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斯特的现代性丨他的音乐需要一些宏大深刻的话题:悲剧、英雄史诗、神圣、自然,以及伟大的文学作品。

2017-02-26 筱岭编译 每晚古典音乐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46oglq6g&width=500&height=375&auto=0李斯特《交响诗》S.97


李斯特的现代性

本文转载自三联爱乐2008年第六期(总第119期)



李斯特将四种元素融和在一起,创作了一种新的音乐表达方式。

  • 首先,李斯特特别看重旋律,认为器乐作品必须通过旋律才能获得连贯同一性。同时,旋律也是吸引大众的最佳手段。他的旋律从本质上讲,不是贝多芬式的,而是肖邦式的。如果说交响作品需要歌唱般的旋律,那么李斯特做到了这点。当然,李斯特的音乐里也有贝多芬式的音乐动机和片断,但他的核心意图还是寻找歌剧咏叹调般的旋律、一首歌曲。就好比李斯特深爱的舒伯特音乐那样,这些旋律必须能够作为一首乐队作品的表达基础,而不仅仅为了增加作品的可听性。与奏鸣曲式中多个主题之间不停变化不同,他的旋律在重复与变化之间,确定了作品的框架。

  • 其次,李斯特的旋律带有修辞性的含义。就音乐结构而言,他的旋律带有象征意味。李斯特的交响诗中,有些段落意义深远,象征着叹息、美景、爱情、战争等不同含义。旋律成为表达音乐弦外之音的主要工具,好比一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音乐并不仅仅描写这个人物,还要揭示这个人物的内涵。

    李斯特对旋律的运用,也是他和声发展的基础。虽然李斯特的交响诗中也有古典式的呈示、发展、再现等段落,但这些作品最主要的特点,还在于和声的转变。就像一篇连贯的论文,阐述整个事件的过程。李斯特的这种音乐结构,具备了表达人类广泛情感的能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583g58bh&width=500&height=375&auto=0德巴格演奏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

  • 第三,李斯特在器乐美学上,大大拓展了声音的多样性和声响范围。这方面柏辽兹给了他灵感。不过,李斯特有着丰富的钢琴演奏经验,他曾经把钢琴当做乐队一样运用,钢琴发出的声音也像乐队那样震撼人心。通过运用配器法,李斯特的音乐具有特殊的视觉性。尽管他的交响诗中只有两首是直接描写景物的:《匈奴之战》和《从摇篮到坟墓》,但这种视觉性却在所有乐队作品中得到体现,不管是“但丁”交响曲,还是《塔索》,李斯特在键盘上运用的戏剧技巧都用来表现意象和画面。把音乐作为视觉传达工具,是李斯特在许多作品中成功运用的技巧。通过交响诗的曲式,音乐获得了画面叙述效果,这与当时勃拉姆斯等人采用的古典交响曲技法截然不同。李斯特在艺术上的品味,集中于当时人眼中的古典艺术,是对文艺复兴画作的浪漫主义再现。李斯特的音乐并不是简单描摹,因此每位听众脑海产生的画面都不一样。李斯特的音乐之所以让人产生难忘的体验,就在于随意的画面想象。他的音乐并不像歌剧那样,与视觉紧密关联,而是让听者有主观阐释的空间。

  • 第四,李斯特的音乐把文学和诗歌当做框架基础。在音乐开始之前,听众就必须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这个基本内容是用文字来表达的。在这一点上,李斯特与勃拉姆斯等人产生了分歧。勃拉姆斯认为音乐的内容必须用音乐的手段来阐明,而无需在聆听之前由文字来说明。音乐必须有自身的逻辑和结构。如果一部音乐作品表达的是非音乐的内涵,那它的作用必然是暂时的,次要的,个人的。李斯特在音乐厅的演奏也就变成了一种教授行为。

对李斯特而言,器乐音乐必须建立在人类的普遍经历上,这些在语言上比较好理解的东西,由音乐来进一步阐释。因此,他的音乐需要一些宏大深刻的话题:悲剧、英雄史诗、神圣、自然,以及伟大的文学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李斯特,而不是瓦格纳,在19世纪下半叶创造了音乐会和器乐欣赏基础。李斯特的文学偏好能够说明他音乐的多种特性。巴托克注意到这点,因此格外赞赏他的《B小调奏鸣曲》。不过,李斯特的音乐作品中,影响最大、最有特点的,除了他的宗教作品之外,都与各种历史和文学叙述密切相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71xkaoaw&width=500&height=375&auto=0王羽佳演奏《B小调奏鸣曲》


这种内容上的统一性,很快在李斯特的信徒中得到传播,尤其是俄罗斯作曲家,包括柴科夫斯基和鲍罗丁,同时也影响到斯美塔那、圣-桑、格里格。对那些不太了解18世纪复杂的古典音乐的大众来说,听李斯特的音乐成为一种人人追赶的时尚。到了20世纪,交响诗的杰出作者理查·施特劳斯走上了与李斯特不同的道路。虽然施特劳斯多少也受李斯特的影响,但在两个方面他与李斯特的审美取向背道而驰:

  • 第一,他更喜欢激进的现实主义,比如他的《堂吉诃德》、《家庭交响曲》,致力于褪去器乐音乐的传道功能和理想主义色彩。

  • 其次,他引入了奏鸣曲式的一些手法。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由此获得了两个层面的意义:叙述层面与曲式层面。他的作品可以脱离哲学、诗歌等而独立表达一个观点。

施特劳斯的作品常演不衰,而李斯特的作品却渐渐销声匿迹,原因在于21世纪不再需要音乐来提供视觉想象的支持。电影和电视能够提供直接的画面。而施特劳斯的作品能够像贝多芬一样,独立存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勒抛弃了李斯特的做法,不再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文字说明。说到底,李斯特的音乐与阅读关系过于紧密,而那些内容本身:但丁、浮士德、塔索等,在今天的听众那里早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往期内容:1、霍洛维茨谈李斯特丨“ 李斯特是钢琴史上无比重要的一个人物,一个超凡的人,真正了解钢琴的性能。” 2、每晚音乐课堂丨布伦德尔解说演奏李斯特《旅行岁月》丨李斯特要我们听到的,不只是那音乐本身…… 3、你真的了解车尔尼吗?他是如何培养李斯特的? 4、李斯特的一生丨"他没有自己,时时准备为别人牺牲,犹之十字架上的基督!" 5、与儿子谈李斯特丨我想他已经有能力享受音乐,从而让他的生命更丰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