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 | -13.9%,一季度文化产业数据背后透露了什么信息?
今日看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季度文化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文化市场短期下滑明显。据2020年4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对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一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88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13.9%。但与此同时,居家带来线上文化消费异军突起,“互联网+文化”逆势发力,文化新业态加快发展。总体来看。一季度文化产业数据背后究竟透露了什么信息呢?
一季度文化产业数据透露了什么?
2020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情况
1
新闻信息服务为什么成为唯一正增长的门类?
文化及相关产业九大门类中,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1739亿元,同比增长11.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余8个文化行业营业收入下降。一方面,新闻信息服务产业包含的新闻服务、报纸信息服务、广播电视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四个中类均不是依靠线下集聚为主的业态,受疫情的实质性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引发了较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为新闻信息服务带来了更广泛的受众。
2
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成为“重灾区”
受疫情防控期间暂停或取消聚集性文化活动的影响,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业收入降幅最大,比上年同期下降59.1%,其中的娱乐服务和景区游览服务分别下降62.2%和61.9%。尤其是景区游览服务,二月份主要受国内疫情影响较大,三月份国际疫情爆发,境外游客进一步削减。
3
文化传播渠道内部“有升有降”
文化传播渠道整体下降31.6%,但是由于这一大类包含七大中类,横跨多个领域,从其内部分析呈现“有升有降”的态势。
一方面,以线下集聚性业态为主的广播影视发行放映和艺术表演两大中类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广播影视发行放映和艺术表演分别下降78.5%(1月末电影放映受到实质性影响,1月23日前全国电影票房为22亿元,抵充部分损失)和46.2%。
另一方面,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逆势上扬。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下降12.2%,其中互联⽹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分别增⻓10.1%和0.7%。
在线视频平台人均使用时长,数据来源于QuestMobile
4
文化相关领域三大门类受世界疫情影响较大
文化相关领域包括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3个门类,总体营收6584亿元,同比下降18.4%。一季度文化相关领域受疫情影响分为两个阶段,一方面,一、二月份受国内疫情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停工停产带来的产业生产端受阻。另一方面,三月份受国际疫情疫情影响,文化装备、文化消费终端等门类的外贸出口受到负面影响。
5
“互联网+”赋能文化产业新业态抓住疫情机遇期
一季度,依托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文化”新业态逆势上行,线上文化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0%,比上年同期提高8.1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广播电视集成播控、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6
数据统计规模以上企业,中小微文化企业不容忽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数据仅统计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相比于中小微文化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一季度中小微文化企业受影响程度会比国家统计局目前给出的数据更加严峻,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季度文化产业大概率回升,但不应盲目乐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相比于1、2月份,3月份的各项经济指标明显向好,呈现出回暖趋势。但是世界疫情前景不明,消费信心尚未恢复等因素使得今年二季度文化产业大概率会回升,但依然不应盲目乐观。
1
防疫仍在路上,线下集聚性业态依然面临重重困难
目前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但是影院、演艺、会展等线下集聚性业态短期内难以恢复。4月8日发布的《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通知》建议低、中、高风险地区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均暂不开业。由此可见,短期内上述线下集聚性业态难以营业。同时,疫情后的消费心理问题也为线下集聚性业态的回暖带来压力,比如非典疫情过后,消费者历经了6个月时间才逐步重塑了对影院观影的消费信心。
疫情爆发后影院复工预期时间轴
2
世界疫情形式前景仍不明朗,出口贸易继续承压
文化用品和文化装备是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作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最大组成部分,文化用品和文化装备占比分别达到文化产品出口的50.6%和13.1%。刚迎来复工的外贸企业正在受到国际疫情的第二波冲击,随着新冠在全球蔓延,外贸企业迎来了国际订单的退订潮,出现了“虽已复工,难以复产”的窘境。因此,二季度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三大门类将持续受到世界疫情影响。
3
报复性消费成为小概率事件
三月四月,多地景区“人山人海”的场面,不禁让有些人感叹“报复性消费已来”。但是,与其说是报复性消费,不如说是“补偿性消费”。报复性消费的界定是:能否大幅度超过正常运营水平,从而对前期损失形成回补。比如,“五一黄金周”本来被寄予厚望,但是在交通运输部举行的4月份例行发布会上公布:“五一”期间,全国营业性客运量将会环比前期明显增长,预计共发送旅客超过1.17亿人次,日均超过2336万人次,但这一数据约为去年同期日均水平34.8%。”因此,相比于去年同期,目前的数据难以称之为“报复性消费”。
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
文化产业政策落地性、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自疫情爆发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揽子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随着国内疫情和国际疫情发展的新形势,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落地性迎来了新考验。因此,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政策应进一步找准痛点,解决房租、融资、贷款等企业迫切关注的问题,同时应兼顾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互联网文化企业和传统线下文化企业等不同属性和类型的企业主体,提供全面覆盖式的政策支持。随着抗疫工作向纵深发展,这是考验地方各级管理者的一道必答题,也是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又一次大考。
2
把握趋势,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疫情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一次倒逼,面临疫情,除了积极自救外,也给了企业一次重新洗牌和选择赛道的机会。同时,后疫情时代企业转型需要学会“借势”。比如,新基建建设全面铺开为传统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机遇,同时5G的全面商用会带来哪些文化生产和消费形式的颠覆性发展也是传统文化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再比如,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成为今年政府投资的新亮点,文化企业如何参与老旧小区的文化设施升级,文化社区营造等等也是值得关注的热点。
3
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应做好长期思想准备
“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习近平总书记4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特别强调,认清当前形势,做好较长时间应对疫情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文化产业各个领域需要做好长期思想准备,一方面,线下集聚性业态如何转型升级,寻求业态创新,扩展多元化营收模式。另一方面,如线上教育、线上会议等线上文化业态应该进一步持续优化当前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线上文化服务,从而更好应对未来疫情常态化的发展趋势。
4
保就业,文化产业应进一步发挥社会效益
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虽较2月的6.2%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9万人,同比下降29.3%。2020年中国应届高校毕业生874万,就业市场供需缺口巨大。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六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六保”,其中“保就业”是首要。文化产业领域中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了77%左右的就业岗位,因此后疫情时代要力保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基本盘,从而为稳定就业发挥更大作用。
点击阅读全文可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相关信息
参考来源: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辛佳解读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
国家统计局:《2020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13.9%》
END
美 编 | 隋 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