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分享 | 一触即发!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

洪宇 言之有范 2023-04-03


国庆小长假开启,告别拥堵的高速路,不去人山人海的景区,如何度过“清流”的七天?根据范周教授建议,言之有范将七本文化产业必读书目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送给广大读者一份特别的假期“攻略”!今天跟大家分享第四本书——《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

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

美国电影如何在好莱坞、华尔街、美国国会和中情局的共同作用下成为世界主流文化?迪斯尼、索尼等国际文化资本如何以并购等方式占领各国市场?日本如何通过漫画、流行音乐“重返亚洲”?韩国如何通过韩剧出口来促进三星等产品的海外销售?印度如何通过与好莱坞结盟来抗衡中国?伊朗如何成为各国媒体争夺的目标?非洲如何成为欧、美、中、印、巴等共同争夺的市场?文化战争怎样重塑新的地缘政治格局?谁将赢得全球文化战争的胜利?


图书背景


《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原版为法语图书,被中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引进翻译出版,是一本全球畅销书。


作者雷德里克·马特尔,法国社会学家,记者,曾任法国驻美国外交官,现任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研究员,并在法国政治研究学院和法国高等商学院任教,他的观点对现行法国文化政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另外著有《戏剧在美国的衰落》《论美国的文化》《我为何不喜欢萨科奇主义》等。



核心观点


《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书中主要分为美国娱乐业和世界文化战争两大部分,共16章节内容, 其核心观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美国文化的发展、传播方式进行深度剖析,探讨美国文化为何能够成为世界“主流”,进而席卷全球;二是探讨在当今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世界各国如何面对美国的文化入侵,同时打好这场世界文化战争。



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美国的实力有目共睹,他们的文化机制在当今全球内容贸易中难以匹敌。为了探寻美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关键,作者从美国电影协会的政治支持、多厅影院的普及盛行、好莱坞电影的生产模式和流行音乐的成功推广等四方面,点出了什么才是世界“主流”文化,即一种多元化的、消除了等级与阶级的、与精英文化相背离且更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而这正是美国文化发展成功的关键。



美国文化“来势汹汹”,其他国家如何应对


本书的第二部分从此问题出发,探讨世界各国在这场文化战争中如何加强文化软实力,争夺资源。作者在这一部分,以美国的文化入侵为线索,重点分析了印度、日本、韩国、拉丁美洲、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这其中,拉丁美洲是被美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无论是音乐还是电影,美国都从文化上在拉丁美洲占据了重要位置,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地理位置带来的影响,也受到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约。相较于拉丁美洲,一些亚洲国家如印度、日本、韩国、阿拉伯地区等则较为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不管是印度的宝莱坞,日本的动漫产业还是韩国的电视剧,以及“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文化,都强调本土化特色,将美国模式转化为富有浓郁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输出本国的价值观。欧洲的情况介于两者之间,其多民族性导致欧洲在文化上并不“团结”,各国各自受大众喜爱的民族文化并不能被传输到其他国家,因此虽然其传统的民族文化依旧被本国人民所重视,但美国文化已经悄然渗透到了每一个欧洲人的生活。

在结论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美国的文化实力,称其控制着主流娱乐文化并且影响着互联网的发展,将继续作为各国的参照而与全世界对话。同时作者也指出,全球化和数字化都将不可避免地重新调整国际间的平衡关系。对中国而言,步入数字时代,将带来史无前例的全球发展机会。

 

联想与启示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展形象”的重要使命任务,明确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工作要求。

如何以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解读略显粗略,中国被描述为最重要的国家也是最不为西方人所知的国家。作者认为,中国通过配额和审查制度使美国难以进入中国市场,继而转向印度,但是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文化产品,仍然充满了明显的美国娱乐模式的痕迹,美国电影即便是在配额限制下,其票房占比仍然相当可观。与此同时作者坚信,中国具有强劲的实力,能够生产拥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并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强大的文化产品和主流流行的行业来抗击外国产业,同时突破传统的以新加坡和美国华人为主的出口范围。


首先,提升文化影响力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作者指出,美国在多年的发展变革中形成了真正分散化经营的体制——一种充满活力、不会停滞、颇具优势的体制,也正是因此,让美国的影响力和文化模式不断壮大,飞速发展。美国自立国以来始终奉行文化艺术创作自由原则,谨慎地防范对文化艺术的行政干预,鼓励各州、各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向文化艺术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其文化的商业气息非常浓厚,其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等已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美国的文化运行机制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蕴含于人民群众之中,文化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目标。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将进一步加快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创作热情,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提升文化影响力需要立足传统文化资源。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书中用“最引人注目的亚洲巨人”来形容印度,高度赞扬了其宝莱坞电影的发展理念,即强调本土化特色,将美国模式转化为富有浓郁印度特色的文化产品,输出印度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积累了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要打赢全球文化战争,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挖掘宝贵文化资源。


一是敢于创新,鼓励创新,要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识。2017年火遍全国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用细致的讲解、动人的故事和紧张的比赛形式,让原本有些“高冷”的古诗词文化“活”了起来,印发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巨大的文化消费能力,也要求我们用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去挖掘文化资源,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二是要打造精品,推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如今,无论是文学作品出版、电视生产、动画制作等,我国均名列世界前茅,但其中真正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如何能既有“高原”,又出“高峰”,将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宝莱坞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国票房达12.95亿元。


第三,提升文化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全球化、数字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推动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环。与其他产品不同,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属性,文化走出去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是传播我们国家价值追求、展示国家形象的良好手段。近些年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逆差逐步减少,但对外文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仍然偏低,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相对较弱。这种现象与书中提到的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有相似之处。作者认为,日本的文化产业有着很独特的“加拉帕戈斯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文化最难以影响的国家之一,大量的内部需求以及自给自足式的创意产业,促使日本文化产业在本土有着很好的发展,但却极少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因此,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才能更好的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最后,提升文化影响力需要做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实现文化与科技的共荣共生。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互联网革命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全球化和数字化将不可避免地重新调整国际间的平衡关系。如今互联网对文化领域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在文化旅游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古建筑风貌,大大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感;在舞台艺术创作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舞台美术的进一步创新,带给观众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建立数字博物馆,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等等,都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好表现。因此,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传播深度与广度,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是依旧强势的美国,发展迅速的印度,还是重新崛起的欧洲或日本?书中虽然没有给出最明确的答案,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全球化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主流”,广受大众喜爱的文化已经成为了“主流”。谁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也许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参考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国产影视精品“出海”闯市场》

廖政军,《中国内容创业正步入快车道》

赵琦,《跨文化视域下宝莱坞电影的文本接受策略》

国家统计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

金元浦,《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增速分析》

光明日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END


美    编 | 徐妤函


推荐阅读

读书分享 | 一部由文化改革操盘者讲述的文化体制改革百科全书

读书分享 | 美即正义 ——《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导读及当今文化消费启示

读书分享 | 《创意阶层的崛起》,所有关心城市未来的人不可不得的一本书

范周 | 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文创思考

范周 | 业态融合浪潮下,地方广电的文化产业新出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