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广州地理研究所发布“一带一路”研究成果《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发展与区域合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一本全面介绍东南亚地区各国地理概况的书籍——《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发展与区域合作》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该书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出发,利用地理学分析工具和方法,着重分析了东南亚国家的地理环境、城市、经济、贸易、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等区域发展要素,提出了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政策启示。
广州地理研究所张虹鸥研究员带领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团队历时两年的研究撰写而成,是商务印书馆“一带一路”专题研究丛书的第二部,期望将引发更多地理学工作者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别地理研究,建设有助于中国全球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研究背景
从“一带一路”到地理学学科使命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深化改革开放阶段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是中国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创新尝试,有助于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以“引进来” 的方式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则标志着以中国“走出去”为特征的全球化阶段的到来。的确,从地理学研究侧重点看,由于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国际资本输入和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国内地理学以研究和解决国内人文经济地理问题为主要任务。但2014年可能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因为这一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吸引外资金额,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开始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时期。这与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不是巧合,而恰恰反映了国家高层对发展战略节点的准确把握。从国家发展与科学研究使命的关系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中国进入“全面认识世界”的历史新篇章,学科的使命需要从服务“引进来”的全球化拓展至服务“走出去”的全球化。
在此背景下,广州地理研究所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团队于2015年6月成立了由张虹鸥研究员主持的专题研究小组,开启了东南亚发展和区域合作的研究,历时2年的研究工作和1年的编辑工作,终于完成该书的出版。
为何选择东南亚
东南亚的地缘经济地位
我们选择东南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广州地理研究所对热带、亚热带区域发展的长期和重点关注;二是东南亚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前沿阵地之一。首先,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看,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通道,中国—东盟“10+1”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机制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合作平台。其次,从地缘经济视角看,东南亚地区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论及海外利益与中国地缘经济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陈迎春认为中国的地缘经济空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周边层次,指地理上与中国接壤的周边国家,由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构成;二是大周边层次,指地理上与中国不接壤,但在经济与战略上密切相关的区域,主要包括南太平洋区域、南印度洋区域和中东—北非地区。东南亚地区处于中国第一层次的地缘经济空间范围,但与同层次的东北亚、中亚地区相比,东南亚具有更重要的地缘经济意义,原因有三:
(1)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基础尚较为薄弱,而在东北亚地区,受制于复杂的历史纠葛和现实地缘政治情势,区域合作尚未有实质性进展。与此相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入,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10+1”等区域合作平台和机制。
(2)中国90%的进口石油需要通过海上运输,而其中60%的石油需要经过由东南亚国家扼守的马六甲海峡。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经济上的合作,对保障我国能源通道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3)通过与东南亚开展平等互利的地缘经济合作,有助于增强政治互信,消除潜在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构筑稳定的地缘经济和政治环境。
本书的特色和方法
区域整体性和国家差异性
近年来,对东南亚的历史、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各国间的东南亚研讨会和民间交流日益增多,极大地丰富了东南亚研究的课题,拓展了东南亚研究的范围,推动了东南亚研究的发展。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加强对东南亚国别地理的研究。目前,从地理学的视角开展对东南亚国家的研究仍较为缺乏,对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国家间的差异仍缺乏深入的认识,对诸如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处于什么阶段、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资源禀赋优势、未来发展理念、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领域和模式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本书借助地理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充分利用可获取的数据开展研究。这些数据包括世界银行数据库、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FAOSTAT)、全球30米地表覆盖产品(GlobeLand30),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东盟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国家商务部和海关部门发布的有关数据以及东南亚各国统计局与主要城市政府网站的数据等。以对这些基础数据的分析为主,本书还结合已有的东南亚研究文献,并利用中国—东盟中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权威网站的信息对有关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
我们力图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对东南亚地区的地理环境、城市化、工业化、国际贸易、资源禀赋、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发展、社会经济和空间规划等议题开展研究。本书的特色在于在对各个议题的分析思路上,既注重整体性、区域性,又注重差异性、国家性,力图在揭示整个区域发展轮廓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内部各个国家的特性及其它们存在的差异。这种分析思路有助于从整体层面认识东南亚地区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同时又不失对国家独特性的忽视。由于东盟组织的存在,东南亚在许多场合常常被当作一个同质性整体来叙述和看待,无形中掩盖了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不利于全面认识东南亚地区发展的性质。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揭示了东南亚地区是一个由不同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层次、不同发展诉求、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构成的异质性地区。
资料来源:中国地理学会
本期编辑:王丽佳 李咪 张英男 彭玏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