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 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今日看点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的G20峰会上用这一古语论述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关系。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化不再是一个学术名词,一个未来趋势,而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是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国自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倡导“一带一路”、牵头建立亚洲投资银行,中国的命运已经与世界紧密相连。回望历史,20年前的学者们对于全球化发展又有何展望?全球化时代对政治、经济与文化有何影响?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书籍简介
《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书是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戴维·戈尔德布莱特、乔纳森·佩拉顿四位学者共同完成,于1999年由英国政体出版社出版,并被转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四位作者分别致力于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其中戴维·赫尔德因其著名的《民主的模式》而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政治学教授,国际著名出版社Polity Press的创立者之一,在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国家与公民社会建设,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领域研究成果突出。他对于全球化、全球治理等国际关系理论界热议的问题具有相当深邃且独到的见解,其代表作《民主的模式》《民主与全球秩序》《全球大变革》《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盟约》《僵局》《超越僵局》等著作在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人类学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世界主义民主模式”倡议的提出,更是引领了学术界关于民主善治、全球秩序、世界主义道德规范等多个议题领域的思考。
在国际学术界,《全球大变革》一书被公认为是全球化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本书从全球网络的广度、全球相互联系的强度、全球流动的速度以及全球相互联系的影响四个“时空”维度来描绘全球化历史形态,把全球化定义为“一个(或者一组)体现了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根据它们的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加以衡量——产生了跨大陆或者区域间的流动以及活动、交往和权力实施的网络”。作者采取系统性的全球化理论分析框架来比较6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瑞典)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具体情况,以此勾画出全球化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等领域的历史演变轨迹和发展状况。
《全球大变革》一书以批判的态度梳理了被滥用的“全球化”一词,巧妙地把历史学、政治科学以及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用令人信服和富于可读性的方式告诉人们,需要对不同程度改变着社会的各种力量给予更富有创造性的回应。
二、内容概要
全书共有八个章节,依次是领土国家与全球政治,组织化暴力的扩展,全球贸易与全球市场,全球金融模式的转化,公司权力与全球生产网络,迁移中的人们,全球化、文化与国家的命运,酝酿中的大灾难:全球化与环境。
第一章的主题是政治全球化。最早的政治全球化是伴随着领土政治缓慢而松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和国际体系中所有文明的结合却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它既组成又分裂为国内领域和对外领域两大部分。虽然这些领域绝非密封于不受外界影响的状态,但它们却是现代民族国家建立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从20世纪早期开始,这种分野就变得更加模糊,并且日益被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潮流和进程所替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时代的特点表现为政治统治与治理的领土基础正日趋消解。
第二章主要论及军事全球化。军事扩张往往是政治统治(尤其是殖民统治)的前提条件,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军事力量是国家与文明的地域性扩张的关键因素。如果庞大的军事力量以及伴随着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而产生的诸多灾难不被承认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人相信全球化的历史。因此,作者在第二章中探析并考察了军事力量的历史角色,正是通过军事力量这样一个关键机制,世界各国和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才得以逐渐实现了全球化。与此同时,第二章还对组织化暴力在扩张时期的若干历史证据作了简短的回顾与评价。简而言之,它勾画出从早期现代到当代军事全球化的主要趋势及其独特的模式,其中包括世界军事全球化的主要发展趋势、演进、结构和动力,地理变迁与军事全球化的关系等等。
第三章主要讲贸易全球化,是本书的重点章节。从根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全球化,而贸易全球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贸易既是全球商品流通、服务增长的关键机制,同时也是技术转移的核心机制。贸易全球化不仅表现为不同的经济体之间相互交换商品和服务,而且意味着满足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世界市场的出现。毋庸置疑,在20世纪后半期,制度化约束以及成本约束大大限制了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范围。历史的经验表明,通过保护政策实现发展这一做法已经丧失了其本身所固有的优越性。当代的贸易全球化不仅改变了国家的自主权,而且也促进了国家政策的转变。在这一章中,作者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对贸易全球化的历史模式作了详尽的探究。
与贸易全球化密切相关的自然是金融全球化,这也是第四章的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总额一直高速增长,因此,当代全球金融流量和网络的广度、强度、速度和影响力都是空前的,国内金融市场和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日益植根于同一个世界金融体系之中。与此同时,金融经济深化的进程也在逐渐加快。因此,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将其自身置身于世界金融市场的运作之外。所有这些都依赖于一个高度制度化的基础设施,因此,24小时全天候的跨国金融交易建构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全球金融市场,而它也产生了明显的风险体制。当代的金融全球化标志着世界经济已进入了货币和信用的组织与管理的新阶段,它正改变着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短期和长期繁荣的各种条件。
