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欣赏 | 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机理研究
看了就要关注我,喵呜~
摘要: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表现在:特色产业为载体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特色小镇为窗口引领乡村文化兴盛、特色小镇为平台带动乡村生活富裕、特色小镇为示范拉动乡村生态宜居。发挥特色小镇的多重效益促进乡村振兴, 需要以特色小镇为增长极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以特色产业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乡村文化基因彰显特色小镇的文化品位、搭建返乡务工人员创新创业平台、统筹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对经济建设提出的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次被提出, 并且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制度保障、体制完善、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人才队伍等方面做出系统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并对该战略的实施做出详细安排。
发轫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开启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新模式探索, 2016年已由国家住建部在全国推开, 并且提出至2020年在全国要培育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 国家住建部于2016年和2017年公布两批次共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在实践中表现出的一系列优势证明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明显, 如特色小镇具有联结城市与乡村的地理区位、展示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中转优势、环境和谐宜居对美丽乡村的示范效应、小镇旅游促进农民的增收的激励机制等。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 特色小镇发展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特色小镇不能脱离乡村腹地孤立式的发展, 而应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框架下, 着眼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夯实产业支撑、壮大小城镇综合实力中健全城镇体系、彰显乡村历史底蕴中传承文化乡愁记忆、创新体制机制中弥补公共服务短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中提高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基于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来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路径
我国自本世纪以来先后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 化解城乡差距、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正是基于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长期发展的积累基础,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三农”问题,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一) 乡村振兴的内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 乡村振兴战略将运用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信息技术、商业经营模式,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改变农业低效、农村凋敝的发展困境,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相比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提出的更高要求, 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产业兴旺”要求农业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规律, 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组织和活力迸发,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彰显现代产业的多重效益。“生态宜居”要求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 这是乡村最大的资源禀赋和潜力所在, 通过健全基础设施和改善人居环境营造田园风情, 提高乡村对居民和游客的吸引力。“乡风文明”要求发展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 弘扬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 用现代文明理念推进移风易俗, 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治理有效”要求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通过自治激发农民主体活力、法治保障公平正义、德治营造和谐氛围。“生活富裕”就是要稳定农民收入来源、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让农民生活无忧、共同富裕。
图1 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二) 乡村振兴的路径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聚焦研究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系统部署, 从农业发展、绿色和谐、文化兴盛、乡村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 明晰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1.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农业是乡村的主体产业, 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目标必须强化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彰显现代农业的多重效益;鼓励农业走出去, 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兼顾新型农业主体与小农户的共生发展, 通过社会化服务引导小农户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
2. 促进乡村绿色和谐发展。
尊重生态系统的生命共同体特征,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针对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废弃农膜、畜禽粪污等突出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运用市场手段赋予生态产品价值内涵,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在农业功能区基础上形成生态保护的激励机制;开发观光农业、健康养生、游憩休闲等生态产品, 将乡村潜在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态经济优势。
3. 繁荣兴盛乡村文化。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农业遗迹、优秀戏曲曲艺等文化遗产,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文明, 推动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通过移风易俗破除有悖于现代文明的陈规陋习, 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来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4.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组织力, 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以自治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与活力, 以法治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农业支持保护、规范市场运行、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以德治强化道德教化和正面典型的引导, 纠正乡村社会中不讲公德的言行。
