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8月1日在杭成立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f01614xxxx0&width=500&height=375&auto=0
“经典老戏有市场,难道就意味着戏曲只有复制和模仿大师才是正道吗?创新是一个畏途吗?”
“让戏曲在当代能够自我生长跟循环,让它真正的成为一个活态的生命肌理,这是需要重新构建的一个东西。”
8月1日上午10点,在西子湖畔,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青年评论者,早已按捺不住从前一晚相谈甚欢之时就大开的脑洞,兴奋地讨论起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戏曲,在当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留着明星“爆款”的LOB发型的女生和穿着时尚有型的男生们, 脱口而出的,不乏以上这些与学术前辈“较劲”的犀利观点。
这是发生在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成立不到1小时后的一幕。
对于这样的“较劲”,首届西湖论坛的学术主持,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剧本创作中心一级编剧罗怀臻表达了赞赏:“我很欣赏年轻人直呼其名地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提出质疑,我很希望能够看到在公开的场合下,各方不同的观点展开论证。”
西湖论坛
与国家戏剧扶植政策的暗合
“西湖论坛”的成立,以及首届论坛“我们的戏剧——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的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让整个中国戏曲界都无比振奋的七月——
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等共计21条“真金白银”的优惠扶持政策;紧接着,7月29日,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又在北京举行,再次强调,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
“论坛的成立,与国家这一系列的动作,其实只是一种暗合。此前,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论坛竟然会成为对国家政策最快、最及时的反应。”罗怀臻说。
在罗怀臻看来,国家的一系列扶植戏曲发展的举措,包含着一个历史性的进步:“那就是把戏曲艺术定性,并做了一个重新的表述。传统戏曲究竟是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DNA,是我们的人格图谱,是我们的精神图像。这个定位,一改我们许多年来,对戏曲一种狭隘的有失偏颇的定性。不再把戏曲简单地看做商品,简单地当成娱乐,简单地视作宣传工具。从历史上看,凡是简单地把戏曲当做商品、娱乐、宣传工具的时期,都是戏曲发展不健康的时期,也是戏曲遭受损失的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戏剧界越来越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的支配,各个门类各个行业的戏剧人才出现了断档和断代的危机。原来全国的剧团,不管大小,都有完整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音乐设计这样的人员配置。但慢慢的,变成了‘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态势,剧团把创作人员当做是负累,取消了他们的编制岗位,这就使得全国的剧团,就只追逐那几个最有名的编剧、导演、舞美……甚至为此不惜高价。这些人水平是很高,一次性使用好像很划算,质量也很不错,更重要的是,在评奖时,名家起评分高,人脉广,得奖就比较有利。”罗怀臻说,一个剧团必须储备自己的创作人才,“一个用北方语言思维写作的剧本,怎么适合用南方的语言来吟诵呢?这必然会带来气质上的落差。”
他认为,与创作人才同样遭遇尴尬境地的是评论人才,“因为评奖制度代替了评论,评论家不再写文章了,而是变成了在黑匣子里的投票者。”
创新的关键
解决戏曲与现代人的关系
听完了一上午关于戏曲艺术创新问题的探讨,罗怀臻觉得无比欣慰:“西湖论坛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将会发挥长效的作用。按照戏曲艺术发展的趋势,形成一种新的批评的风度,进而催生一种新的戏曲。我们不能在身处宋代的时候,每天高喊‘振兴唐诗’,因为这样宋代的文化就会被遮蔽。我们一直在移步换形,从汉赋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传奇,虽然在变化中不断产生出新的形态,但是我们的精神依然还在。现在,国家给予了戏剧尊重、扶持和地位。这等于是把球抛给了戏剧人自身,你该怎么做?在新的历史机遇到来的,有热血有担当有智慧的青年相聚西湖,这必将形成一种新颖的批评之声,向全国剧团推送。”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能让戏曲传承、保护与发展下去。
