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 “我很忙。”“我也是。”
今日看点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感受到时间的巨大压迫,每个人都在时间的巨轮中挣扎前行。“时间匮乏”无处不在,催生出人们心底的焦虑,也造成了抑郁症等疾病患病率的大幅度提高。然而社会的加速轴究竟是如何转动的?我们的生活又为何如此忙碌?
作者简介
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是德国著名的的社会批判理论家,现为德国耶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埃尔福特大学韦伯学院社会文化研究所所长,纽约新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德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后增长社会”研究项目主持人。罗萨师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霍耐特,并专注于政治哲学、批判理论、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具有极深的造诣。2005 年他凭借《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改变》一书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此外,他的代表作还包括《社会学、资本主义、批判》《共同体理论》《加速时代的世界关系》,以及《共鸣:论世界关系的社会学》等。
书籍概要
图片源自网络
《新异化的诞生》一书全名为《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作者哈特穆特‧罗萨基于现实问题,以“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不美好”为切入点,对当下社会过度加速造成的社会异化现象进行批判。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由“什么是社会加速”开篇,提出社会加速的三种面向,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下的社会批判理论,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体系。罗萨在青年马克思所提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五种异化之上,提出了对“异化”的全新理解,并从空间、物界、行动、时间、自我五个维度论证异化的危害。本书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善用日常案例,为人们探索美好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以下将对文中主要观点,即社会加速的三种面向以及五种异化的形式进行简要论述与探讨。
《新异化的诞生》目录
社会加速
孔拉德曾在其著作中声称“现代性所牵涉的,就是时间的加速”。而在当下,人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社会事物的普遍加速,传输与运输速度不断提高,工具不断升级换代,人们生活在极度忙碌的世界之中。时间通过隐性规范力悄悄地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因此,罗萨提出要建立一个“严谨的社会加速概念”,并从三个维度来由浅入深地探讨了社会加速的面向。
1
科技加速
罗萨将“科技加速”定义为关于运输、传播沟通与生产的目标导向过程的有意的速度提升。当下科技的迅速迭代改变了世界的连接方式,造成人类与客体世界(物)、主体世界(自身)、社会世界(他人)关系的全面改变。同样,这也是维希留的“竞速学”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科技的加速导致“时空体制”的颠覆,“人们知觉里空间优先于时间的‘自然地’(亦即人类学的)优先性,似乎已被反转了”。在当下,由于通讯方式、交通方式的变革,空间似乎被运输和传播沟通的速度压缩,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做原本在特定地点才能从事的工作(如慕课之于课堂),而所处的实际地点则不再重要。因此,人们的空间位置被大大解放,获得了空前的空间自由。
2
社会变迁的加速
若说科技加速是社会当中的加速过程,那么社会变迁的加速则是社会自身的改变,这其中就包括阶级、社会关系与义务、社会时尚和生活风格等等。在早期现代,由于世袭制与“子承父业”等观念的影响,社会中阶级与家庭的改变往往是以数个世代为步调。然而,如今人的阶级可以在世纪内完成几次的跳跃。根据桑内特的调研,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薪阶层,一辈子大约会换11次工作。此外,离婚率与再婚率的大幅提高,同时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稳定,造成家庭生命循环的缩减,进一步造成社会结构与制度的崩坏。
3
生活步调的加速
生活步调的加速主要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单位当中行动事件量或体验事件量的增加”。或说,人们想要或觉得必须在更少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加速为事务的大量增多提供了前提,事务量成长率超过了科技加速率,人们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处理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导致“时间匮乏”感受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科学与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人们逐渐将现世的幸福等同于生活的丰富,被欲望驱使着,不遗余力地追逐更多的体验。
