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基建”大爆发:疫情改变了什么?

言之有范 2023-04-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秦朔朋友圈 Author 吴用


今日看点

2020年开年,新冠疫情突然暴发,海底捞、西贝等多家知名连锁餐厅暂停营业,大量食材囤积,餐饮行业遭受冲击损失高达5000亿元。与此同时,另一些行业却逆流而上。这些行业均与数字世界相关。这些生活场景重塑背后,是数字技术在广度、深度上的一次跨越。在这个过程中,疫情,无意中扮演了“鲶鱼”和加速器的角色,产业互联网,则成了让企业快速奔跑的“荷尔蒙”、发动机,展示了这轮“新基建”中的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板块的巨大潜力。



一颗排球大小的金属圆球从沙漠中的拜科努尔升空——这里是苏联的航天城。


金属圆球冲破地球的大气层,来到近地轨道,以每小时1.8万英里的速度开始围绕地球旋转。1957年10月4日,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卫星取名为Sputnik,俄语中意为“旅伴”。这让美国感受到了巨大威胁。


由于恐惧苏联将卫星技术潜在用于军事用途,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他们担心美国仅有的一个集中式军事指挥中心一旦被战争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后果不堪设想,有必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因此,美国国防部委托ARPA进行分布式联网研究。


1969年9月2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验室里,约20名研究人员完成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试验——阿帕网(ARPANET)。它是国际互联网的雏形,这一天亦成为互联网的“诞生日”。剧烈对抗中,一个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诞生了互联网,为人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半个世纪后,另一场因对抗催生科技飞跃的故事,在我们的时代再次重演——这一次是人与疫情的极致对抗,而聚光灯下的主角换成了中国。新冠疫情对中国科技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就如同互联网的诞生。人们在与不可抗力剧烈对抗下,激发出创新的巨大潜力,带来科技产业的飞跃式进步,进而重塑人们的生活。


一轮新型科技产业加速涌现,过程堪比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寒武纪大爆发”。


2020年开年,新冠疫情突然暴发,海底捞、西贝等多家知名连锁餐厅暂停营业,大量食材囤积,餐饮行业遭受冲击损失高达5000亿元。全国多地旅游景点关闭,日本、韩国和泰国的中国游客下降约50%,全年旅游业损失将近1.8万亿。湖北省是我国四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受疫情影响,中国车市的下滑幅度将达到近30%。此外,奢侈品、电影院线、家具家电等大量行业都遭受波及。


与此同时,另一些行业却逆流而上。这些行业均与数字世界相关。人们对于疫情信息格外重视,移动社交app月人均使用时长上涨15%以上。疫情期间无法出门,春节京东游戏机成交额增长200%,苹果畅销榜TOP10游戏流水同比增长40%。此外,生鲜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等行业也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都深刻地受到这场改变的影响。


这些生活场景重塑背后,是数字技术在广度、深度上的一次跨越。在这个过程中,疫情,无意中扮演了“鲶鱼”和加速器的角色,产业互联网,则成了让企业快速奔跑的“荷尔蒙”、发动机,展示了这轮“新基建”中的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板块的巨大潜力。


每一轮技术变革周期里,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都会加速产业红利的释放,带来新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在这轮与病毒激烈对抗的过程中,产业互联网向各个领域的纵深发展,成了各界观察“新基建”大爆发的一个样本。


镇江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蒋磊,就在见证产业互联网对疫情下社会治理产生巨大作用之后做出判断:“未来产业互联网可以作为政务一体化的连接入口,例如接入房产交易预约、交通违章处理、企业申报、领取公积金等服务。在这块领域投入非常值得。”


很多年后回望,或许人们会这样记录:2020年初,还沉浸在疫情悲伤中的人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正在亲历中国科技与产业跨越式升级,目睹“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的大爆发。一如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之后,那些忧伤地放弃了手中所持科技股的人一样。



智能大爆发:从“死”到“活”

——“数字智能化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量变带来质变。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带来了生物进化的跃进,疫情防控促生的数据连接则让产业互联网的智能从“死”到“活”。


“新基建”推动的数字基础建设中,智能大爆发是让产业互联网在社会进步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应用并不新鲜,数年前就已经有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在推广应用。但节点与节点之间没有链接和打通,每个节点只能处理一小块数据,无法发挥太大用处。


智能从“死”到“活的关键是,系统不仅能打通数据,更能通过源头做一个综合数据的判断分析,最终有能力做出决策。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堆混乱复杂的死数据,而将获得一个帮我们了解身边环境,进行决策的智能“参谋部”。


要实现这种产业互联网的智能跃进,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第一,数据全打通,既精确到个体层面,又全面覆盖群体。第二,系统建立大脑中枢,将多层次源头带来的数据综合判断分析,进行决策。


这两个条件此前由于产业互联网并未在各行业普及,推进困难。但新冠疫情带来的全民动员能力让两个必要条件迅速成为现实。产业互联网推动,让这些曾经“死”的节点相互连接打通,涌现出智能,“活”了起来。


