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醮、盆菜宴、天后诞……原生态是内地人爱上元朗的理由?
通关之后,我们知道很多香港人喜欢来深圳消费;而几年没有去香港游玩的深圳人也心痒痒想重拾过去自由行的时光。
今天呢给大家分享的老照片,带我们来到1950~1960年代的元朗。
Andrew Suddaby 摄
Andrew Suddaby 摄
Andrew Suddaby摄
今天,如果你在深圳湾公园或者红树林一代遛弯,抬眼看到海对面的地方就是元朗。
清朝初年,清政府曾强令沿海居民“迁界”,就是把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来对付郑成功,香港无疑在迁界之列。到公元1668年“复界”,清政府为了边境防御,在新安设置了墩台二十一座,其中至少有五座在今香港地区。
“复界”当年,锦田进士邓文蔚获封地设墟。邓氏将原来位于元朗河口西岸的大桥墩墟,迁到西边围与南边围之间的地方,这个被称为元朗旧墟。刻于咸丰六年(1856年)的“重修天后古庙碑”中亦清楚纪录:“清康熙八年(1669年)大桥墩市场改迁元朗(即元朗旧墟)”,元朗旧墟之拥有者(称为“墟主”)是锦田泰康村邓氏家族。旧墟直到20世纪初期因不敷应用,才重建新墟。
1950~1960年代的元朗
1950~1960年代的元朗。
1950~1960年代的元朗。
Andrew Suddaby 摄影
元朗位于深圳湾南岸,也处在珠江南出海口的特殊位置,当然就会出现盛世经济发达,乱世最先遭殃的命运。
康熙年间复界不久就为加强海防,在新安设置墩台二十一座,其中至少有五座在今香港地区。元朗不远的屯门,是位于香港的五座墩台之首,驻有千总一名,士兵五十名。九龙当时只驻兵三十名。当地居民也都不是吃素的,民风若不彪悍就难于生存。另外,清初随着客家人迁入,本地人与客家人的冲突也不是发生,这使得民风更为复杂,其建筑也大多具有防卫作用。
到康熙年间,海盗开始看中香港海域。起初是郑成功战败退守台湾后,其残部由部分流入新安境内包括香港,以海寇为生。乾隆年间越南内战,阮氏兄弟起兵夺权,邀中国海盗郑七为将领。后阮氏兵败郑七返新安,自此香港海盗武装势力更大。红旗郑七死后由郑一继承领导。郑一死后,郑一嫂和张保仔结为夫妇,全盛时期,这对海岛夫妻拥领三万多手下及数百艘船,其中不少是来自海域附近包括元朗的渔民。
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英国多次入侵大屿山附近。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在九龙海与英国军队干了一仗,起因则是九龙附近尖沙咀的一名村民被英国军人醉酒后殴伤致死。这让保有传统中国观念的家族对英国人非常不信任。
1898年,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与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深圳河以南的新安县土地租借英国99年。1899年4月,当殖民者准备举行接收仪式时,在14日-4月19日间,以元朗邓氏(就是元朗旧墟墟主的家族)为首发起了对英国军队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六日战争”,香港学者夏思义有一本专著。夏思义的研究发现,战争的发生确实有被误导和被误会的原因,另一方面,家族首领和家族力量也是能够是战争发生的原因。
如果说战争正面的价值,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港英政府检讨了如何与本地人打交道。最终,港英统治者从元朗撤军,而且很长时间维持了地方自治权力、尊重本土文化,等等。
相对来说,元朗的本土文化和宗族信仰到今天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如果幸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基于本土、宗族的文化活动,非常原生态,包括打醮、盆菜宴、天后诞等活动。
不过,时代变迁,元朗社会里传统的宗亲家族纽带也不再那么强力了。比如,现在很多原住民也不再住在老围村,年轻人更是离开去了香港岛或者英国。元朗的外来人口几十年来也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和深圳的村落非常相似。元朗现在有很多在上世纪50~70年代跑去的内地人,深圳岗厦文家,跑去的很多人如今也住在这里,潮汕人甚至外国人也都有住在这里。
元朗,一个不虚此行的新界游目标。
深圳解放时他是唯一拍照者,那天的日记还记录了一个秘密…… 1949深圳罗湖口岸珍贵视频:外国人如何撤离中国 珍贵影像| 1957年香港人拍的,罗湖桥上发生了什么? 1972年的罗湖,是广东宝安县深圳镇的一个小村庄 1978年,从香港过罗湖桥来深圳的人突然多了…… 1979年深圳是什么样子?40年后我们在原地重拍了…… 1980年4月,他拍下了特区成立前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