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 美即正义 ——《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导读及当今文化消费启示
国庆小长假开启,告别拥堵的高速路,不去人山人海的景区,如何度过“清流”的七天?根据范周教授建议,言之有范将七本文化产业必读书目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送给广大读者一份特别的假期“攻略”!今天跟大家分享第二本书,奥利维耶·阿苏力[法]《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
美能否成为一种生产力?
实际上,中国很早便有对美的认识和审美研究:先秦《乐记》讨论了“味”;魏晋钟嵘《诗品》中也以“品味”来分析评价诗人和诗作;至于唐以后更有许多哲学家、美学家研究“美”之于宇宙人生的精妙意义。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却一直羞于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评判审美的生产力量。
西方走的则是另外一条路径:从亚当·斯密到卢梭,再到马克思、本雅明,这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们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审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联系。也许是有着先天学理基因的影响,法国作家奥利维耶.阿苏力在《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一书中,以不同于一般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视角,论述“审美资本主义”这一重要社会现象,探讨审美活动是怎样从经济因素的对立面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的。
图书背景
奥利维耶·阿苏力是法国时尚学院科研主任,哲学教授,著有《神圣的食物——论饮食的禁忌》、《怀旧的食物——论土地的神话》,曾主编《出售的品味——论审美欺诈》和《奢侈品——论炫耀的生产》。《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是在阿苏利审视后资本主义阶段走向审美资本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从而发出了“要明白资本主义的变革,则要明白一条重要的公设:消费诸如奢侈品、艺术品这样无实际用途、与需求无关的商品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理论上有无限的发展空间”的呼吁。这份呼吁引起了西方学界重视,同时也被国内一些学者所关注,《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一书由广州暨南大学翻译学院黄琰译注,201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策划的“轻与重”文丛之一,这册10万字的小书承载了这套丛书策划发行的一贯宗旨理念:分享西方学者深入认知与解读欧洲经典的方式与问题意识,在古今、中西、跨文化、跨时空中再一次对“构建中华文化主体性”作出应答。
核心观点
《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一书包含了“审美品味的贵族制度”、“经济的转变”“审美愉悦的工业化”“针对审美消费的生产”“审美自主权丧失”“在批评中融入的经济因素 ”“审美品味不可计量的价值”七个章节 。
实际上,这七个章节是作者关于“审美资本主义”这一命题所开展的三个维度的阐释:其一,从贵族制度到资本主义,“审美生产力”的角色嬗变;其二,审美(品味)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悖论;其三,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审美的不可计量的价值和无限发展空间。
图书目录内页
审美的基础是“品味”。早在古典时期,品味是一种贵族性的文化能力,宫廷贵族们以“优越的品味”作为确立形象以避免平庸乃至赢取政治地位的武器,那个时候品味更多指向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审美品味关联到资本主义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的孕育期,可以说它的雏形是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描绘的轮廓。“美”脱离了权贵依附便更有利于形成自律,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捕捉、刺激并消费这些无实际价值却产生了实际社会经济效应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经济的动因和审美的动因在矛盾中交织,审美品味逐渐失去政治力量,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强的物质消费推动力;而大约到了21世纪,这种情况发生了几乎可以称之为变革的变化:审美的动因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动力。
正如阿苏力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是工业化时期,从上个世纪中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在后工业化时期,文化工业或者文化产业具有某种重要性,从上个世纪末至今,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审美资本主义,它的特征就是审美动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文艺复兴时期画作
资本主义是如何在审美动因的基础上完全展开的?这是阿苏利在《审美资本主义》一书中要阐述的第二个维度的问题。按照阿苏利的划分,后工业化时期资本主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市场几近饱和的问题,之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的“便捷、优惠、标准化”等工业生产的要素和特征在这一时期逐步失去优势,企业经营者们不得不通过施展审美营销手段端来刺激和维持消费。这一时期典型的案例是福特便捷实用款T型汽车从风靡走向低迷的拐点,取而代之的是通用汽车以优雅的外观和近乎奢侈品的表现特性获得汽车市场上的大众青睐。
福特T型车
资本主义将美丽、娱乐、审美这些感官刺激的词汇转化为可以估价、买卖并覆盖社会生活大部分领域的价值,从而文化开始进入到经济领域的中心。然而阿苏力也警觉地认识到,这一进程不仅存在风花雪月的美好,也容易走向炼狱的边缘。在第五章《审美自主权丧失的灾难》中,他谈到了审美资本主义进程中产生的诸如品味过度丰富、速率飞增等等问题,一方面审美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充当了必不可少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增长本身也近乎怪兽般地吞噬掉了“美之为美”的自然属性,从而引发当下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审美的二律背反”。