第五章详尽阐释了跨国公司的历史、现状和作用。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现象,而且是一个最常见的普遍现象。跨国公司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存在着生产的区域性集中等现象,但跨国贸易网络涵盖了世界经济三大核心区域,在复杂的网络中将不同民族和不同共同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和全球生产网络对生产力的组织、定位分配至关重要。
第六章指出,早期的人口迁移早已奠定了全球化的历史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最重要的早期大规模迁移均发生在亚洲,其中心是中国文明。当时的中国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其周围边界不断发生变化。在帝国扩张时期,精英和大众纷纷向北方、南方和西部的边缘地区迁移,这些迁移分别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和公元15世纪达到了高潮。就地理范围而言,当代的迁移模式比现代的全球大迁移更为广泛,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其强度却不尽如人意。从民族融合角度来看,西欧国家已经形成了多民族的特点。正是由于以往合法迁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非法迁移即将造成的影响,民族国家的自主概念需要重新界定。作者从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当代全球化迁移和区域性迁移对民族国家自主和主权带来的影响。
第七章阐释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能够最直接感受到的全球化形式就是文化全球化,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跨区域、跨文明和跨洲际的文化交流及文化制度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现代世界宗教和帝国精英文化形成之前,文化全球化就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到了当代,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和制度变革使全球文化交流在广度、强度、多样性和传播速度等方面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第八章主要是讲全球化与生态环境。作者采用了全新的全球化概念,以此来解释环境退化的社会原因与结果的空间特征,并且评估了这些社会互动的广度、强度和影响。作者在这一章节中对环境全球化的历史形态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研究,分析了6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退化模式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国家所面临的环境威胁,考察了这些发展进程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作者特别强调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除此之外,所有对环境危机作出的反应也不一定都是全球性的。毫无疑问,环境变化本身并不是一个社会过程,虽然生态系统是由植物界、动物界和自然界系统共同组合而成的,但这些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制度和权力网络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三、思辨与启示
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关活动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是因为它发生在一个相对开放、相对和平、相对自由化建制的世界秩序中。为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多边的世界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一个唇齿相依又错综复杂的世界秩序由此诞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峰会上指出的: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尽管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尽管文明冲突、文化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2
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
近年来,西方特别是欧美国家“逆全球化”现象明显升温,给全球化进程蒙上了阴影。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持续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同时又不断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贡献。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更加平和包容的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我们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时代之问”;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出台一系列改革开放重大举措,释放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强烈信号等,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到了正名打气、导航定向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3
把握全球思维,探索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存的过程,影响着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当今的全球文化博弈以文化"产业化"形态推行,承载着意识形态的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实现经济利益的获得而且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影响力,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与价值观之争正在围绕文化产业全面展开。因此,我们必须依托自身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极寻求并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捍卫民族文化独立,凝练价值共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强化文化认同。
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我们要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结语
本书作为一本学术专著,资料详实,概念明晰,论述全面,其中的很多道理在现在看并不新颖,甚至已然实现,却更证明了20年前学者们的深刻思辨。当前,美国无视全球化进程,悍然对我国发动贸易战,这正是霸权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挣扎。应对贸易战,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深化改革开放,理性应对挑战。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中国的命运又与全世界紧密相连。如今,在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地球村”时代,只有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同舟共济,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实现互惠共赢。
参考来源:
曹海峰,《全球化视域下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END
美 编 | 王菲菲
推荐阅读
读书分享 | 《创意阶层的崛起》,所有关心城市未来的人不可不得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