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开中国援外医疗恢宏长卷

健康浙江 2024-01-19


60年来,我国派遣援外医疗队队员3万余人次,为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送去健康福祉。

60年来,援外医疗队队员白衣执甲、远渡重洋,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写就卫生援外的光辉篇章。

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这一伟大事业,到“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的提出;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持续深化,到积极构建援外医疗工作新格局……如今,这幅展现我国援外医疗六十载光辉历程的历史长卷正徐徐展开。


援外医疗事业从未止步

一纸长卷见证沧海桑田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长期无偿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派遣医疗队的国家,在人类医疗卫生合作史上树立了典范。

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60年来,我国已向阿尔及利亚派遣27批医疗队3522人次医务人员,在当地累计诊治患者2700余万人次,接生新生儿207万余名。

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原主任医师徐长珍先后4次赴阿尔及利亚开展援外医疗工作。“当地妇产科患者多,孕产妇死亡率较高。”徐长珍回忆,医疗队抵达当日就收治了一名重度胎盘早剥、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母子生命危在旦夕。徐长珍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在吸痰器等急救物品不到位的情况下,口对口吸出新生儿口内的羊水和分泌物并进行人工呼吸。最终,母子都转危为安。这名新妈妈为了感谢中国医生,给孩子起名为“西诺瓦”(意思是“中国人”)。

在当地工作的7年多时间里,徐长珍及队友共治疗妇产科门诊患者3.2万余人次、住院患者及产妇6.8万余人次。在中国医生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西诺瓦”来到了这个世界。

以1963年为起点,我国援外医疗事业从未止步。20世纪60—70年代,秉承国际主义精神,我国陆续向缺医少药的亚非国家提供医疗卫生援助。截至1978年年底,我国共向30多个亚非国家派遣医疗队,援建医院及卫生中心20余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范围进一步扩大,援助领域和内容不断丰富。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共向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我国援外医疗事业步入发展合作新阶段。2014年3月,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大陆,中国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毅然踏上了这片陌生的“战场”。面对被感染的风险,该医疗队累计培训、带教当地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及政府行政人员1679人,为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国虽有界,大爱无疆。在一批批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接续努力下,几内亚患者实现了“神经医学、急危重症和创伤等专业治疗不出国”的愿景;中国医疗队消化内镜中心的建立,结束了桑给巴尔民众做内镜必须去坦桑尼亚大陆的历史;中国-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中心在当地开展免费中医诊疗,中医针灸技术逐步辐射莫桑比克、赞比亚、博茨瓦纳等周边国家;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先后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抗疫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疫苗超过22亿剂次……

60年来,我国已累计派出援外医疗队队员3万余人次,先后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48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协助共建25个临床重点专科中心,填补受援国数千项技术空白,培养当地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在30多个国家开展“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等“小而美”义诊活动,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


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浓情笔墨勾勒缅怀之情


山海不远,和则同心。60年来,我国一批批援外医疗队队员以无私奉献促进民心相通,以精湛医术造福当地患者,以妙手仁心浇灌友谊之花,援外医疗队队员荣获受援国国家级荣誉的超过2000人次,有50余名队员牺牲在异国他乡。

在埃塞俄比亚季马市的一个小山村,中国首批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心血管病专家梅庚年就长眠在这里。“白衣战士的楷模,中埃友谊的使者”,墓碑上的文字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

梅庚年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八路军、解放军的军医。1975年8月,埃塞俄比亚加木戈法省发生严重旱灾,梅庚年率医疗队奔赴灾区开展援助工作。不幸的是,梅庚年在考察完疫区返回途中以身殉职,年仅51岁。

然而,梅庚年率队在埃塞俄比亚开展的义诊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他凭借高超医术与崇高医德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的事迹仍被大家所铭记。“时至今日,每逢清明节,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及各批医疗队都去给我父亲扫墓,当地的一户人家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一直在无偿为我父亲扫墓。”梅庚年之子、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梅学谦说,父亲的以身殉职使他有了坚定的念头——到埃塞俄比亚开展援外医疗工作,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作为医生,我想为当地的群众服务。作为儿子,我也想到埃塞俄比亚亲自为父亲扫墓,以尽我的孝心。”怀揣着这份浓浓的援外情,梅学谦于1998年如愿踏上埃塞俄比亚的土地,并最终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


构建援外医疗新格局

余韵留白蕴藏亮丽图景


一个个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前赴后继、奔赴一线的背影,一次次危急关头争分夺秒地救治,给中国援外医疗事业这幅恢宏的历史长卷增添了亮丽的图景。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对全球卫生安全、人类健康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对我国援外医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应向‘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看齐,积极构建援外医疗工作新格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构建援外医疗工作新格局,从“输血式”援助向可持续“造血式”合作转变是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援外医疗逐渐形成以医疗队为基础,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轮驱动,创新项目、医疗物资、能力建设、人员与技术交流多点开花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援外医疗步入发展合作新阶段。

推动完善多方协同的援外医疗管理体制,是构建新格局的有力保障。据了解,重庆市卫生健康委通过抓实全链条管理,坚持从医疗队“派、管、服”3个关键环节发力,在高标准组派医疗队上取得实效。近5年来,重庆市派遣的援外医疗队队员中,党员占75%,有高级职称者占36.7%,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0%,平均年龄仅41.9岁,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同时,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组织成立多个管理专班,为前方医疗队提供“订单式”远程技术指导、心理疏导、安保培训等服务,鼓励派员单位为医疗队开展适宜技术提供经费支持,为医疗队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保障。

近年来,我国援外医疗队队员“选、育、管、用”朝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一流的医生去援外”在一些地区渐成风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高卫中介绍,该中心全天候、全方位地为援外医疗队做好选拔、培训、派遣、在外生活支持等全链条管理工作。其中,分类施策、分队施策、分队员施策是重要抓手。例如,针对不同紧急程度和特殊需求,制定“受援国家、承派单位、医疗队”三级响应处置机制等。

近5年来,我国累计派出援外医疗队队员近3600名,已为当地患者开展医疗服务956万人次。目前,我国援外医疗队队员中有高级职称者占比近50%,36岁至45岁中青年队员占比超过50%,援外医疗队质量持续提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派遣规模最大、实施效果最好的援助项目之一,成为彰显大国担当的“中国名片”。未来,将继续以“一带一路”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发展目标为指导,开创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健康报、健康中国


往期回顾

“浙医有才”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团队路演活动即将启动

▲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培训班在杭州举办

▲2023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片、宣传海报正式发布

记得“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展开中国援外医疗恢宏长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