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察丨千里草原,探寻锡林郭勒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今日看点
内蒙古自治区是海内外草原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之一,锡林郭勒盟作为距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资源基础。但是由于当地文化产业形态较为单一,资源开发程度还有待提升,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还不够明显,特色文化品牌还需要培育。展望“十四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更加成熟、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已经成为锡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京正北方,最南端多伦县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仅有180公里,是距京津冀经济区最近的草原牧区。锡林郭勒盟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丰富,既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生态高端畜产品之都,也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草原旅游休闲的目的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锡林郭勒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锡林郭勒盟“十三五”时期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1
产业发展思路逐渐明确,重点打造“两核、四区”
锡林郭勒盟文化产业的基本发展思路即重点打造“两核、四区”。“两核”,即以元上都、中国马都两大文化品牌核心,重点打造两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四区”,立足于草原文化、游牧文化、民族文化,形成四个文化产业带。在“两核、四区”的产业布局中,“两核”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围绕“两核”,以园区的建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从而辐射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锡林郭勒盟还积极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集中力量打造文化特色小镇和文化创意街区,现已形成敖包风情街、中国马都文化产业广场等文化创意街区。以“文化+”“互联网+”作为核心驱动力,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推动产业发展。
2
全面推进“中国马都”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锡林郭勒盟委、行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中国马都建设促进现代化马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竞技马业推进马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全面推进中国马都的建设和马产业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牧户”的格局。中国马都核心区项目被认定为自治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锡林郭勒盟根据现实情况培育各类特色马品种,打造了白马之乡、黑马之乡、黄骠马之乡、中国快骥之乡。除了探索现代马竞技的新模式,锡林郭勒盟还开发了一系列马文化艺术产品、日化生活用品、保健食品等,实现了全系马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3
锡林郭勒盟文化资源丰富且多样,素有“游牧文化圣地、蒙古长调之乡、民族服饰之都、摔跤健将摇篮”等美誉。当地通过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以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培育出一批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如“锡林郭勒那达慕”、“金莲川赏花节”、“千里草原大道自驾嘉年华”等20余项品牌文化节庆活动。
同时,各旗县市(区)也发挥自身的优势,依托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传统的文体项目,开展了一批文化节庆活动。如锡林浩特市的国际游牧文化节、中国马术大赛;二连浩特市的“茶叶之路”文化节;苏尼特左旗的“吉鲁根”文化节;多伦县的国际冰上龙舟赛、环多伦湖公路自行车赛等。这些品牌文化节庆活动的培育不仅能够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能提升锡林郭勒国内外的影响力,传播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
4
民族文化产业蓄势待发,地域特色鲜明
锡林郭勒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民族手工艺资源丰富,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制作精美,但囿于传统手工艺产品时间成本高昂,难以规模化生产。为改变这一现状,锡林郭勒盟瞄准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批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加大文创产品的开发力度。
调研组赴锡林郭勒盟博物馆参观考察
锡林郭勒盟制定出台了《锡林郭勒盟文创产品旅游商品扶持奖励办法(试行)》,鼓励各市场主体加快“锡林郭勒印象”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开发,提升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的质量和规模,并对积极参与锡林郭勒文化旅游产业、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带动效应的企业或组织,给予资金奖励。现已形成具有锡林郭勒地域特色的“锡林郭勒印象”系列产品,首家实体店已在锡林浩特机场营业。民族文化企业呈现出特色鲜明、蓄势待发的特点。
锡林郭勒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1
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缺失,产业链条结构尚未形成
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文化产业规模尚小。2016年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全年产值仅占全盟GDP的2.5%,且盟内文化企业多为小微企业,缺少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发展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一现状也造成了目前针对文化产业进行的统计数据也面临着统计口径不清晰、统计对象不明确、统计数据不可靠的问题,自治区在2019年度暂停了文化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之后,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治理和监管工作面临着无数据可用的困境。
