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变废为宝,将林城的煤矿塌陷区建成湖泊,湖边种有树木花草,景色宜人,环湖还有二十七公里的滨湖路和八十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兼顾了生态环境发展,创造了对损毁土地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成为各地学习的典范。
今天本文梳理分享我国对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开发利用的模式。
近期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变废为宝,将林城的煤矿塌陷区建成湖泊,湖边种有树木花草,景色宜人,环湖还有二十七公里的滨湖路和八十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兼顾了生态环境发展,创造了对损毁土地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成为各地学习的典范。
今天本文梳理分享我国对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开发利用的模式。
在分析我国现行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开发利用及监测监管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归纳了我国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开发利用的模式。
农业开发利用模式
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挖深垫浅、土地平整和健全配套设施,恢复损毁土地的可耕种能力;通过土壤改良,培育土壤肥力,提升土地产能。该模式可以有效地补充耕地数量,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工农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济宁南阳湖农场位于济宁市南郊南阳湖东畔,是鲁西南地区集农林牧副渔各业与综合经营、工商贸运建服共同发展的国有大型农垦企业。农场内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沟相通,设施配套齐全,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种植广泛,机械化程度高。但由于近几年煤矿采煤沉陷地的逐年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效益每况愈下。2012 年,针对南阳湖农场采煤沉陷地不稳定的实际情况,山东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创新工作机制,投资4 685.33 万元,采取表土剥离、挖深垫浅及生态治理等方法,抬高耕地1.5 米,恢复优质耕地124.82 公顷,形成了农、渔、养、观光为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 生态修复后的南阳湖农场
山东菏泽龙固矿井,位于菏泽市巨野县,为新近开发的设计生产能力600 万吨/年的特大型矿井,2009 年正式投产,伴随着矿井生产,采区土地因采煤而逐渐沉陷。该地区地下潜水位较高,目前积水面积已超过140 公顷,导致大面积耕地无法耕作。自2011 年对龙固矿区首采区采煤影响到的900 公顷土地进行复垦治理,在土地沉陷稳定前将其改造,恢复耕作用途,有效保护高质量的耕地。目前已建成50 栋温室大棚,种植彩椒等市场占有量大的有机蔬菜品种,形成高效生态、绿色、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了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 建成的温室大棚及种植的彩椒
淮北市于2009 年对杜集区朔里镇矬楼的一块采煤沉陷地进行了复垦治理,即矬楼项目,该项目采用泥浆泵充填技术,共治理沉陷地143 亩,恢复耕地89 亩,使当地的农民可以重新耕种,极大缓解了当地的耕地矛盾。
▲ 治理前沉陷地无法耕种;治理后的耕地大丰收
水产养殖模式是指修复后的沉陷地以水产养殖为主,其包括观赏性渔业和常规性渔业,适用于沉陷深度较大、排水困难、长期积水的沉陷地。该模式投资小,见效快。改造条件发展水产养殖,同时配套发展禽畜养殖、果树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以水产养殖为主,综合经营种、养、加工。
淮南市潘集区后湖生态园位于泥河镇西部,北与怀远县以黑河为界,南跨泥河至古沟乡,西北与袁庄接壤,西北与潘集镇相邻。这里曾是因淮南矿业集团潘二矿采煤造成的沉陷区,满眼荒芜,2009 年通过对沉陷区的生态治理,建立生态养鱼示范基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养殖鱼类有淮王鱼、黄鳝、泥鳅、湘云鲫、黄颡鱼、江黄颡等。
淮北市煤炭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众多的采煤沉陷区,其中烈山区洪庄沉陷区积水面积大,水体较深,滩涂面积较大,1987 年开始对其进行治理,在治理后的深层沉陷区发展水产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 淮南潘集区生态网箱养鱼示范基地;洪庄水产养殖基地
近年来对淮南潘北矿采煤沉陷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已建成生态养殖网箱100个,并对现有7 口鱼塘近330 亩水面进行了统一规划效益显著。
▲ 治理前的沉陷区;治理后的鱼塘
通过挖深垫浅获得一定比例的旱田与水面,并按生态学原理对旱田和水面进行合理利用。
1984 年淮北矿业集团石台煤矿在童台社区境内采煤造成沉陷土地面积199亩,沉陷深度约1.5 米。2011 年,淮北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批准实施“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童台社区市级投资土地复垦项目”。该项目于2012 年6 月开工,2013年5 月完工,项目建成后,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
▲ 治理前的童台;治理后的鱼塘和耕地
深积水区养殖鱼虾,栽藕或其他水产品,并修建禽畜饲养基地,深浅不一的沉陷地挖深垫浅、土地平整,改造成水田或早田,种植农作物、建造林带或发展果品业,改进田间水利设施,形成多样化景观格局,养殖和种植业共同发展。
2008 年7 月淮北烈山区对采煤沉陷地进行改造,把沉陷地改造成农业综合养殖基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治理前、后的淮北烈山区
综合改造采煤沉陷区的水面、洼地、坡地,建成集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旅游度假区、休闲娱乐区、水上活动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中心,充分发挥生态保育及休闲旅游的功能。淮南潘集区后湖村生态园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后湖生态园位于潘集区泥河镇后湖村,是潘集区积极探索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新模式,项目区已于2008 年10 月启动,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被媒体誉为“后湖模式”。泥河镇的后湖村对10 000 亩的沉陷土地进行集中规划、整理、开发和利用,将沉陷区实现了“废地利用”。目前,“后湖模式”已经做成了“一区十园”,包括现代农业示范区、水产养殖区、休闲娱乐区、果蔬采摘区及花卉苗木区等。如果后湖试点获得成功,潘集就将把这个模式往其他沉陷区进行推广,使更多范围的沉陷区得到很好的修复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修复环境。
