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把七夕改造成情人节,中国人尽力了……

言之有范 2023-04-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六尘 Author 吴二棒


如今的七夕已经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但其实七夕的文化内涵还有很多。


牛郎织女结婚日,

竟曾是反面教材?

 

我们知道,中国许多节日来源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比如过清明是因为介子推,过端午是因为屈原等等。转眼间七月流火,天气变凉,一年一度的七夕来了。那么,有人知道七夕是怎么来的吗?

 

小明和小红表示不屑:奶奶早就告诉我们了,这是因为牛郎织女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啊!


确实,如今放眼望去,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往往少不了牛郎织女的形象,街头你侬我侬的情侣也在时刻提醒我们这是“中国情人节”。可是,这个“中国情人节”真是“自古以来”的吗?

 

答:不仅不是,而且恰恰相反,牛郎织女曾是让古代情侣避之不及的分手象征……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包括七夕在内的许多节日来源几乎都是与农业有关的物候。啥意思呢?就是远古先民经常用星象来确定农耕时序,一看这颗星冒了头,就知道该下种了;那颗星消失了,就知道该收获了。


织女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早型星,因此很早就被中国人盯上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历法《夏小正》说“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意即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意味着七月的到来。古人又看织女星的银河对岸有个牵牛星,便好事成双,也赋予了它授时意义。


左边的Vega就是织女星,即天琴座α

 

换句话说,最早的牛郎织女,在古人心里只是两个闹钟……

 

闹钟变成人是什么时候呢?大概是先秦。《诗经》里有一篇讽刺贵族名不副实的《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院彼牵牛,不以服箱。”


啥意思?就是说织女虽然一天移动七次,没织成什么布;牵牛也是,从没见你拉过车。诗人写这牵牛织女虽然是为了指桑骂槐,但已经有了拟人的意思。从虚拟变为实体,乃至于可以烧香磕头的偶像,这是中国神祇进化的一个套路。

 

既然进化成“人”,那么离擦出火花就不远了。1975年,考古学家在湖北睡虎地秦墓发掘出了大批竹简,其中有一些是《日书》,大约相当于秦代的老黄历。里面有两条关于娶妻忌日的记录,一是“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二是“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戊申和己酉是几月呢?结合后文来看,可能是正月或七月。

 

这个墓主人,就是《国家宝藏》里小撒扮演的“喜”

 

至少,这两条记录能透露出一个确定的信息:人们之所以忌讳在这两天娶妻,就是因为牵牛织女的前车之鉴。“三弃”,也就是牵牛迎娶了织女三次,又抛弃了她三次。具体缘由我们还缺乏出土文献,但我们能看到最晚在秦代已有两人爱情失败的传说,而且已经失败到写进了老黄历……

 

结婚嘛,谁都想讨个好彩头不是?


吃瓜群众表示:

我们要大团圆!


汉代是中国许多节日成型的重要时期,其中原因首先是谶纬之说大行其道。所谓谶纬,就是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等在汉代成了体系,然后被人整天算来算去预示吉凶。这样一来,许多“五月五”“七月七”之类的日期都有了特殊意义。其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给这些日期增添了浓厚的人伦色彩,让它们变得有血有肉。具体到七夕头上,它不仅从天文节点变成了岁时节日,而且牵牛织女的故事框架已大体具备。

 

不信?请语文课代表背一下《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我们能看出,汉人既表明了牛郎织女有恋爱关系,也说明了是银河是阻碍他们相会的原因。这是七夕的一大升华。


除了诗文,牛郎织女的形象还出现在了美术中。河南南阳曾出土过一块刻有牛郎织女图像的汉代画像石。它的左下方是四星围成的“织室”,一高髻女子跪坐其中;右上方有一个小牧童,持鞭牵引着一头牛,上面是三连星,即“河鼓三星在牵牛北”。


这就是画像石的拓片,能看出牵牛织女吗?

