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 | 文化产业二十年,学科建设仍在路上,专业教材体系亟待建立
近期,全国文化产业理论界掀起了一股回顾文化产业20年发展历程的热潮。还记得在9月16日“2018年国家文化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中国传媒大学学术论坛”上,13位资深专家围绕文化觉醒与文化自信这个主题展开研讨,其中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问题尤为引人关注。我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未来将走向何方?文化产业专业应该如何培样人才?如何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上述系列问题,言之有范编辑部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邀请他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今日,言之有范推出第一篇采访文章,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学科建设。明后两天继续推出系列采访文章,将分别从师资建设和社会实践建设两大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文章根据范周教授采访录音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采访嘉宾: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
采访人:言之有范编辑部
一、学科建设二十年: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1)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概览
九十年代后期,国家教育部允许一部分学校开设文化产业学科试点正式拉开了文化产业专业学科建设的大幕。
1993年,中国第一个以“文化经济”为专业方向的四年制本科专业——“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标志着文化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进入了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和高等教育领域。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集中开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鼓励文化单位与高等学校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培训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和支持文化人才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
200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正式批准在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时为北京广播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高校中首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历经近20年,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转变。目前,全国有近两百所学校开设了文化产业,七百多所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形成了文化产业教育的基本的态势。
(2)作为交叉学科存在的文化产业
产业实践快速催生学科向纵深发展,由于各个学校的学术背景有所不同,文化产业挂靠在不同的学院之下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文化产业往往挂靠在人文历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经济学院或者艺术学院,因此也就导致了全国在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上 “各具特色”。
二、艰难起步,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仍然在路上
学科发展史、方法论和学科经典案例是一个完整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但客观来讲文化产业还不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不但在路上,而且只是刚刚起步。学科体系若不经过长时间的时间沉淀和反复论证,便无法形成自己的学科特点。文化产业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并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推陈出新,因此它所面临的学科建设难度和压力就显得与其他一般学科大为不同。
三、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四大特征
第一,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这表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行为,也能看出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大众视野并引起了极大关注。将一门学科所涉及的产业直接定性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其他同类型学科难以企及的,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高度契合是其产业建设必须面对的组重要特点。
第二,文化产业需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这就使得文化产业学科和其他经济学领域中的产业有所不同,需要更多关注国家文化工程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包括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的全球化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等等。因此党中央在提出“三个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文化产业作为弘扬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学科建设面对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正在进行深度融合。融合化发展是“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文化和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和金融、文化和传统制造业、文化与创意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融合现象尽管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文化产业的边界,但扩大了文化产业的外延,也成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重要特征。
第四,不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学科本身的要求,都对人才有宽泛而严苛的要求。文化产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借助大量的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相关学科的辅助,还需要学习各种现代传播和表达手段。因此,文化产业是一个多种学科交叉综合之后形成学科,在漫长的学科“嫁接”过程之中,文化产业学科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对师资建设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由学科建设延伸到文化产业教材,在这一方面,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三百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结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发展实际进行编撰,深刻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轨迹,但从学历层面进行教材编撰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认为,教材建设工程也亟待启动。结合二十年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形成能够适应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不同学历;管理、技能等不同类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教材体系。
结语
学科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学科建设中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实事求是,又要只争朝夕,不断创新。因为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融合交叉,所以急之不得,也不能放任自流。
首先,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应该充分调研、论证,达成共识,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家教学管理机构的一级学科。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产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现状,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其次,全国从事文化产业学科研究的同仁,应该分享在各自领域的创新和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训,充分交流,让观点和思想交汇、碰撞。最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学会弯道超车,探索出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又能适应当下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实际。
无论如何,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一锤定音。让它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完善,再完善,学科建设仍在路上。
END
责 编 | 徐妤函 赵 婕
美 编 | 侯雪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