中的内容” 。在作品学习过程中,费恩伯格否定了传统教学中要求的 “从头到尾全曲慢弹” 练习的观点而是提出了只对作品中的技术难点进行慢练。他指出 如一些作品的开头是 Adagio或一些奏鸣曲的慢板乐章“慢练” 对演奏者来说不但是个痛苦的过程,而且非常浪费时间,最终的结果只能使演奏者对所学习的作品失去兴趣。关于纯粹钢琴技术的训练,费恩伯格不建议弹太多的练习曲,他一方面指出先对技术难点加以分析,找出此类技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 也就是技术原型加以训练。他对演奏者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

     简单概括有以下四点要求:1.技术练习应该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所练习的内容要针对作品学习中遇到的某一处技术困难。2.技术练习的内容应该比作品中的技术难点简单得多。教师或演奏者必须想出易于掌握、易于多次重复的练习内容。3.合理地化解作品中的困难段落使其化整为零,分步骤练习。4.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在短期内有逻辑地计划预期目的和训练内容并定期检验所达到的效果,在此演奏者不能过分依赖于记忆。另一方费面因伯格还建议演奏者应该多练习视奏,并且尽最大可能按照作品要求的速度进行视奏。他认为 “在视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手、 脑配合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锻炼,这可以对技术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

    视奏对于一些心理上对某些技术难点有障碍的演奏者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在视奏当中 按照作品的要求视奏,很多技术难点演奏者还来不及去想它有多困难很可能就已经完成了。而在心理阴影下单独去练习这些技术难点则会令演奏者事倍功半。

    在诠释音乐方面,费恩伯格非常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在不改变作曲家本意的情况下自由宣泄情感和思想。其技术训练同样是以音乐为目的的。在弹奏带有连续的、不间断的快速经过句的作品中,费恩伯格建议演奏者要经常调节肢体的紧张程度,并且在音乐和肢体不间断运动的情况下让肢体得到适当的休息。

    就像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时并不是一直挥动着翅膀飞,而是适当的时候在空中滑翔,靠翅膀控制方向使翅膀得到休息。所以在作品中要想轻松、优美的完成一系列连续不断的经过句弹奏,演奏者必须要掌握“飞行中的休息”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鸟儿在飞行过程中是在向上飞的时候挥动翅膀而向下飞时则多数采取滑翔。虽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在演奏中套用此原则,但多数情况,在上行的经过句中我们还是采取积极地肢体运动。这也有利于完成作品中的渐强或渐,而下行时则肢体可以采取消极运动并获得休息,有利于完成作品中的渐弱或减慢。当然, 对于上、 下行经过句的速度和强弱变化,也不排除例外或完全相反的情况。

    关于触键,费恩伯格曾经说过:琴键本身运动的幅度只是在九毫米的距离之间。而且永远是垂直的。但是手指触键的运动幅度和角度是多样的。不一定非要保持从上到下的垂直运动。在实际触键当中经常会出现微小的、不引人注意的手指滑动动作。虽然此动作相对于琴键本身垂直运动的特性看似矛盾。但却更容易使演奏者提高触键的准确性。延长了琴键垂直运动的距离从而使动作和声音上的垂直线条由普通的直线变为优美的、 有延续性的弧线。费恩伯格在教学中是严谨的,也是客观的。

     虽然师出于戈登魏泽学派,但其在演奏和教学的活动中别具一格,从不墨守成规,而总是以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创立了相对于传统“学院派” 而言全新的演奏和教学体系。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从1922年起至今建立的四大钢琴学派,无论在演奏还是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体系。其中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矛盾也有统一,这也正是俄罗斯钢琴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在近百年的岁月里,四大钢琴学派培养出了大量本国和外国的优秀钢琴家。这些钢琴家当中,很多作为其学派的继承人,在艺术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世界钢琴艺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笔。




    QQ音乐收录的他的CD还是比较可观,我们听多了最著名的演绎,再来听听这位实力并不差的钢琴家的演绎,也是应该。特别是他的巴赫演绎。有人说费恩伯格的那套伟大的平均律,声部结构之清澈透辟丰沛,可谓举世无双,是不是如此?还得您自己判断。有人听了他的《平均律》后说“调子往复循环地向更深的方向推进,每一次都比上一次要来得愈加强烈,同时也愈加地平静。在一次一次洗礼之中,人的心灵变得强大,心境也随着开阔和坦然。我们将它称之为‘迭代’,我猜,巴赫先生也懂得这个道理。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