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高校至少有一所实体书店”——七月新政将带来怎样的变化?

李姝婧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你的学校有书店吗?被誉为“校园人文地标”的高校校园书店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时代由于人们的阅读习惯与消费观念的巨大改变,导致书店发展日渐式微,迫切面临转型。今天的大学,我们是否还需要实体书店?高校实体书店又该如何发展?


7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包括明确发展意义、发展要求和目标,具体促进措施,明确监管责任等在内的九大要点。



《意见》明确了对高校建设校园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包括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实体书店,没有的应该尽快补建。政策的发布立即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有人认为书店是校园的灵魂,同时也有对高校实体书店存在必要性的质疑声。不可置否的是,高校实体书店的文化价值将随着这则指导意见的颁布重新受到了重视。


高校实体书店:二十年的兴起与衰落


当前,存在于各高校中的实体书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私营书店,还有一类是依托于大学出版社开办的实体书店,现已是高校实体书店的主力军。例如北京大学校内的北大书店、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店、中国民族大学团结书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开设的陇上书店、同济大学出版社同济书店等。不同于私营书店,大学经营的实体书店在“出版社+高校”的合作模式下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维持经营。



纵观高校实体书店的发展,它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早是由各高校教材管理部门为满足师生需求设立的读者服务部,主要销售的书籍类别包括各类教材和考研书籍等,形成了校园书店的早期雏形。2000年前后,随着民营书店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以依托高校学术资源和地理优势为基础的学术型书店。此时,高校实体书店的经营模式还是以单一的商品售卖方式为主。例如著名民营书店品牌——北京大学的风入松等,风入松成立于1995年,以高品位的文化风格和浓郁的学术气氛受到了高校学子的追捧,一时间成为当时全国民营书店备受瞩目的品牌之一。


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是从2007年前后开始的。当当网等网络书店销售模式的起步并且在随后几年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实体书店的经营。2008年,全国图书零售额地面渠道年度增长率从2007年的11.18%大幅下降到4.44%,随后虽有所回暖,但下滑态势并无明显改变,2013年恶化到了负1.39的增长率。



在实体书店生存堪忧的大背景下,高校实体书店的兴衰更像是传统出版业日益凋敝的现状缩影。2015年6月,针对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全国10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30%的高校不再有实体书店,78.47%的高校以教辅类书店为主,77%的同学更喜欢网上购买的方式。曾经风靡一时的北大风入松早在2011年关店歇业,难逃倒闭厄运。


总体说来,高校实体书店的衰落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经营成本上涨、经营模式陈旧、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阅读方式和购买途径的改变。前两者是内部自身原因,后者是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无法逆转,高校实体书店的转型还是应该从自身出发。据了解,收入少,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是高校实体书店普遍面临的问题。一些实体书店店主表示,不包括人力、水电等费用,仅房租支出占到总收入的近80%,书店经营状况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而背后的原因是很多高校为使校园资产增值将资产统一管理,在土地招标、租金管理上将高校书店与其他商业店铺同等对待,导致了只依靠卖书盈利的高校书店在租金逐年增长的环境下生存更为艰辛。



政策重提,高校实体书店能否迎来春天?


高校实体书店的发展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引起重视。早在2016年,实体书店的发展问题就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十一部门为此出台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将“引导和推动高校加强校园书店建设,鼓励发行企业参与高校书店建设,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达到一定建设标准的校园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列为主要任务之一。


三年过去,尽管实体书店有回暖迹象,不断涌现出一些网红品牌,然而高校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改变,这也是2019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现实背景。相比较2016年的政策,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是更进一步的深化与明确。我们从中发现了以下亮点。



首先是明确将建设责任归属于高校。此前,高校实体书店的建设责任大部分是在个体经营者手中,经营状况的好坏是由个体负责。而此次《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由学校领导牵头,宣传、资产、财务等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细化落实各项支持措施。这表明高校将作为主要建设主体协调后勤、出版社等各部门共同扶持校园实体书店的发展。


细化来看,第一是给空间。校园实体书店将纳入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综合考虑校园面积、功能分布、人流分布、交通便捷等因素,为校园实体书店提供规模适度、位置适当的经营空间。第二是降成本。《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从场地租金、水电费等日常运营费用方面对校园实体书店给予必要减免优惠。长期以来,租金是制约校园实体书店生存的一大痛点。《意见》的颁布或许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一线生机。与此同时,校园实体书店的管理和监督的责任也将进一步的落实。



其次是明确高校实体书店的建设意义。对于高校自身而言,校园实体书店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是高校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校园实体书店对传播先进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属性。总体说来,此次《意见》在保证书店正常生存经营的前提下更明确了高校实体书店的文化价值。


再次是指明高校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第一是改变单一的经营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空间;第二是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独具高校特色的“校园智慧书店”;第三是将校园实体书店和双创进行深度结合,例如提供实习、创业机会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高校实体书店发展的突破口。



因此,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此次《意见》的颁布带来的政策的倾斜和资金支持能缓解校园书店面临的多方面困境。


打造校园文化地标,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实际上在《意见》出台以前,一部分校园实体书店已经开始逐步探索转型,并且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一是应该发展多业态混合经营模式。区别于传统单一的商品卖售方式,多业态混合经营模式可以为高校实体书店增加更多的发展可能。打破书店只能卖书的常规,将校园书店建设为高质量文化空间。坐落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可一书店,就是一家集衍生品、画廊、咖啡馆和书店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它的特色在于以当代艺术家作品、红楼梦文学艺术、南京六朝文化、民国文化为基础,围绕客厅、餐厅、厨房等家居用品,以及人们日常携带的物品推出艺术衍生品。目前已经开发了丝巾、抱枕、阳伞、移动电源等数百个品种,将艺术家的作品合理而实用地进行衍生。



二是应该找准定位,明确读者群体。校园书店不同于社会书店。社会书店面临的广大市民及游客,但校园书店的主要群体在师生。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找准高校师生的需求,增加读者粘度应该是当前高校实体书店应该解决的问题。单纯的卖考研书籍、二手教材已经不符合读者需要,因此也必然会难逃衰落的命运。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经营的北语书店,主营产品定位为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相关图书和电子音像产品,以及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图书、电子音像产品等语言学习、研究类出版物。除此之外,北语书店还兼营中国传统文化类出版物及大众普及类出版物。正是因为找准了定位,北语书店才得以可持续发展。因此,找准高校实体书店的定位是突破桎梏的前提。


三是整合校园其他文化资源,打造高校文化品牌。《意见》出台后出现了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其中一些认为有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实体书店的存在感没有那么明显。诚然,高校图书馆和实体书店的建设并不是互斥的,各方优势互补服务师生也不是没有先例。华东师范大学的涵芬楼坐落于图书馆附近,经营者推出的24小时营业制度弥补了图书馆闭馆后师生阅读的需要。因此,高校文化空间不应该只满足一座图书馆,如何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形成合力才是实体书店建设者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北大风入松书店走廊里曾贴了一句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尽管政策的实际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未来可期,相信高校实体书店或将成为广大师生精神的栖息地。


END


美   编 | 刘小炜


推荐阅读

漫游宝岛独立书店,展开一场与纸和油墨的对话

博采众长,各国公共图书馆立法有何借鉴?

从亚马逊的“线下体验店”到当当的“文化综合体”,图书电商的野心究竟有多大?

2018中国图书阅读报告发布:90后、女性更爱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