然而阿苏利对审美资本主义抱以的仍然是几近乐观的态度。他确认审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特征,审美作为一种品味或者生产力的要素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计量的价值。他在书的末尾写道:“审美正常状态的意义、作用和价值取自这样一个事实:在常态之外存在着不符合常态所服务的需求的事物。品味是一种论战的能力。品味成为社会和经济常态的战场,品味并非以一种毫无危险的、次要的方式涉足愉悦消遣的领域,它甚至触及了创造社会的可能性。审美资本主义说明了一种经济的变革,这种经济在本质上不是有用的商品流通和购得的问题,而是一个服从审美判断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审美空间。”
阅读联想
正如本书主编姜丹丹、何乏笔在编者的话中所提到的:“中华文化的复兴,召唤对新时代所提出的精神挑战的深刻自觉,也需要在更广阔、更细致的层面上展开文化互动,在更深入、更充盈的跨文化思考中重建经典。”阅读奥利维耶.阿苏利的《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实际更容易让人产生中国当下语境下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消费的解读和畅想。
首先,重新审视“审美”在文化消费中的地位。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到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经济理论再到阿苏利的这本《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西方社会似乎一直以来熟稔文化工业乃至文化消费的特性和规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经了自身的萌芽阶段也在逐步走向觉醒繁荣。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提出“扩大文化消费”,这可以看作推动我国的文化经济从产业发展积极迈向文化消费提升的一个信号;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再一次提出“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同时也特别指出了要“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
中国目前中产阶级是否结构性诞生、是否全面进入文化消费时代尚有争论,但“新富阶层”的日渐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接着将会提出精神性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必然会对这份需求加以限定的标准,而这种精神性产品的质量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即共通为“审美”的标准。因为审美的需要几乎是和人的生存需要相统一的,人类的审美需要实质上就是人类自由地表现自己生命的需要,就是从这种生命的表现中获得享受的需要。人的需要,包括审美需要,归根到底是生命的一种自然需要。”
因此不难理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展示已经进入一个白热化时代:关注居住休闲、娱乐和旅游,甚至一批批爱美人士对自己的身体开启了不断修正的塑形、整容模式,特别在飞速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媒体已经不仅是人的延申,更形成了人人都是媒体的生态——大众在审美和自恋之间沉醉狂欢。
由此,阅读引发了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消费”的辩思。英国学者费瑟斯通在《消费社会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以专章提出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命题,并指出了它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在一次世界大战和本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在这些流派的作品、著作及其活生生的生活事件中,他们追求的就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其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指的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其三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中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
按照费瑟斯通的阐释,当下人们的生活近乎实现了“日常生活审美”的完全呈现;特别是读图、影像时代的来临,新生一代以及以零零后“互联网原住民”们的物理精神空间更是无处不充斥“审美符号”。然而人们却也在如此丰富的美学爆炸下愈发审美疲乏,甚至逐步丧失审美能力。究其原因,审美意识形态的真正本意主要是指从精神层面为人们输送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人们更注重心灵世界的内部建设,更愿意关注和讨论种种形而上的命题。然而现如今的人们却偏向将形而上的“精神”引向形而下的“物质”,在这种情势下,文化消费极容易披上审美的外衣,各种文化产品无论好的坏的却被大众缺乏批判性地全盘接受,拜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为吞噬现代人精神空虚的黑洞。
阿苏利指出:“审美具有无限的空间和张力”。因而面临审美大潮,我们也必须审慎“何为美”。首先,既不能单向度评判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孰优孰劣,在当下语境下,消费文化更像是一个中性词汇,它的语义实则是在不同的角度下产生不同的着色。
仅仅从认识论的层面,是很难对审美做出合理的评判。解决这个问题仍然需要回到“审美”的本意、回到审美价值导向上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关系,或者反过来说,价值关系是审美关系的本质属性”,因为美的体验形成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这段话不仅为“何为美”作出了一定阐释,也对我们评判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与“伪美”作出了评判标准,即美的事物应该符合“善”,符合公众乃至全人类的利益,美即正义。
因此,阅读《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的书外启示是:迎接中国特色的文化消费时代来临,不仅要关注审美价值,也应关注与此相契应的伦理价值与文化价值。文化消费的审美是内涵浸润,不是美学包装。
参考来源:
黄凯锋.价值论视野中的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8.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 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2000:94-98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9.
年刊 2008年
张晶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价值批判意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
END
美 编 | 赵 婕
推荐阅读
范周 | 文化产业二十年,学科建设仍在路上,专业教材体系亟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