5. 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储备, 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效率, 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 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农民增收;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与互联互通, 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医疗、养老、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方面形成社会整体的安全网。
二、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源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 浙江凭借特色产业集群的积累, 探索小城镇产业提档升级和产城一体发展, 既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 成为国内小城镇发展的学习样本。2016年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 在全国推开培育特色小镇的工作, 并在2016年和2017年分两批次公布入围全国特色小镇的名单。一时间, 特色小镇成为社会关注和学界研究的热点, 俨然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抓手和新载体。经历两年的快速推进, 在培育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和不良倾向,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国家住建部于2017年12月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针对一些区域暴露出的不尊重规律盲目推进、政府和市场边界模糊、房地产倾向明显、县级政府债务风险加大等问题进行规范和矫正。2018年, 基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在经历了快速推进后也会逐步回归理性发展。基于此, 把握特色小镇的核心主旨、契合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 以培育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一) 特色小镇的核心内涵
特色小镇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指导小城镇发展, 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改造提升村镇的产业业态和功能配套, 在吸引游客旅游、创客进驻、人口定居的过程中实现产城一体发展。
特色小镇的核心内涵表现在“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产业支撑是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也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所在, 依托特色产业彰显地域特色、强化产业立镇, 促进经济发展。特色小镇植入文化元素提升发展品位, 无论是何种主题类型的特色小镇, 文化魅力均有体现, 以文化标签凸显特色小镇的吸引力。特色小镇以广大乡村为基底, 主打乡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 为村镇地区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 旅游活动的贡献还促进了农民增收。特色小镇伴随特色产业的成长壮大势必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吸引更多的人口落户进驻, 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社区功能逐步完善, 不仅吸引周边村镇的人口集中居住, 也吸引逆城市化趋势下向往乡村田园的人口进驻。
(二) 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特色小镇的提出背景就是促进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发挥小城镇“小、精、专、特”的优势, 形成差异化定位、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格局。乡村振兴战略, 也是在我国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系列举措后提出的实现乡村整体提升的综合战略。特色小镇的核心内涵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立足特色小镇的“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发展模式, 着眼于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 其作用机理表现在:特色产业为载体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特色小镇为窗口引领乡村文化兴盛、特色小镇为平台带动乡村生活富裕、特色小镇为示范拉动乡村生态宜居等方面。
图2 特色小镇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1. 特色产业为载体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所在, 而特色产业的遴选是根植于区域的独特资源禀赋, 具备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空间。特色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势必要求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而这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要求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一致。广大村镇地区的特色产业多以农业为主体, 特色养殖种植业为主要表现形态, 特色产业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领下, 对乡村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场主体的不断壮大优化了产业组织、提高了产业集中度;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科技成果的转化扩散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特色产业的新产品开发、新业态孕育、新模式迭代升级了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促使产业集群式布局, 有利于高效利用土地、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协调;特色产业价值链条延长后产业关联不断优化, 可以避免农产品滞销和短缺带来的利益损失。
2. 特色小镇为窗口引领乡村文化兴盛。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 更是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在城镇化经历快速发展后, 文化消费、精神诉求、感情寄托日益成为人们的追求的心灵感悟。我国农耕文明底蕴深厚, 弘扬乡村文化积淀、传承乡村文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小镇区别于以往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就是充分彰显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不同主题类型的特色小镇均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 植入传统文化元素、嫁接文化创意表达方式, 使特色小镇避免同质化倾向。农业型特色小镇展示传统农耕文明的演变历程, 或将文化创意植入农产品的品种研发和包装设计;历史经典产业型特色小镇兼顾文化传承与现代产业发展, 展示经典产业的生产工艺变迁;旅游主题型特色小镇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形成独特文化标签。这些文化元素的彰显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认识乡村文化价值、健全公共文化服务, 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自觉都起到了窗口示范作用。
3. 特色小镇为平台带动乡村生活富裕。
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完备, 其作为村镇地域系统的增长极, 具有联结城市与乡村的区位优势, 在承接城市产业和文明向乡村转移和辐射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并开阔了乡村居民的视野。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乡村的劳动力转移和就地就业, 让更多农民参与二、三产业, 开辟多元收入渠道;特色小镇还是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 一些在外务工多年的农业转移人口, 在发达地区现代化企业中工作积累了技能逐步具备自身创业的能力, 特色小镇围绕特色产业衍生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机会, 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特色小镇体制机制灵活的政策优势给返乡创业人口提供了舞台,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
