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的“城市针灸术”——小尺度产生大效应
许多城市都有以历史文化见长的街区,它们所营造出的特有场所感,是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的成长和变迁,老旧的历史街区往往存在各种形式的过时:物质的、功能的、形象的、区位的……大拆大建早已不合时宜,相形之下,“城市针灸”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街区更新,偏爱进行小尺度、定位精准、能引发连锁反应的空间干预,为保护历史风貌、延续文化肌理等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把脉:像“针灸”那样为城市疗伤
“城市针灸”一词是西班牙建筑师曼努埃尔·德·索拉·莫拉莱斯提出的,由“urban acupuncture”英译过来,是指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策略。“城市针灸”虽然是西方国家提出的概念,但其与中医针灸的理论精髓存在共通性,即二者都强调通过最小范围的外部干预来取得最大化的效益。如果把总体规划比喻对一座麻醉中的城市进行手术的话,那么“城市针灸”则是对一个完全清醒的和繁忙的城市进行的治疗。它通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点式切入”的方式来进行小规模的改造,从而触发其周边环境的变化,最终起到激发城市活力、改变城市面貌、更新城市的目的。
就形态而言,城市针灸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它可以是城市中的某种物质形态元素,比如:一栋实体的建筑的建造、一个广场或公园的建设、一个街区的改造或者一片区域的开发等。也可以是一系列与城市发展相关的非物质形态元素,比如:一件城市标志性事件、一种城市建设思潮、一套城市建设指导方针、一项城市开发政策等。
以物质形态的“针灸”元素来刺激城市再生发展最为典型的案例要属1981——1991年期间巴塞罗那实施的“城市针灸”战略。该战略是通过在城市中的衰败地区,重点式地植入了400多个公共开放空间,先局部改善社区的空间品质,从而引入新的人口并活化社区,逐渐引起街区再生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品质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如北站公园就是将废弃的火车站内部打造成体育活动中心,又在外部塑造一系列大地艺术景观,从而将近乎被人遗忘的北火车站改造成为一个居民可以共享的城市公园,强化了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巴塞罗那北站公园
二、辨症:基于“城市针灸”的历史街区更新目标
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造成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而城市针灸术理论或许可以提供另一种方向,在城市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肌理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1、实现城市多元复兴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环境、生态环境等各方面。过去人们对于历史街区再生的理解过于片面,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对街区物质环境的改善,因而再生的手段也局限于对旧设施和旧建筑的完善或翻新。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历史街区再生外延和内涵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城市针灸”策略正是关注到物质空间的更新、历史氛围的保留、社会关系的维护,以及文化资源的再利用等多种因素,以期协调好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涉及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矛盾。
2、延续街区场所精神
所谓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精神便承载了与这个空间密切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等一系列丰富内涵。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建筑物本身,还包含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场所精神。因此,场所精神的延续及其发展是历史街区再生中的重要着手点。除了保存现有肌理,还可以借助“城市针灸”思维,以点带面,修复并强化已经松散的肌理,或者创造新的肌理,设计新的空间秩序,来回应原有街区的特殊历史记忆。
3、激发和引导后续开发
以“城市针灸”为导向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生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项目本身的示范作用,激发和引导后续一系列的开发建设活动。在一般的城市建设活动中,一个项目一旦投入生产使用就意味着策划议案的结束,在项目策划过程中,不少项目由于盲目地求新求大,也往往容易忽略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城市针灸”为导向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生则往往很注重对项目阶段性的控制和引导,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随时跟踪记录项目本身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再依据数据反馈修正项目议案,调整实施细节,将项目看做一个延续完整的过程而非产品。
三、点穴:运用“城市针灸”实现功能再造
1、合理布局传统业态,唤醒文化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与发展的困局之一就在于是否保留传统业态。例如,厦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就因为迎合部分游客浅层次的购物需求而严重挤压了传统业态的存在空间,大量毫无地域特色的快消品充斥于街道两侧。而福州三坊七巷在更新设计中较好地保留了传统业态,比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春伦轩茶馆、顺鑫当铺、盈盛号等百年老字号,以及非遗博览苑前的油纸伞小摊等。北京鲜鱼口历史街区在修缮和改造过程中重点布局传统商业,汇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号、餐饮、戏园、茶楼和手工艺作坊等,延续了原有的业态和历史风貌,与前门大街、大栅栏街共同构成了老北京南城的传统商业街区,成为展示古都文化、京商文化的重要窗口。浙江省出台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服务规范》中明确指出应该按照街区特色来引进不同的老字号、百年老店,引进民间艺人和民间工艺品,以更好地契合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
鲜鱼口老街
2、导入新兴业态,激发区域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究竟要不要新业态的填充,比例又该如何分配?传统建筑的修旧如旧必不可少,而业态的创新也是应对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科学的业态规划其实反应了根据终端需求反向推理的供给侧改革式思维。目前,全国各地也已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规范,以促进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和有序发展。《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国有房产租赁管理办法的通知》就对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等历史街区引进的业态进行了明确规范。例如,三坊七巷除了鼓励传统业态布旧如旧,还鼓励适当引进具有福州特色的餐饮、食品或国内外知名品牌餐饮等业态(其中餐饮、食品类比例不超过30%);《南锣鼓巷特色商业街业态指导目录》中提出,鼓励符合街区定位的商务会所、餐饮休闲、创意商品展售、文化演艺等行业入驻南锣鼓巷商业街,同时也明确规范了各类业态所占比例:酒吧咖啡馆占25%、特色服装服饰占25%、创意制作及商品零售店占35%、会所客栈占5%、特色餐饮占5%左右、其他经营服务占5%。新兴休闲业态给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注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不同主题业态的组合,也使得历史街区内部的商业功能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有助于旧城区的和活态发展。
安徽屯溪老街
3、倡导人文关怀,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历史文化街区,使原有的生活功能区增加了文化生产功能,也使原有的以居住和生活交往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了更为丰富的结构。例如,在北京大栅栏更新计划中,除了有建筑修复、业态重构等常规的历史街区更新环节以外,还特别关注到在地居民的生活空间营造。“胡同花草堂2017”项目,就是旨在通过建立“胡同花草堂”,使居民能够通过养花、种菜等自然的中介形式相互交流,进而创造社区共享价值,以旧物和植物激发在地居民对艺术的向往。居民间相互协调,自主参与栽培种植,使居民由自家门口的花木感受生活之美,也让更多的人通过共同参与、共享,修复与重建老北京胡同文化中遗失了的意境。
参考来源:肖飞《基于“城市针灸”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
END
美 编 | 陈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