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书推荐 | 读这本不落窠臼的地理书,认识自己,理解自然

贡晓丽 全国地研联 2019-06-30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出自《道德经》中的名句,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道家思想精华之所在,它包含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


对于中国这片土地来说,自然有着塑造棋盘地文格局的构造性力量,而人也用强劲的力量改变着地球表面的细节。


人力如何影响了地质变化的速度?又或者在小片地区和有限的时间里,人类是如何阻止或者逆转了自然的进程?在《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以下简称《神州》)一书中,美国华裔学者段义孚试图给出答案。 

关 注 自 然 和 历 史 的 力 量

观赏古代名家的水墨画,山峦崎岖、草木丰润,却很少有纯粹只画风景之作,其间点缀的或是村庄茅舍,或是渔樵行旅。有人才算美,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在数百年前的画作中有所体现。


中国人经过数千年的连续生活与劳作,在广袤的土地上营造了多元的景观风格,段义孚就在书中描述了中国景观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同时他又认为,不时关注自然力量和历史力量颇有裨益,因为这些力量曾使中国人转变对周围世界的关注点。


传统的区域地理著作通常是先写自然地貌,然后接着写人文景观。段义孚在该书序言中表达了这种写法的缺陷,“一描写人文景观,自然的力量就隐而不见”。因此,段义孚在写这本书时,力图克服这种缺陷,将经济、社会和文学、技术贯通起来。“一个理性的想法就是要写一本不落窠臼的区域地理书。


“这是一本历史地理书。”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告诉《中国科学报》,地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探索发掘其演变的过程,是人的本能。段义孚也曾表达过,“人是需要有归属感的。对我而言,归属感的三个来源是:历史、地理和语言”。


“我们与人交朋友,一定会探问对方的过去,对地理也是一样。”唐晓峰表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定会追根溯源地探究文化与地理的演变过程,而《神州》一书,正是将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作品,可以作为探索的窗口。


唐晓峰认为,《神州》的另一个功能是让大家看到一种新的描写地理的手法——分段落看并没什么新奇感,但从整本书的体例来看,它将地理和历史融合到一起,从历史的角度看地理景观的变化


段义孚的《神州》在材料组织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即将人文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教授周尚意说。

经 得 起 时 间 的 考 验

其实,《神州》一书的英文原版(China)在1969年出版,而在时隔50年后的2019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


为何选择这本书,该书的责任编辑王立刚告诉《中国科学报》:“因为国内很少看到一本讲述中国从古至今地理景观变化的书,作为一个编辑,我认为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这个部分。”


王立刚认为,将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是十分合适的,就像段义孚自己的警句所说:检验艺术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段义孚20世纪70年代提出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2012年左右又提出人本主义地理学(humanist geography)。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后者包括前者。前者是以反对科学主义地理学为主旨的学术思潮,后者以赞美人性之光芒为核心。

段义孚先生

一直追踪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周尚意,如此解释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现象学:按照现象学方法,地理学家在用语言文字表达一个区域时,首先明确这些文字打着表达者主体性的烙印,其次作者是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身体经验来述说的。


《神州》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段义孚先生早期的著作。国内翻译出版了段义孚许多著作,例如2005年出版的由周尚意翻译的《逃避主义》,以及2018年出版的《恋地情结》等。但是《神州》一书还是比较特殊,因为该书原文出版是在段义孚提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框架之前。


“对于读者而言,将《神州》与段义孚的其他著作比较将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周尚意认为,该书可以与段义孚2007年出版的《回家记》(Coming Home to China)作对比。“《神州》中译本的出版,对了解段义孚学术思想、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让 地 理 意 象 延 续 至 今

段义孚是一个博学之人。凡是读过他学术著作的人,都了解他的文字风格是旁征博引。”周尚意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客观地说段义孚对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比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得深,毕竟1930年生于天津的段义孚10岁就随父母离开了中国。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他通过查阅关于中国的古今文献,努力给外国读者呈现一幅‘神州’地理画卷。”周尚意说。