4. 特色小镇为示范拉动乡村生态宜居。
特色小镇通过规划引导, 在紧凑的空间里高效利用土地, 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 彰显规划引导、有序发展的优势, 这对广大乡村起到正面示范作用。在“多规合一”理念指导下统筹衔接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提高了规划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以特色小镇为样板, 逐步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改善村容村貌。特色小镇凭借特色主题、生态优势、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乡村民宿有力地支撑了旅游业发展, 这为广大农村农家乐发展升级提供了参照, 这些都将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宜居的要求。
三、乡村振兴导向下特色小镇的发展对策
特色小镇源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因此特色小镇多重效益的彰显及发展主旨不能偏离小城镇发展的初衷,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 特色小镇应立足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着眼于村镇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优化、特色产业的素质效益提升、乡村文化的兴盛与创新、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一系列目标导向, 通过特色小镇的科学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一) 特色小镇为增长极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告诉我们, 地区经济“面”的发展需要“点”的突破作为引领, 特色小镇作为县域经济内部的增长极, 在产业素质、要素集聚、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具有内引外联的比较优势, 依托特色小镇为增长极可以引领村镇地域系统要素的整合与经济发展, 促进县域内部形成城关镇、特色小镇、中心镇、集镇等多中心极点支撑的空间结构, 通过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作用机制, 辐射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此,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空间联系不能脱离乡村腹地, 需要着眼于乡村产业发展、密切城乡联系的角色担当, 在特色小镇吸引高端生产要素集聚、产业竞争力提升、展示乡村文化底蕴的过程中积蓄发展势能。在特色小镇成长发展中需要同步统筹规划联结特色小镇与乡村腹地的基础设施、商品流通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人才服务渠道, 以便于尽早更充分地发挥特色小镇的扩散效应, 避免让特色小镇成为村镇地域系统的孤岛和飞地。
(二) 特色产业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产业多重效益的必然途径, 也是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支撑的必然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培育融合发展主体、丰富产业融合方式、构建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产业融合的社会化服务。而特色产业是村镇具备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基因和增长空间的优势行业,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起到引领和驱动作用。特色产业也正是特色小镇的个性标签和产业支撑, 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跃升, 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起到示范效应, 在催生产业融合发展主体成长中体现产业融合的规模效应, 在探索产业融合多样化方式中体现产业集聚效应, 在稳固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中形成共享效应, 在拉动服务业专业化分工中形成溢出效应。特色产业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多重效应会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强化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三) 挖掘乡村文化基因彰显特色小镇的文化品位
我国农耕文明底蕴深厚, 乡村作为传承农耕文明和乡土情怀的精神家园, 承载着田园诗歌、寻根回忆、乡愁依恋的职能。现代化文明的模式化和城镇建设的复制化, 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以往农村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弱化了乡村乡愁依恋的功能发挥, 使得人们一想到农村就是凋敝、萧条、落后的直观印象。特色小镇不仅有特色产业支撑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 更有文化元素的注入和文化气质的彰显凸显魅力和品位, 这与乡村振兴要求的文化兴盛相一致。特色小镇文化品位彰显需要根植于乡村地域特点, 挖掘乡村文化基因, 依托历史人文资源、文化遗址遗迹、古镇建筑群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载体弘扬乡村文化, 并在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产品开发中嵌入文化创意元素, 对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广大村镇居民通过特色小镇“文化+”的发展实践与产生的多重效益, 切实增强对乡村文化价值内涵的认识和保护传承的自觉。
(四) 搭建返乡务工人员创新创业平台
返乡务工人员回到农村创业创新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培育农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特色小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承担创新创业平台载体的职能。特色产业有大中型企业作为专业化运营商主导, 而在特色产业链条拉长的过程中, 又衍生出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市场需求空间, 返乡务工人员了解本地区发展基础, 有扎根于本地发展的情怀, 依托特色小镇、围绕特色产业的产业链配套进行创业创新, 这对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着眼于吸纳返乡务工人员创新创业, 特色小镇需要发挥体制机制灵活便捷的优势, 在农村产权制度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盘活农村的资源与资产, 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符合需求的信贷产品、服务模式等融资方式, 提高对创业主体的培训实效, 帮助他们认识宏观经济形势、捕捉市场信息、把握竞争机会、提高职业技能, 并依托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升级需求适时引入科研平台, 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发挥科技创新的外溢效应, 带动农村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业态升级。
(五) 统筹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是村容村貌的空间体现, 特色小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以生态宜居的环境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参照。特色小镇在提升自身环境和谐宜居功能的同时, 需要统筹规划联结乡村的基础设施, 采用PPP模式规划建设村镇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 结合市场与政府的优势, 提高运营管护效益。通盘考虑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和回收体系、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开展厕所革命, 将畜禽养殖废弃物纳入处理体系并资源化利用;以特色小镇为节点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 积极推广生态处理工艺等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立足村庄自然村落肌理、围绕特色小镇主题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引导村镇建设布局、建筑风格和公共空间, 以人居环境的改善作为乡村生态宜居的底板, 形成特色小镇发展扩散的腹地。
文章来源:农村土地和乡村振兴
本期编辑:芦志霞 常贵蒋 毛雅倩 徐晓凡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