▲ 治理前、后的后湖生态园
林业开发利用模式
生态修复后的发展方向为生态林。通过土地平整或矸石、粉煤灰等充填宜林的区域,营造生态防护林、经济林,美化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和护坡,增强景观多样性,发挥“碳汇”作用。
淮北市任圩林场位于国家矿山公园中心地带,林木茂密,风景秀丽。原为相城煤矿沉陷区,于1988 年左右开始建设,在粉煤灰上覆盖一层30~40 厘米厚的土层,然后植树造林,获得成功,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是农业部与淮北矿业集团合作的科研成果,已在全国推广。
▲ 治理前、后的任圩林场
山东省兖州矿区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境内,蕴藏大量的煤炭资源,地下90%以上都有煤炭。兖州矿区开发建设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期,至今开采造成上万亩沉陷地,平均万吨煤沉陷率为0.002 07 公顷。沉陷区杂草丛生、生态环境恶化,加之地处平原,人口密度较大,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工农关系紧张,冲突、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为了加强对采煤沉陷地的治理利用,1996~1998 年利用煤矸石充填沉陷区,将采煤沉陷土地复垦为林地,栽植多种树木,主要有石榴树、银杏、灌木等,开发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 兖州矿区复垦后的林地
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利用先进的科技,变废为宝,发展新型产业。将废弃的煤矸石、粉煤灰等矿区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延伸了煤炭生产链,缓解了矿区土地压占、环境污染等难题,减少了因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沉陷区资源的再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淮南市的金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煤矸石烧结砖项目始于2012 年,该项目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新庄孜矿区,总投资3 200 万元,对80 余亩的沉陷地进行土地平整修复和环境绿化,建设年产1.2 亿块煤矸石结砖生产线。
▲ 堆积如山的煤矸石;煤矸石烧结成砖
在非稳沉沉陷区,利用废弃物进行充填,在稳沉沉陷区进行场地平整,完成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工业园区,发展工业项目。
淮北市龙湖工业园,位于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梧桐路以东,龙河以西。此地原先是张庄矿采矿沉陷区,大面积的土地沉陷后,形成了不规则的一片片水塘,有深有浅,到处杂草丛生,无像样的路可行。2002 年开始,淮北市充分利用沉陷区复垦造地的巨大潜力,在荒废的成片沉陷区上进行充填,现在是淮北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 龙湖工业园建成前、后
通过统筹安排煤矸石的堆放与沉陷区的治理,利用发热量较低的煤矸石作填料,填充沉陷区造地,用于煤矿基建用地和压煤村庄搬迁的新村建设。该模式可以减少矿区废弃物的排放及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同时可以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
多年来唐山市就采煤沉陷地复垦治理为建设用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利用沉陷区搞民用建筑,通过复垦建设抗变形房屋,解决压煤村庄搬迁问题;利用沉陷区建立工业企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赵各庄的1.8 万千瓦坑口电站、国家建工局基地、唐山荣义炼焦制气有限公司等都是在唐山市开滦煤矿的采煤稳沉塌陷地上兴建的。
▲ 开滦矿区治理后的建设用地
将沉陷区不宜进行生态功能修复的废弃土地用来发展新型产业,带动沉陷区农民就业,改善原有沉陷区环境,为沉陷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以鑫森物流园、惠邦肉鸭深加工为代表,把生态修复与发展三产业相结合。公司或个体投资利用沉陷地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接续替代产业。淮南市鑫森物流中心续建工程项目始于2012 年,项目位于谢家集十涧湖路西路北侧,在谢一矿、谢二矿采煤沉陷区内,2012 年度投入资金500 万元,新建仓库2 栋,项目区绿化3 000平方米及其配套设施工程。
▲ 治理前的沉陷地;建成后的鑫森物流园
本文节选自《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调查与利用研究》(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国土资源部法律事务中心)编. 责任编辑:徐倩. 定价:96.00 元.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6)一文“第3章 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开发利用与动态监测监管”。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8787-2
《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调查与利用研究》针对损毁土地“家底不清、底数不明”的现状,研究了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内涵、分类和调查方法,编制了《全国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调查规程》,并在四个省区进行了试点研究,同时,对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适宜性评价、开发利用与动态监测监管、历史遗留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及退去机制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我国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来源:赛杰奥
编辑:梁峰 许雪爽 徐晨
【新书推介】《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的空间组织》(王开泳 著)
【好书推荐】25年磨一剑 | 中大保继刚教授新著《主题公园研究》面世
新书推荐|应对各种地球灾难和重大疾病,它是无所不能的新兴学科:《生态地学》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