新异化的诞生
罗萨之所以提到异化,是想运用其核心概念当中关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异化指出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的扭曲,亦即一种主体处于、”坐落“于世界当中的方式遭到了扭曲”。它进一步从空间、物界、行动、时间、自我五个方面论述加速是如何造成异化的。
1
空间异化
如上所述,科技是社会加速的重要动因。在数字化的“全球化”时代中,这种加速也造成了社会亲近性与物理邻近性之间的脱节。我们所亲近的人可能与我们天涯相隔,我们身边的人可能与我们对面不识。我们身处的环境不断变换,使我们没有时间与空间建立“熟悉的亲密关系”,而这种亲密关系是形成自我认同感的重要环节。我们在空间上的流动性增加,与物理空间脱节,我们本应熟悉的环境,变为没有故事、没有回忆的“沉默的”空间。社会加速推动了人类物理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异化。
2
物界异化
秉承空间异化的逻辑,当异化的主体转到物界时,这其中至少包含了两种类型:人生产出的物和人所消费的物。空间会成为个人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物的亲密关系也会将物内化到个人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个人特质、日常体验、身份认同、生命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技术的迭代,物品生产的速度大大提升,而其维持和修理的速度则相对缓慢。人们不会再将物品使用至物理报废,而更倾向于在坏掉前将其丢掉或替换。物品的“道德消费”已经远远胜过物品的“物理消费”。由于频繁的替换,我们身边的物也无法内化到我们的自我意识之中。托马斯·阿奎那曾言:“我们所爱之物昭示着我们究竟是谁。”而用社会学家泰勒的话说,自我是“多孔的”。丢掉了这些物,也就等于改变了自己的特质。当这种方式成为我们与物界联结的主要方式时,新的异化形式就诞生了。
2
行动异化
正如空间异化与物界异化中所提及的,我们没有时间好好了解所使用的东西、所做的事,从而难以在身边环境与物件上形成自我认同感。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会更容易感受到事物不受自己掌握的感觉,这就是行动异化。在信息过载的当下,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断地涌现无尽的选项,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干扰项。这种干扰让人们无法专心做真正想做的事,或干脆直接打消了做真正想做的事的念头。罗萨提出,异化是“人们自愿去做他们不‘真的’想做的事”。由于社会的竞争与加速,所有人都被外界施加的压力所支配着,被“要事清单”扼住喉咙,转而通过从事在短期内就能获得满足欲望的消费活动进行自我疏解,反而失去了对事物的本真感受,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与方向。
4
时间异化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主观时间矛盾”,即人们主观体验到的时间与事后记得起来的时间存在普遍的反比关系。然而,由于晚期现代数字媒介的介入,一种与传统的“体验短/记忆久”或“体验久/记忆短”的时间模式背道而驰的新模式——“体验短/记忆也短”。这种模式在人们看电视或上网时尤为明显。虽然,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在二者之上,但媒介的“去感官化”与去背景化,使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有限的感官知觉去进行体验,它们跟“我们是什么或我们是谁一点关系都没有”,也无法对我们的内在状态或体验产生有效的“共鸣”,因此产生的体验是相当有限的。当这种体验模式成为普遍趋势,我们的生活将成为无意义联结的孤立片段。正如本雅明所预言的,我们的体验时刻越来越丰富,但生命经验却越来越贫乏。我们所体验的不再是“我们自己的”,社会走向个人的自我异化。
5
自我异化
社会的加速使我们无法将“行动时刻和体验时刻”完全内化为个人完整的生活,我们与世界的鸿沟一步步扩大。这种异化的形式导致我们无法与万物产生深层的联系,但我们却能在很多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社会接触,导致生活的 “过度饱和”。在这种“过度饱和”中,与他人建立共鸣的关系成为一种高时间成本,而在快速流变的社会中又极其容易遭到破坏的存在。当人们与时空、行动、体验、互动伙伴的关系都产生了异化之时,就难以避免“深度的自我异化”。人们在纷繁变化的世界之中,无法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人生故事,最终将造成“自我的耗尽”。
结语
新的时代语境之下,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新科技进一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图景。然而,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更要关注于人与社会的存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将目光聚焦在人的生存问题之上,重新反思时间模式,进而通过对社会加速的批判提出新异化的概念,并引入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范式——“后增长社会”。本书无疑是当代社会学著作中的一朵奇葩,它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与案例,完成了当代社会理论的一次重要理论思想转折,对当下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
END
美 编 | 赵 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