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分享 | 重新思考作为经济的文化:《经济学与文化》读书札记

王若晞 言之有范 2023-04-03


国庆小长假开启,告别拥堵的高速路,不去人山人海的景区,如何度过“清流”的七天?根据范周教授建议,言之有范将七本文化产业必读书目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送给广大读者一份特别的假期“攻略”!今天跟大家分享第六本书,戴维·索罗斯比的《经济学与文化》。


一、书籍简介



《经济学与文化》是作者戴维·索罗斯比(澳)于2000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经济学著作,2015年11月王志标、张峥嵘的中文译本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戴维·索罗斯比(澳大利亚),系麦考瑞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国际文化经济学协会的前主席,入选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科学委员会的成员,第三届“文化产业学院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因在文化经济方面的杰出成就而享誉世界。他发表的论文广泛分布于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期刊如《经济文献杂志》《经济记录》《牛津经济学与统计学通报》《公共经济学杂志》《文化经济学杂志》以及《国际文化政策杂志》。


索罗斯比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化经济学研究,从提出“文化经济”概念之后,由其所作的大量论文从思想性到方法性、从抽象性到具体性,索罗斯比教授的研究渗透在文化经济学的各个角落里。他提出的“文化经济”概念,迄今为止仍在文化经济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他在经济学语境中赋予文化资本以全新的解释,使文化资本能够适应经济分析的需要,这是索罗斯比教授在文化经济思想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后来在文化经济学领域所进行的文化资本研究,大都以索罗斯比教授的阐释作为基本出发点。



《经济学与文化》是索罗斯比教授对自己在文化经济领域多年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较为透彻地分析了经济学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其整体学术思想的延续与发扬光大,对文化经济学理论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今,《经济学与文化》已经被翻译成7种语言,是文化经济学领域最经典的著作和引用率最高的文献之一。

 

从最初提出“文化经济”概念,直至当下世界文化经济大发展,距离索罗斯比教授出版《经济学与文化》一书已隔18年之久,虽然文化经济学的社会语境较当初已有了较为深刻的变革,但重温这本书,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当下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文化经济现象的规律、从根源上认识文化产业与文化建设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018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教授一行出访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与索罗斯比教授团队进行会谈交流


二、核心观点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驱动力被视为影响人类行为的两种重要力量。本书共分为九章,分别从学术话语领域和社会组织系统两个层面思考了经济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本书对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这样两个概念进行了阐释和发展,以此作为融合两部分内容的基本原则。书中讨论了文化资本与可持续性的思想,该思想特别适用于分析文化遗产的具体问题,比如分析生态经济学中的自然资本。随后本书讨论了在艺术商品与艺术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创意经济学,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



1. 导言


 

在本书的导言部分,作者采用广义的“文化”定义,考察了文化的经济学视角和经济学的文化语境,并提出了如下命题:经济驱动力是个人主义的,而文化驱动力是集体主义的。


2. 价值理论



第二章探讨了经济学和文化中的价值概念,提出了一种描述文化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够为横亘在文化与经济学的鸿沟中架起桥梁,该方法既把握了文化的核心特征,又能用于经济控制和分析。并且以艺术品为例提出了描述文化价值特征的几个方面即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象征价值、真实价值,并且引入了几种评估文化价值的方法:映射法、深度描述法、态度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专家评估法。



3. 文化资本与可持续性


这一章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以此作为处理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表现工具。文化资本的定义基于前面讨论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并且允许以同时承认经济重要性和文化重要性的方式对文化商品与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及其他现象进行刻画。在将可持续性应用于文化资本方面,作者提出了定义可持续性的六个原则:物质福利与非物质福利、代际公平与动态效率、代内公平、维持多样性、谨慎性原则、维持文化系统与承认相互依赖性。

 

4. 经济发展中的文化


在第四章中,作者探讨了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认为文化代表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整个人类发展方式。此时可持续性问题是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发展需要从长远着眼,而且也因为我们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体系作为不可分割的要素保存下来。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文化影响群体经济产出的三个方向:第一,文化会影响经济效率;第二,文化会影响公平;第三,文化会影响甚至决定群体欲追求的经济或社会目标。

 

5. 文化遗产的经济学视角


第五章详细阐述了文化遗产经济学的问题。文化遗产也许是最显而易见的文化资本表现,同时,可持续性原理也能在文化遗产中得到最清晰的阐述和应用,作者将遗产项目的收益划分为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与外部性三部分,并引入了评估文化遗产的使用收益和非使用收益的经济价值的几种方法:旅行成本法、享乐定价法、假设市场评价法。

 

 

6. 创意经济学

 

在第六章,作者将注意力转向创意过程。价值问题再次成为论证的核心,依据创意艺术家作品的特点,我们能够确定在他们作品生产和转让过程中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系统分析了作为理性决策过程的创意和作为非理性过程的创意。

 

7. 文化产业


回到文化产业的概念,按照经济学行话,文化产业是表述文化活动的一种方法。本章在把创意艺术理解为产业的前提下回顾和探讨了文化产业的分析方法,依次考察了需求、供给和技术的特征,以及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性质。然后着重讨论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变迁,以及伴随着旅游和贸易发生的文化现象。

 

8. 文化政策


在第八章中,作者着眼于政府如何通过各种方式的干预来影响文化。作者把政府干预文化的手段称为文化政策,文化政策极为直接地提高了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作者还侧重探讨文化政策和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和互补。此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问题再次在划定政策领域和指导决策方面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9. 总结


在总结性的第九章,我们可以看到,具有相反趋势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差异化在当今世界并存。作者也提出,如果积极地看待文化发展,在第三个千年会出现更加清晰的模型来处理文化表达与相互作用的问题。