 

此外,洛阳尹屯新莽墓壁画和四川郫县出土的画像石中也有牵牛织女,可见其传说在汉代流传之广。

 

啥,你说黑乎乎的看不清长啥样?没事,汉武帝曾在长安放了一对牛郎织女的塑像,并且幸运地保留到今天。不过这长相么,有点一言难尽……

 

有网友表示:这长相一年见一次都嫌多……

 

当然,这种粗犷的风格是时代赋予的,我们看同时期的“马踏匈奴”石雕也一样。汉武帝把牵牛织女放在东西两岸,是为了把昆明池比拟成天河,如今昆明池没了,它俩还隔着三公里呢。


有意思的是,东汉杨震在《关辅古语》里提到过这对石像,然后说:“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废池,疑此是也。”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地百姓还供着这对“石爷石婆”,庙里甚至挂着“有求必应”的锦旗。只不过由于雕得实在太走心,牵牛织女的性别已经被搞混了。你看脑袋上有个老太太抹额的,就是牵牛……

 

这时候鹊桥相会也有了,如《淮南子》说“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为什么是喜鹊呢?原来喜鹊到了秋季要换毛准备过冬,古人就放飞想象,在《风俗通》里解释道:“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总之不管三七二十一,说你秃你就秃着吧。汉人还认为喜鹊是重情的动物。《淮南万毕术》记载了一种巫术,说特定时间取一对雌雄喜鹊的脑花来烧,然后放入酒中,喝下的人就会相思。喜鹊表示我有一句xxx,不知当讲不当讲……

 

此外,牵牛星在汉人的想象中是“主关梁”的。关即天关,梁即天河的桥梁。如此一来二去,各种因素都揉进了“牵牛织女”这个大面团,终于揉出了七夕。到了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有了这么一段文字: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一千五百年前的记载,已经和奶奶告诉我们的故事没太大差别了。


“中国情人节”?

你出生说不定都比它早


汉代以后,七夕进入了稳定期,也逐渐发展出了一批非常有特色的民俗,包括但不限于:

 

祭祀:月下摆一张供桌,放上茶酒水果和香炉等,对月祭拜牛郎织女;

 

乞巧:女子在月下进行穿针比赛,先穿过的便是“巧”。另有一种方式是把蜘蛛放进盒中,第二天观看蛛网,越密则越“巧”;

 

种巧芽:提前准备绿豆、黄豆或豌豆,在碗里连着长七天,比谁的豆芽长得高而好看。

 

陕西大荔县许庄镇大壕营村“种巧芽”,如今已不多见

 

等等,这好像不是我知道的中国情人节啊?!

 

还记得我们说的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节日都立足于农业社会。为什么七夕又叫“乞巧节”?就是因为大部分习俗都是为了乞求男耕女织式的“心灵手巧”,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个塑造女性社会性别的节日。但随着社会转型,七夕这样农业色彩极重节日不可避免地开始式微,也是没有办法的。


不信?你七夕往小盒里放个蜘蛛,送给女朋友看看她啥反应就知道了。

 

传统中国社会里,“爱情”其实是很不能摆上台面的。于是改革开放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年轻人首选圣瓦伦丁节即情人节来表达爱意。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呼吁保护传统。1993年,中宣部副部长徐惟诚在《时事报告》里评论七夕道:“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一天当作中国的情人节,省得小青年去过外国的情人节?”

 

1993年,比起七夕刚稳定下来的汉代,已经过了两千年。

 

“中国情人节”的概念第一次出现了,但反响不大。2002年,河北省文联等单位举办了“七月七爱情节”,得到了学者冯骥才、乌丙安等的支持,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真正实现了添柴加火。从此之后,尤其是2006年各电视台开始给七夕造势之后,“中国情人节”的概念便如同黄河之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了。


去年的阿里数据显示,86%的消费者在七夕选择提前消费,其中已婚人士平均花费681元,恋爱青年平均花费314元。至于单身人士么,有60%的人实现了零支出。


我也不知道此时应有什么表情……

 

啊,这才是我们熟悉的七夕


于是,一个个小伙子不得不打开电商网站,艰难地搜索“女朋友看到都哭了”的礼物,如同情人节,如同520,如同圣诞节,如同女友生日。

 

* 本文观点不代表言之有范意见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六尘”


END


美    编 | 祁吟墨


推荐阅读


范周 | “新文创”到底新在哪里

旅游演艺,未必是景区“标配”

非遗众筹,不应止于一场火热的“营销者游戏”

西宁、大同、平遥的电影节(周),具有“带货体质”吗?

《延禧攻略》大火,细节透出传统手工艺绝美风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