“我们不要责怪创新的人,也不要责怪保守的人。”罗怀臻说,“我们要放开创新,但关键是解决戏曲与现代社会人的关系。我们不能总让戏曲不动等着人亲近。戏曲是适应环境的,曾经,戏曲上能表现皇廷宫闱,下能表现床第生活,那时候的戏曲不存在盲区。但戏曲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面对现代生活时,它有了盲区,你可以表现书法写字,但你怎么表现打电脑,刷手机?能表现上楼骑马,但怎么表现坐电梯,开汽车呢?盲区你要去解决。传统戏曲在面对工业社会和都市生活时,表现力的萎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你还要解决和现代人审美的关系。以前没有电视,电影、交响乐,网络剧。能看的只有戏曲,杂技。人们的审美经验中没有其他东西。然而现在80、90、00后的审美储备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戏曲。要重新进入他们的审美储备之中,形式上的解决很容易,但那未必是最好的一种。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等来一个已经娶了别的女人的男人,现在的小姑娘是不会接受这种观念的。你得解决这个观念上的问题。所以,这戏要演就要改,不是王宝钏不等18年,而是18年后等来这样的结果,她不再选择满足薛平贵的道德需要,而是关上窑门,从此过自己的生活。这就符合现代人观念的戏曲。”
罗怀臻说,传统戏曲的继承,是要继承它符合现代文明理念的部分,挖掘其中仍然有活力的,有再生能力的文化基因,而不是毫无选择的感情寄生。只有这样,传统戏曲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机。
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倡议书
雷峰塔畔,骄阳似火;西湖之滨,柳浪成荫。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成立了。伟大的时代,为青年追梦、筑梦创造了壮阔图景;戏剧的发展,对评论寄予了厚重嘱托、殷切期许。在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期间,7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传承发展戏曲艺术若干政策》、29日相继在京召开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在此之际,我们在这里相聚,直面改革进取、激烈转型的时代,直面戏剧传承和发展的众多新情况、新课题,担当使命,铿锵发声。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为此,我们出席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成立大会暨首届戏曲论坛的全体代表向广大青年戏剧评论工作者发出倡议:
扎根本土,回到源头,做有情怀、有担当的评论者。长期以来,戏剧特别是传统戏曲,不仅关联着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承担着高台教化、移风易俗的功能,更承载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学精神。当下现实,社会迅猛发展,文化多元碰撞,接受环境斑驳分化。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和蓬勃发展的创作实践,构筑本土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戏剧评论责无旁贷;引导欣赏、普及价值、培养观众,为戏剧的未来筑基铺路,青年戏剧评论工作者使命在肩。
立足当代,放眼世界,做有视野、有高度的评论者。当今形势,戏剧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各艺术门类加速融合、碰撞,跨界和新的表达诉求、审美取向不断衍生,新的戏剧观念、新的美学探索层出不穷,新的剧场设施、舞台技术蓬勃发展。戏剧和戏剧评论,不可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打开视野,创新思维,用青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为戏剧发展开拓新的疆域、打造新的高峰,正当其时。
直面现实,回归理性,做有情感、有温度的评论者。我们深深地理解,戏剧发展的困境,戏剧创作的甘苦。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评论家的互联网时代,不少酷评、骂评和滥用洋枪洋炮、无视本土实际的评论,有顾盼自雄之标高,无推动发展之诚意。我们拒绝哗众取宠、眩人耳目,希望携手开展积极健康、良性互动的理性评论、善意评论,希望评论能真正地摆事实、讲道理并有效抵达,激浊扬清,推动戏剧发展。
着眼未来,彰显个性,做有朝气、有洞见的评论者。拒绝假话、空话,拒绝老话、套话,是涤荡僵化陈旧、开启评论新风的应有之义。青年评论,尤其要用犀利的洞见、鲜活的话语,对戏剧的发展做出有创见的规律性总结和预判。因此,我们强调独立评论,拒绝圈子评论;强调个性评论,拒绝陈陈相因;强调真话评论,拒绝务虚夸饰。我们希望,举贤不避亲疏和远近,臧否毋论公卿与布衣,唯敢言、直言,方显青年的价值与风貌。
朋友们,伟大的时代已吹响青年追梦、筑梦的号角。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戏剧繁荣发展的未来,奋发有为,做出青年评论工作者的应有贡献。
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全体代表
2015年8月1日
(来源:钱江晚报 记者:陈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