三、思辨与启示


范周教授与戴维·索罗斯比教授

 

20世纪70年代中期,索罗斯比教授开始研究文化经济学,在当时所有人都把“文化经济学”视为业余消遣,认为它永远要被排除在严肃的经济分析之外。随着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呼吸和决策,文化经济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与意义逐渐被公众认知,文化经济学也随之在学术研究中逐渐发展壮大。1993年,我国第一个以“文化经济”为专业方向的本科专业设立,文化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逐渐进入我国学术界的视野和高等教育领域,文化经济理论与我国的文化发展紧密相关。

 

1.文化经济理论与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正如索罗斯比教授在书中揭示的那样,我们可以使用经济学工具分析文化现象或文化过程,但是不要忘记文化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不能仅仅把文化视为外生因素,以一些指标代替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而是要把文化作为经济中的一个内生过程来看待,因为文化自身是多元的、动态的、变动的。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经济理论的形成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而生的,不同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现象也都可以用文化经济理论阐释和描述。1978年至2002年,我国文化产业萌芽,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展开、文化要素市场孕育生长。在这一时期,我们初步认识到了文化对经济结果的影响,也有了对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初步意识。

 


随后的2002至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到快速扩张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化产业的概念在国内正式提出、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确立。回归到对经济绩效中的文化思考,索罗斯比教授提出文化影响群体经济产出的方向之一即文化可以通过改善群体的共同通价值观而影响经济效率。反观这一时期形成的创新、开放的文化价值观,都很好地反映在了宏观经济的增长率上。

 

2012年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升期,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大力调整,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可以看到,文化影响甚至决定了群体所要追求的经济目标。与此同时,文化影响公平这一文化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方面也对当下的文化资源配置、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顶层设计上的指引作用,因此我们在决策当下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时,都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原则。可以说,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等,都离不开对文化经济现象与规律的系统研究。

 

2. 文化价值能否被衡量?


从基础层面上看,经济学和文化赖以建立的概念性基础都与价值概念有关。从亚当·斯密开始,价值理论就成为经济思想发展的核心所在。价值是联结经济学与文化的基石,是我们分析经济学与文化的关系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然而,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文化价值的衡量及文化对经济影响的测度却成为了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共同难题。文化的特殊属性使得我们无论是思考文化的经济学语境或是经济学的文化语境时,都无法脱离文化本身嫁接经济评估尺度去简单衡量。


 

尽管特里·史密斯指出,不论是借助外生尺度还是内生尺度,文化价值都常常无法衡量,因为它是如此形成的:其模式是,先产生,后聚集,再之后形成价值通道、价值线,优势形成价值链。”我们依然可以肯定,文化价值的界定与评估,是可以借鉴经济学的评估方法,并兼顾文化的特殊性去综合衡量的。

 

但正如作者所言,用以评价文化价值的尺度与方法必须取自文化领域,我们不能仅通过支付意愿去界定文化价值,因为文化价值是某种需要体验的东西。这一点对于我们思考当下国内的文化商品价值时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如经济价值一样,文化价值也可能被简化为一个独立的单变量去判别。

 

3. 如何认知作为文化资本的遗产?

 

文化资本是在经济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均可认知的方式将文化现象概念化。关于文化资本的概念,我们较为熟知的观点是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释义,他认为文化资本以具体化、客观化、制度化三种状态存在。而对于作为文化资本的遗产,文化专家关注的是遗产价值,而经济学家追求的是合理评估遗产价值的方法。

 

截至2018年7月2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3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作为文化遗产大国,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更多的侧重于其保护层面,每每谈及经济价值,总是将其视为与文化价值的对立面。其实不然,同时承认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是必要的,正如索罗斯比教授在书中所言,如果能够修正经济投资评价方法,特别是将其用于评估非市场收益,那么这种方法就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文化遗产的价值,并有力地帮助决策者完成他们的工作。



就遗产政策而言,作者提出遗产政策的目标应该既包含对遗产经济价值的考虑,又包含对遗产文化价值的考虑。在遗产项目融资问题上,作者建议项目的相关受益人应该承担遗产保护的费用,譬如以税收来保证文化资产的维护,建立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的新型合作关系。这对于当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是极具有借鉴意义的。

 

不可否认遗产项目的高文化价值有可能与其经济价值呈现负相关,但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应过分强调遗产项目的文化价值而忽视其经济价值。国内从中央到地方陆续颁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也不乏有企业、第三方组织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但真正开拓思路后,文化遗产的保护或将迈上新的台阶。

 

4. 政治学与经济学语境下的文化政策 


在讨论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时价值具有潜在的重要性,文化政策领域也不例外,索罗斯比教授也专门用经济视角分析了文化政策的决策过程并出版了《文化政策经济学》一书。

 

在我国,文化政策对于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作者提出的“将文化政策的目标函数理解为寻求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联合最大化”观点对于我们重新考量文化政策的制定、实行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权衡好准确的经济结果与模糊的文化价值创造,依然是表达政策目标的重点。

 

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放宽经济对文化的约束作用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例如2016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将政策重心转向使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在最大限度内产生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文化政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跳出效率问题的窠臼,打破利益藩篱,创造出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力,进而促进产业、区域、城市发展。


参考来源:

范周,《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概述》

 

END

美    编 | 宋立夫


推荐阅读

读书分享 | 变革时代:创意如何改变中国

读书分享 | 一触即发!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

读书分享 | 一部由文化改革操盘者讲述的文化体制改革百科全书

读书分享 | 美即正义 ——《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导读及当今文化消费启示

读书分享 | 《创意阶层的崛起》,所有关心城市未来的人不可不得的一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