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 | 拥有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远远不够,文化产业师资队伍还必须具备这些素质
打造一支强劲的师资队伍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来说至关重要。如何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今日,言之有范推出第二篇采访文章,阐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关问题。明天将继续推出系列采访文章(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问题。
(文章根据范周教授采访录音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我国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及其相关课程,并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了发展极快和热门的新兴学科,但从整体来看,文化产业的建设的步伐还远落后于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文化产业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把握专业学科特征,找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尤为迫切。
一、学科体系和归属仍是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3年,上海交通大学就开设了文化艺术管理相关专业。2000年,华中师范大学开设文化管理本科。直到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文化产业管理”,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文化产业专业正式设立的标志,但这也仍是属于“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宽阔的文化事业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归属于管理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之下。可以看出,最早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大多数老师从管理学科转型而来。
2004年后教育部修订及补充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了多个涉及文化产业或文化产业管理的相关专业,如艺术管理、社会展经济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国际文化贸易、媒体创意、休闲体育、会展艺术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文化产业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在成立之初就表现出来,很多老师都是从这些传统领域中调配过来,虽然在原有的学科领域内有雄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本,但转入文化产业领域内,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刻了解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所以说科班出身的专职教师在这个时期是极其缺乏的。专业目录的反复修订和专职教师的缺乏可以看出如今的学科建设仍然是这门专业发展最大掣肘,也正是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专业体系和明确的学科归属,文化产业专业在不同的高校所挂靠的学科不同,讲授老师从不同的专业背景转型而来的问题到现在依旧悬而未决。
山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主任邵明华
二、当下文化产业师资力量建设短板在哪里?
(1)总体上人数较少且来源单一
近年来,许多高校虽然在文化产业管理教学方面涌现出不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但教师的数量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却不成正比,难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师资力量的缺失制约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同时,师资队伍的来源结构比较单一,其实这一问题不止是出现在文化产业,也是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招聘中的唯学历、唯职称论将很多优秀的老师拒之门外,没有多元化的招聘运营机制,使得很多招聘上来的教师缺乏行业活动经验。同时,文化产业普遍存在“创意型”教师总量不足的现状,文化产业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也有待提升。
(2)学科设置分散带来培养目标不明确
如上文提到的,专业隶属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造成各院校学科归类不清,多种业态的复杂现状使得很多学校和老师对于发展目标和思路的把握尚不清晰,缺乏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比如说,文化产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老师们开设的课程随意性还比较大,板块、数量、层次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具体的执行方案。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学院盲目跟风,在自身师资力量还不完善,教学实力欠缺的情况下开设一系列课程。
(3)有融合趋势但仍需加强
从内容来看,文化产业涵盖了影视、动漫、演艺、出版等多个门类;从产业运作角度来说又包含了策划、营销、管理,同时随着时代发展,IP开发、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行业的融合趋势出现,这对于知识储备的要求就大大提升,文化产业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多元广泛,还要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跨界。就目前来说,融合发展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但师资队伍适应这种新变化和新趋势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有些老师深受原专业影响,当面对蓬勃发展的新态势时很难快速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联系,对新的知识更新换代不足。
三、文化产业专业师资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归属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点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已经做了详细论述,不可能仅靠一个学校或者一部分教授、老师就能够完成。在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也需要众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个个作为拓荒者的老师们辛勤劳动和前赴后继的开拓精神。没有前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只能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更正,所以我们更需要一批具有高度学术当担和使命的优秀教师出现。
第一,全面了解文化产业基本走向。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文化产业师资的基本要求。此外,想要不断了解新业态就要全面掌握文化产业基本走向和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动态,紧跟时代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学生固然要掌握文化产业的“术”,但是“学”的工具性才能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成长。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才能可持续发展”
杨剑飞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第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文化产业是一个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只有教育工作者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
第三,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能力。文化产业包罗万象,日新月异,这些都对专业师资力量提出了较大挑战。因此要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文化产业教师既需要在传统领域深耕,又需要与新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胡惠林
第四,底线思维和高度的学术担当。文化产业教师,是文艺创作这和文化产品生产者的引路人和培养人,因此作为一名文化产业教师,首先应该对文化有深刻认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其次有“底线思维”,为将来的文化产业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五,了解科技前沿,具有创新精神。VR、AR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线上购物、游戏产业;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变;新型电影和电视剧拍摄技术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影视产品制作方式;新零售的出现重新定义了线上线下的人货场关系等等,这些新旧业态融合交互的现象、技术和前沿知识文化产业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创新精神去对待。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刘江红
第六,国际视野。拥有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经验,了解世界文化产业前沿和发展动态,以国际视野来进行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培育出来的学生视野才能够更加宽广,他们在从事工作室才能够更加符合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国际视野也是文化产业师资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结语
当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不仅需要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还需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与社会实践导师相结合,加大力度实行“双导师”制,实现理论讲授与业界实践的结合,促进案例分享与实际操作、体验的结合。
文化产业师资队伍建设还未能引起一些学校的高度重视,这并非小事,也并非易事,它关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所以抓好文化产业的师资队伍,就是抓好了这项事业发展的牛鼻子。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措施意见,进行教职工作建设,从顶层设计上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工作。学校和研究机构要尽快成立自己的行业组织,加强沟通,互通有无。
END
责 编 | 徐妤函
美 编 | 张楚炀
推荐阅读
范周 | 文化产业二十年,学科建设仍在路上,专业教材体系亟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