因为翻译过段义孚的作品,对段义孚的学术思想有所了解,周尚意最先接到了《神州》的翻译邀请,但最终她推荐了北大历史系博士毕业、现居加拿大的赵世铃。


“赵世玲在翻译此书时,为将书中许多中文文献的英文译为原著的中文,花了很大气力。有时为了一首诗,甚至花几个月的时间查找。本书中,每段中文古籍文献的英文引文都精确地‘对回’到原始中文。她在加拿大找中文古籍文献不易,就回国来查找。如果读者阅读《神州》,就可以看到译者(包括中文版序的译者王立刚)的翻译功力了。”周尚意说。


由于成书较早,段义孚所作《神州》只写到“1950年后的意识形态和景观”,最后一章“改革开放(1978—):尚未休止的巨变”则由唐晓峰撰写。“第九章在风格上与段义孚非常像,也是紧扣‘景观’,强调人与自然有机融合,与前面的八章没有违和感。”周尚意介绍,“读者通过阅读建立起的中国地理意象,有了第九章,这个意象就可以延续至今。”


“我们有谁能说自己了解神州的全貌?那些真切印在我们脑海和心田中的祖国山水,多是我们用五官深切感受过的。”周尚意说。



对话《神州》责编:王立刚

问题1:你对作者段义孚作何评价?

我和段先生之前没有交往,但是关注到他的著作之后,作了一些调查,对他的成就深为钦佩,他不仅在学术上开宗立派,成为大师,而且在文笔和写作上天赋斐然,言而能文,行之必远。很多华人学者,普遍的写作技巧粗糙笨拙,而且常常以为学术写作必然艰涩难懂,才是地道,殊不知各个领域里的大宗师往往特别能文善道,就连“科学怪人”爱因斯坦也写得一手好文章。


这次因为要出版《神州》,所以致函段先生请其为中文版再作一序,因其年事已高,我只是一试,并无必得之心,没想到段先生很快就写好发来,读之满纸风动,其眉目如在眼前,可见天才之心,如赤子不老。我情不自禁动手翻译,想来应该能传达出他的一些真实性情。


问题2:中文版中有大量的景观图片,是如何选择的?

这样一本书,如果没有图片,的确非常煞风景。所以我竭尽所能,搜集图片,其中的照片,多得自爱好摄影的朋友、同事,还有我本人十几年的积累,少数购自图片网站。因我社并不以制作地图为擅长,且地图出版限制严格,所以这本书中地图很少,算是一点遗憾。但总体上,我暂时也只能将此书照顾到这个程度,希望能让读者获得一种享受。


问题3:如何理解该书是“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

我在想,为什么中国画里极少有纯粹的自然风光,因为“无人”的自然在古人看来并不美。记得我第一次去江南,发现苏浙的大城市和北方别无二致,而乡村里的稻田间矗立着奇形怪状的二层三层楼镶着瓷砖和绿玻璃的民居,感觉和北方灰头土脸的民居是不同方式的Low。这种断裂在西方也一样,譬如埃菲尔铁塔之类的,西方现代艺术家把这种怪诞包装成“高级”艺术,在全世界推广,所以我们就看到,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都以拥有几个造型怪异的巨大建筑为荣。


段义孚先生说,如今的建筑散发出工程和技术的强大力量,但似乎是实现设计师的狂野想象,或制造令人景仰的形状,而不是让人能在其中舒适地居住或工作。我想这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现当代建筑,是很好的洞察。而事实上,一些建筑师在努力弥合古今之间的断裂,譬如前段时间被称为最美回迁房的杭州东梓关新民居。我想如果我们都有一种历史眼光,那么在营造景观的时候,会有更多选择,会有新的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移植西方的那些“外星建筑”。

-The end-

来源 |《中国科学报》

文案编辑 | 贡晓丽

排版编辑 | 张小路

责任编辑 | 姜畔

审核 | 任宇飞  王冠  常贵蒋


猜你喜欢

好书推荐 | 推荐一份GIS书单给你

好书推荐 | 《历史地理文献学入门》——历史地理文献学是什么?

好书推荐 | 施雅风先生与 《中国冻土》

名家观点 | 王建林:构建生态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涨知识 | 当地理遇上古诗词

全国地研联

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不错,请点给地小联点👍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