由于疫情严控、全民配合,过去各自为政、无法连通数据在极短时间之内便被全面打通。2003年非典期间,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为了弄清北京的数据,不得不对北京地区二级以上的175家医院,一家一家地进行核对,花费一周的时间,才查清北京地区所有医院收治的病例。曾经数据统计的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新冠疫情期的核心受灾区湖北宜昌市。2020年2月15日,宜昌市实现了“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直接确诊病例”的“三下降”。这一抗疫成绩的关键举措之一为宜昌市实现全民测体温,“确保不漏一户一人”。


2月7日,宜昌市发出通知,要求以社区(村组)为基础单元,整合网格员、基层民警、物业、支援者等进行“分片包干”,采取居民自查自报和工作人员上门排查相结合,开展全民体温监测。3天后,宜昌在“宜健通”小程序上线“周边疫情”功能,居民可随时查询附近位置的确诊患者数量分布情况,公布地点则具体到社区和乡村,甚至是小区具体楼栋的确诊病例数。


宜昌市能实现全民体温上报,跟其与腾讯医疗健康合作搭建的基于微信的电子健康卡平台和疫情服务平台密不可分。宜昌市居民每人拥有一张电子健康卡。正因如此,宜昌市所有居民的健康数据才能串联起来,给到防疫指挥办的工作人员进行收拢。


“数字智能化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是医疗,还有交通、教育、应急管理、乡村管理、社区治理,很多技术的需求场景都出现了。”东华智慧城市集团董事长郭浩哲判断,“对于公司,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疫情期都是一个洗牌期,考验你的技术对社会有没有真正价值,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互联网提供多如牛毛的海量信息已经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用AI算法建立大脑中枢,通过多维度数据联动做出对人们有价值的决策判断。


防疫催生数据连接大爆发,促使产业互联网智能从“死”变“活”。活的核心就是要不光在自身数据层面的停留,还要将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安防监控、车辆等多维度数据联动起来,做一个综合数据的判断分析,最终为防疫管理者做决策。只有能满足这些要求的企业,才能在这轮洗牌期中占据有利位置。


识别新冠肺炎病例CT胸片


资源共享:从峰值配置到弹性配置

——“你的每一次投入都是在救自己,实现自我进化。”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企业所有配置都要最大化才能收获最大化。实际上,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但还有非常多企业沉浸在过去的峰值配置模式里。正如美团创始人王兴在2019年所说:“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


随后的新冠疫情直接给了所有的企业家一记重锤。越来越多企业家发现,峰值配置带来的冗余成本极大加重企业负担,弹性配置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机会。在平时,弹性配置的优势或许没有特别凸显。但在危机时期,企业能否灵活实现弹性配置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新基建”的一大内涵正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疫情危机时期,产业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共享连接云计算、人力等稀缺资源,帮助传统企业解决数字化应急能力欠缺、远程协同机制不成熟、资金链紧张等痛点问题,从而顺利度过危机。


2003年春天,北京“非典”患者剧增。受非典疫情影响,新东方承诺,学生可以无条件退费。春寒料峭,但退费的人,还是从新东方北京总部4楼办公室,一直排到了一楼。再回忆起彼时情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仍觉得后怕,当时“吓破了胆”,找朋友借了1000多万元之后,才终于度过危机。


17年后的新冠疫情,新东方再次走到生死关头:大量线下课停摆,万余名老师、员工散落各地,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在读学生的学习需求。新东方需要将全国87所分校和子公司,近200万人次学生,全部转移至线上直播教学。


新东方全国每天会产生30-40万节课程的量,直播课结束之后,学生还要回放复习,需要大量存储。由于总用户数量巨大,即使是一小部分,也涉及将近十万师生。新东方2019年开始搭建的新东方云教室系统被推到了最前线,但是这套系统才搭建一年不到,当下它的最高承载量只有数万人并发。


这一次,新东方借的不是资金,而是问腾讯借了2000多台服务器,以及背后课程存储、直播CDN服务。不断扩容、扩容、扩容,只为跨过生死关。


云是一个标准的弹性配置需求场景。如果企业不上云,只能依据自己的力量建设服务器,要么按峰值配置,造成平时大量服务器闲置;要么按日常配置,承受突发高峰服务器崩溃的风险。通过使用云,企业不需要自建那么多的集成设施,也不要按峰值来建,只需按弹性需求灵活租赁,进而节省大量资金成本。


此外,企业的人力使用也正在被疫情重塑——从线下到岗到在线办公,从全体自雇到人力外包和员工共享。未来企业将不再需要按峰值配备人力,人力可作为变动成本灵活配置。


从过去企业要求全员必须到公司上班,以此确保员工工作效率。疫情期间,员工无法进入公司上班,企业必须尝试使用在线办公软件以维持正常运转。但出乎不少企业意料的是,办公效率反而因此获得了更高提升。


