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赋能传统文化,方寸印石里藏着亿元产业
今日看点
一枚小小的印章,放到电商销售平台上,通过个性化的定制,实现了过亿销售额。孔府印阁,一个“深藏”在山东曲阜的印章篆刻基地,被称为北方的“西泠印社”。如今,孔府印阁远销海内外,不仅让山东曲阜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印石批发集散地,还推广了中华篆刻艺术。
2018年11月,言之有范团队赴山东曲阜调研,来到了位于林前社区的孔府印阁篆刻电商基地(以下简称“孔府印阁”),在面积不足20亩的厂房里,创造了年销售额过亿的神话。据负责人介绍,今年“双十一”,孔府印阁接到了3万份订单,销售额突破120万元。作为一家扎根传统、创新艺术的印章电商企业,它对于今天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
1
老社区变身新网红,雕刻印章成新网宠
“印者,信也。”在古代,印章用作取信之物,时至今日,印章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一直在延续,篆刻这门“老手艺”也传承了下来。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了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曲阜的印章篆刻历史也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林前村兴起了印章篆刻的手艺,当时篆刻作品的售卖方式十分“接地气”——在景区附近支个马扎,随行物品就地摆开,一个印章地摊就开张了,所以在早期,游客是林前村印章销售的主要对象。后来,印章篆刻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命运转折,特别是随着景区管理走向规范,篆刻的地摊被一一取缔,带着手艺的篆刻师傅们只能从户外转移到了门头房。
2007年前后,孔府印阁的新任接班人将目光从线下市场转向互联网,并开始尝试开展线上生意,结果市场反应大大超出预期。于是2014年,在当地街道的扶持下,孔府印阁篆刻电商基地正式成立,当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千万元人民币,对于一家专注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企业来说实属不易。接下来的几年,孔府印阁的销售额保持着成倍增长的良好态势,2017年正式突破1亿元大关,如今平均每天有1万余枚印章诞生于此。
孔府印阁仓库中一款印章。
孔府印阁的发货间,50余名职工将印章打包,准备寄出。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这里平均一天的发货量是8000件。
所有的印章,不论大小价格,均由人工雕刻而成。
雕刻之前由专人设计,征得顾客的同意之后开始雕刻。
正是因为其在“传统文化+互联网“方面的积极探索,今年10月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8)》中公布了3202个淘宝村和363个淘宝镇的名单,其中,林前街道因为广为人知的雕刻印章产业而成为了曲阜第一个淘宝村。
2
传统文化年轻表达,小印章玩出大名堂
在曲阜这样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实属不易。 “传统印章就是刻上人名,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但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印章需要被赋予更多内容。从客户的层面来说,以前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书法、书画爱好者,但是现在的话,我们有很多客户是大中小学生,整体来说,市场是越做越大,并且95%以上的订单都是来自于网络。”孔府印阁的负责人张凯说。
专为儿童教育设计的整套印章篆刻工具和教程,价格从40元—100元不等。
互联网平台意味着受众完全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心理,在产品形态和营销策略上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近年来,孔府印阁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新,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开发信息集成化系统,研发新型书画印泥,还与厂家联合开发引进了一条先进的印石智能加工生产线,技术国内领先,从而为自身的产品增值加码。
孔府印阁的版权保护展示墙,他们已经申请了200多种专利。
今年3月,孔府印阁推出了一款胎毛印章,印章不仅可以刻上婴儿的姓名和父母的寄语,最为吸引人的是顾客可以使用配送的透明凝胶自行将婴儿胎毛黏贴在印章一侧的椭圆形凹口中,这样一份礼物,既满足了顾客动手的需求,也包含寓意和真情。一经上市就迅速引爆市场,日均销量突破500枚。
胎毛印章
在款式上,孔府印阁还推出了情侣对章、挂坠式印章、二维码等新产品;在材质上,还推出了木质、陶瓷、铜质等印章,这些新产品同样成为网上销售的爆品,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创新”赋予了篆刻新的活力。
迷你版西游人物印章。
3
孔府印阁如何实现双效统一
在机器化大生产逐渐成为行业主流时,孔府印阁仍然坚持手工制作印章。其每一件印章成品,都需要经过切割、抛光、上蜡、印底篆刻等多道工序,但目前除了切割原石是依靠机器外,其他工序都是手工完成。十几个车间、七百多名员工每日忙碌在生产线的各个环节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让曲阜当地的非遗手艺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篆刻师傅正在亲手设计字体,负责人说培养一名这样的技术人员至少需要7、8年的时间。
在目前孔府印阁的700名员工中,年轻人占大多数,其中大学毕业生占年轻群体的20%以上。这些员工多数来自本村和当地,小小的一枚印章,为当地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现在不少年轻人开始学篆刻,既传承了手艺,也增加了经济效益。
2014年孔府印阁成立时,便聚集了社区范围内的雕刻手艺人,其中还有不少是曲阜非遗手艺楷木雕刻的传承人。有了风格不同的制印艺人的不断加入,孔府印阁销售的产品种类、风格特色不断丰富,更为关键的是,在工厂内形成了“以老带新”的机制,让非遗保护与产业结合在一起。相较于许多非遗项目长期以来“保存残缺,开发乏力”的窘况,孔府印阁的经验或许值得其他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借鉴。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像张凯一样的年轻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树立起了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并重的思想,他说,“传统手艺的产业化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商品化,不能粗制滥造,而要像篆刻一样精雕细琢,只有延续好传统文化的香火,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保护好传统手艺。”
END
美 编 | 王菲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