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尽于此,各自珍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结构学大本营 Author 觉悟者
刚刚看到手机上有一条消息,提醒公众号结构学已经封号,给一次申诉的机会,所谓的申诉应该只是走流程,没啥意义。起因是把觉悟社里的一个尖锐提问及其回答改写成了结构学这个公众号上的《A539》发了出来——事实上,发出来的内容已经是修改过了的,标题也改的非常柔和,不吸引人。封号的原因居然是之前没有发出去的那篇草稿——也就是那篇被拦截下来发不出去的内容触发的。
互联网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大家可以自由自在的驰骋。越到后面就会收得越紧——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谓的分层隔离并不是要建造围墙把人群分割开,而是设置一堆隐蔽的门槛,让人通过自主选择,相互隔离。在一个秩序重建的时代,这是必然的趋势…
当你能够轻易获得一些东西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它会永远如此,不过是说明这个事物的发展还处于早期。越到后面,门槛只会越来越高,需要支付的成本也只会越来越高,无法越过门槛,无力支付成本的人群就会逐渐被排除在外。
最开始上大学是免费的,只要能考上,不仅包分配工作,还免除一切学杂费,发放生活补贴。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好事能够一直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为高等教育支付成本的主体从国家变成了各自家庭。当一个家庭不足以持续的投入更多的成本的时候,父母就会权衡利弊,是不是值得如此不顾一切的投入。即便咬牙负债让儿女去上学,也会在专业选择上更青睐于就业率高,立刻能挣钱的专业。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资越来越高,回报率却越来越低,许多人不惜负债累累让儿女受了高等教育,结果毕业后工作都找不到。大家都没有错,错的是当事人忽略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并以过往的经验指导自己对当下和未来的投入!
最开始大自然中的水是随便可以喝的,后来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喝干净水的成本也在逐渐增加。空气过滤器,新风系统,所有这些辅助设备,无一不是在为呼吸新鲜的空气付费。这个成本看起来是生产空气过滤器,净化水的成本,事实上是所有人在为环境的持续恶化支付成本。这里的环境不仅是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你所置身的生存结构。
环境的恶化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离,隔离的结果除了内卷和淤积,就是通过自我逃避、自我卷缩、或自我弱化来找到自己所能适应的生存环境——在这种自我营造出来的熟悉且充满确定性的环境中,自己的观念、心态、思维、视野、行为、习惯以及与外界互动的方式,都会逐渐与这个生存环境高度契合。并试图从简单重复的熟悉感和确定性中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平静。
一个人如果永远都是待在村里锄地讨生活,只会相信这个层面的生活需要相信的东西,因为未知会打破内心的平静并引发不安,甚至感到害怕。然而,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并没有能改变他的生活处境,只是不断增加了他头上的皱纹和手掌上的裂缝。为什么会这样,在他熟悉的世界中,他是找不到答案的!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多收了三五斗》,文中讲述的是农民丰收的时候,本来指望把多出来的收成卖出更多的钱。结果米行的人告诉这些农民,今年外国的米大量输入,价格更便宜,品质更好,所以只能以更低的价格买你们的米。农民骂骂咧咧的发泄着自己的不满,但也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卖给米行。课文上的这篇文章是由同情心泛滥却缺乏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的人写的,表达的是一种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资本家的批评。这不免让人想起最近流行的一句经典的话:抛开事实来说,你难道就没有一点错吗?
问题是讨论是非的时候你不能抛开事实,也不能截取片段。事实就是:在一个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不仅判断是非的时候无法从静态的角度去判断,甚至连自身的处境都越来越受各自未知的因素所影响。
父母那一代的人并非不存在差异,只不过被隔离的彼此都完全看不到对方的世界,甚至想象不出来。城乡之间的相互隔离,比现在更加的彻底。这一代人不管多么的无助,至少还会心有不甘。多多少少能够透过裂缝看到微光。两代人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首先是人的认知和视野发生了改变,其次是人的迁徙能力发生了改变。归根结底两个字:流动!
生命体通过锻造工具来扩展自身的能力,小到个体,大到一个社会概莫能外。工具包括有形的工具,也包括无形的工具,后者比前者的威力更大!汉帝国的强盛发端于何处呢?发端于汉武帝时的双牛铁犁和盐铁专营。前者是农业上的生产力发生彻底改变,后者是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控制能力发生了彻底改变。
从高速流动逐渐转化为凝固,最后再次回归稳定。这与时代的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状况高度一致。在迅猛增长了四十年之后,被时代浪潮搅动的池子泥沙泛起,当搅动的力度逐渐减弱之后,一切都会再次尘埃落定。一个又一个阵地会被重新夺回,人们将再次被那股力量所支配,聆听允许被听到的声音,走进各自该去的一亩三分地…
所有漏光的地方都将被重新蒙上黑布,缘尽于此,相忘于江湖,各自珍重…
研习《结构学》去觉悟社:付费内容和不公开的都在,每天25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觉悟社里的条件。入口去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