仅在春节后一周,全国效率办公软件领域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上涨近4000万。而过去一个多月的数据显示,霸占国内手机应用商店榜单前列的APP从抖音、快手变成了钉钉和腾讯会议,连企业微信也超过微信,进入国内苹果APP榜单前十。


疫情让餐饮旅游业停摆,却让电商业务更为拥挤繁忙。包括京东、联想等在内的不少公司都在尝试“共享员工”模式,和餐饮、旅游等企业展开跨行业互助。目前,京东物流向全国开放包括仓储员、分拣员、快递员、驾驶员等在内的超过20000个一线岗位。同时,已有十余家企业与京东物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异业合作,输送了700余名员工在京东物流各园区、转运中心、营业部等参与拣货、打包、分拣、配送等工作。


受疫情影响,今年我国GDP可能会出现波动,从单边向上变成波动性曲线。企业的稳健发展与抗压能力更为重要,更可能存活的是那些长期保持低成本控制、高续费率商业模式的公司。


在此情况下,资源共享即是生存保障。借助产业互联网,企业彼此之间把资源打通、共享互利,应变寒冬的能力会变得更强,每个人会变得更加强壮。



超级连接:从孤岛到生态

——“技术没有肤色、国界、财富的区别,能真正普惠到每一个人。”


疫情将我们隔离在口罩背后,每个人变成一座孤岛。家家闭户、商场公司关门,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自我隔离。但社会不会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要连接仍在,社会车轮就能继续滚滚向前。


物理世界中的连接被切断,人们对连接的极度渴望促成了产业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借助产业互联网跨时空、跨领域的超级连接能力,我们在疫情中反而建立起比过去线下连接方式更为高效、更高密度的多维立体社会网络。


作为“新基建”的核心力量平台,产业互联网让数字信息化能力在社会各领域大规模铺开,极大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与人们生活体验。


相比SARS时期,新冠抗疫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使用产业互联网与企业、医院、居民建立起了多层次连接,通过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智能算法分析,成功实现人群迁移的数据统计和关联预警。在信息及时透明的环境下,政府联合人们阻拦病毒传染的步伐更精,追击得更高效,城市日常次序更快地恢复正常。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疫情防控知识指南专区”已有超过3600万用户。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超过3.9亿,注册人数超过880万。


微信和支付宝的“健康码”迅速覆盖到全国,得益于平台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电子证照系统,以及卫生健康、民航、铁路等防疫信息互通。


产业互联网能够打通疫情服务的线下最后一公里,把线上和线下服务很好地连接融合在一起。教育也在这场疫情中得到重塑。上亿师生被连接到了同一块屏幕之上,“空中开课”让上课的环境从线下教室转移到了线上直播间。场地变换之外,对于学生、老师而言,上课方式、互动反馈都发生了变化。


技术没有肤色、国界、财富的区别,能真正普惠到每一个人。


未来:从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新物种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重塑。”


2000年左右,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从峰顶跌入谷底。马云被迫大规模撤站裁员,将工号100以内元老级员工裁掉一半;马化腾在为腾讯焦头烂额地寻找融资,努力熬过“创业以来最煎熬的时间”;李彦宏无法说服董事们让百度走到台前,气愤地摔了手机扬言要关闭公司;丁磊更是失去了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CEO)的双重头衔。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忧伤的人们看着自己账户的股票,无奈地思索着怎么逃离……


然而,这些当时看似微小力量却在不为人所知的角落悄悄生长,最终诞生了一个新物种——移动互联网。这个新物种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重塑,改变社群连接模式,最终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在互联网诞生时都试图在做同一件事情:连接。从阿里巴巴到淘宝,从QQ到微信,从搜索到推荐,都是在重塑连接——人与商品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信息的连接。


互联网带来的这些改变持续了20年。近三年,在这些改变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产业互联网,让改变向纵深发展,让连接从人、商品、信息延展到了企业组织内部、政府服务等层面,在医疗、教育、办公、政务、制造等等领域,场景重塑和产业升级正悄然发生。


也有正在萌芽、等待爆发的新力量:包括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基建”,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并在这一轮疫情中,由产业互联网展示得淋漓尽致。


过去20年,宽带网络、搜索、社交、电商等基础应用,就如同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此诞生了繁荣的内容产业、文创产业、一大批覆盖全中国各县市的网络零售商、快递产业……互联网在中国创造超过31万亿元的巨大市场规模。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们——微软、苹果、谷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等都诞生在这片科技之海。


未来20年,作为“新基建”的核心力量平台,产业互联网将助力各领域再造一个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将应用到医疗、教育、政务、办公等各个领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再次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疫情给这一切按下了加速键,我们就站在历史的门口。


2020年,未来已来。


文章来源:

秦朔朋友圈,《“新基建”大爆发:疫情改变了什么?》



END



美   编 | 李姝婧


推荐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文化消费影响的调查

第三讲 | 后疫情时代,文化消费如何升级突围?

疫情对国民经济冲击有多大?文化产业表现如何?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了

疫情之下,融媒体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