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寻全球-本土的文化治理创新之路 | 中传参与发起场景学院学术联合体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7月18日,由芝加哥大学场景理论代表人物、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特里·N·克拉克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丹尼尔·A·西尔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齐骥教授等联合发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和重要组织单位之一的“2020场景(中国)高峰论坛:消费·美学·场景”举行。现将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2020年7月18日,由芝加哥大学场景理论代表人物、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特里·N·克拉克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丹尼尔·A·西尔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齐骥教授等联合发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和重要组织单位之一的“2020场景(中国)高峰论坛:消费·美学·场景”在线上举行。


来自芝加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云南大学等中外高校从事场景理论探究的13位学者分别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分别作为特邀嘉宾参加论坛并做精彩点评。


本次论坛围绕“场景重塑文化中国”“场景创新城市生活”和“场景创造邻里空间”三个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由联合发起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齐骥教授和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吴军副教授分别主持三个主题板块。


本次论坛以寻找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的文化动力为切入口,以文化重塑城市经济增长、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加速创意人才流动为着眼点,探讨了新时期全球治理创新的思想理路和文化创新的发展逻辑。与会者从文化到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乡村、从街区到里坊,深入分析了场景理论在重塑物理空间中的价值,阐述了场景理论在再造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展现出场景理论对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的补充价值和解释作用。在网易直播平台上共有35万人在线参会。


同时论坛发起成立了场景学院。作为一个致力于的学术联合体,场景学院致力于推动场景理论的全球合作、学术交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搭建跨界的合作网络。


图片为会议现场截图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教授指出,“场景理论研究的应用,在中国恰逢其时,场景理论从生产、消费和人力资本等对当代城市演进产生重要驱动力的要素入手,对解释中国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是推动文化理论研究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远未结束,全球化正处于复杂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治理完善也亟待重塑,而疫情对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次生灾害,都会对中国乃至全球场景营造带来深刻影响,但这也为场景理论及其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如何将场景理论的研究范式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有机融合,更好地通过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解析中国文化DNA的密码,如何将场景理论的研究范式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消费心理变化以及家庭结构演进等规律深入融合,回答差异化的环境下的理论内核,十分关键。”


近年来,全球城市资源型增长视角的范围明显从物质资源扩展到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城市的创意集群或富有创新的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催生了“蜂鸣”(buzz)的产生。


中国传媒大学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齐骥在发言中提出了“蜂鸣”理论在当代城市创新中的价值。齐骥指出,“蜂鸣”和“场景”相互补充,互促共生。“蜂鸣”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解城市创新的视角,并通过促生深度融合的创意业态、构建城市精神的叙事场景和创造公众参与的创意情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生长提供了有效地文化动力。而这种动力的来源,则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充满异质性的群体,他们之间的分布密度、连通性、互动程度和睦邻优势,提供了创新和创意和可能性。


而如何利用“蜂鸣”打造创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注入动力?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员陈波教授指出,中国城市文化场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中国城市文化场景模式的划分具有显著影响。中国城市文化场景可能经历着从魅力型场景经本土型和理性型场景,继而螺旋式上升至更高层次魅力型场景的发展路径。


其次,自然环境、文化特质和区域规划是影响文化场景的主要原因。北京行政学院吴军副教授则通过对全国67个主要大城市实证分析后发现,自我表达场景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创意发展。这揭示了创新创意驱动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同时,这也凸显了后工业城市营建开始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活逻辑。


工业时代,城市作为工业的“附庸”,彰显个性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被放置到边缘位置;后工业城市开始摆脱“附庸”的地位,自身具备了一套内在性原则,其发展重心也开始回归人的生活。诸如创新创意等高素质人力资源在择居择业时更看重代表生活方式的地方质量(Quality of Place)的场景指标,比如自我表达场景。这也说明了,关于城市发展的关键逻辑正在开始转变。


全球城市创新的经验表明,利用城市的“领土资本”,融合业态、营造生态、创造生活、塑造邻里,才能产生更多的“城市蜂鸣”,进而实现有创想的生活、有引力的就业、有交互的容纳和有活力的治理。而在理论引进和本土化的过程中, 必须保持理性。


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表示,场景理论的提出适应中国高度的城市化率与精进发展的城市转向,权力、资本等要素已经不足以撬动未来的城市发展,文化会成为当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场景理论在中国的引入,纠正了以往城市规划建设当中注重普遍性的偏向,而与此时、此地、特殊境遇下的人的需求联系更为密切。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场景的研究,也要注意避免与文化GDP挂帅以及一切从文化角度考虑的极端偏向。而武汉大学傅才武教授进一步提出,在场景理论的研究方法上,可以通过调查数据、中外对比和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推进场景研究,但是,更要注意建立场景的理论逻辑,要做到“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对武器的批判”,我们不仅需要归纳场景理论,也需要做到使场景理论适应不同对象的改编,才能使理论的应用更加广泛。


场景理论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有渐现成显学之势。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学术界非常重视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翻译介绍了许多学术思想,但是,其中许多思想学说,在经过了短暂的关注后就很少被提及。而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场景理论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场景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需要。


正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祁述裕教授在闭幕总结中所说,场景理论对当代中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为促进中国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动力分析框架。场景理论提示,城市活力和吸引力的密码隐藏在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场景之中,营造场景是实现城市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基础和重要抓手。第二,场景理论强调生活文化设施是场景的主体,不同类型生活文化设施具有不同的美学和文化的内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是城市活力和吸引力之所在。同时,场景理论还强调生活文化设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和社区文化活动、多样性人群等构成一个有机的结合,彰显了场景的价值。这对中国正在探索的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再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百年大变局中,国家治理模式正面临重塑,全球分水岭下,经济增长范式也面临挑战。“场景理论”嵌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恰逢其时,为解决经济增长转型、社会结构变动和生活方式重构,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创新作用,而深入推动场景理论的本土化、情境化、融合化,在场景学院(学术联合体)未来的工作中,至关重要。在全球化和城市化中,只有融合业态、营造生态、创造生活、塑造邻里,才能实现有创想的生活、有引力的就业、有交互的容纳和有活力的治理,这既是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全球城市的新愿景。



END



通讯员 | 亓   冉

美   编 | 常天恺


推荐阅读



诚挚邀请︱2020场景(中国)高峰论坛:探索全球文化治理新思想

海外学者谈疫情下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

梅松: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提升文化治理效能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治理 VS 管理?百家共议文化建设新思考(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