同时,笔者在与当地文化产业相关人士的交流中发现,从政府口到企业端普遍反映缺少对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扶持。这一方面有着国家资金对于中小微文化企业关注不够、地方财政对发展文化产业支持力度不强的现实原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地文化产业自身还未形成具有循环供血能力的产业链条,对于外部资金依赖严重。
2
文化产业形态较为单一,资源开发力度有待加深
锡盟的文化产业目前仍以资源型文化产业为主,以文化产品制造业与文化旅游业为主,形态较为单一,发展不够平衡,与科技、金融以及数字经济等的融合程度不深。笔者在某一文化产业园区的调研中发现,入驻企业很多尚且停留在作坊式的手工业,产业化程度不深;而锡盟文化产业基础创意人才的储备其实并不十分匮乏,但缺少相应的管理人才和产业人才,一部分非遗文化传承人缺少产业思维,产品无法适应现代化生产和销售的需求。
如何加深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力度,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充分地融合,更好地为其他产业赋能,是锡盟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必须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
文旅品牌塑造不够响亮,整体形象定位不够准确
“中国马都”作为锡盟重点打造的重点文化品牌,围绕“马文化”展开的各项活动总体获得了较大关注,起到了一定的地区推广效果,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文化节庆活动面向的受众不明确,针对区域、全国和国际开展的活动缺少一定的层次和体系;其次,文化节庆的特色不突出,同时面临其他地区的加速竞争。而除了“中国马都”之外,其余文化符号则缺少凝练,整体文旅形象较为单薄,问题的背后暴露出当地政府在文旅产业发展上还缺乏明确有效的思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整体定位设计上的模糊性,使当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开展的一批文旅项目和文化活动,如“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锡林郭勒印象”文创开发、旅游宣传口号推广等,几乎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同质化、表面化、缺少精细化等发展难题,而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位进一步限制了锡盟文旅产业的发展势能。
4
公共文化服务无法满足需求,国有文艺团体面临转型困境
锡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遇到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方面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新的文化设施建设缺乏投入,旧有的文化设施利用率则很难提高;另一方面在公共文化内容的供给上,城市与乡镇的供给并不平衡,草原地广人稀的特性更加深了这一问题,虽然光缆入户等新基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缺陷,但推广度和参与度尚有待观察。
“草原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作为锡盟公共文化服务的另一个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受到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新兴文化形态冲击,传统的巡演方式和表演内容均已无法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这就需要现有国有文艺团体积极地探索体制机制改革。而在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的阵痛需要顶层设计的突破提供解药,也需要队员加强自身的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
展望“十四五”,
锡林郭勒盟文化产业如何实现新的跨越
1
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
锡林郭勒盟是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在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方面具有显著的资源、人才等优势。进入“十四五”时期,应当以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游牧文化等为依托,着力推动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手工艺等的产业化发展进程,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区域文化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大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力度,创新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调研组在锡林郭勒文化旅游创新创业产业园考察调研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依托当地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商品、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元上都遗址博物馆依托元上都及蒙元文化丰厚的历史内涵,借助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品牌效应,积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创意产品制作厂家合作,共同研发独具元上都特色、创意新颖、实用性强、适应大众游客购买力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未来,锡林郭勒盟应当进一步充分评估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价值和潜在增值空间,通过产业化整合引领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健全产业链条,打造综合型高品质马文化品牌
自2010年被授予“中国马都”称号以来,锡林郭勒盟逐步形成了以“马文化”为核心的龙头文化产业发展雏形。下一阶段,应当坚持全领域、全价值和全产业开发理念,加大政企联合力度,推动马文化产业形成“赛、驯、养”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集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演艺、体育、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品牌,将现代马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和富盟产业。在大力发展竞技马业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马驯育基地、赛马场所和马术表演活动场所,引入、举办、创办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瞩目的品牌赛事。同时,要利用好马文化实景剧《蒙古马》、马文化国际摄影大展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马文化品牌宣传力度。
3
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的支持力度
当前,锡林郭勒盟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较为突出的体制机制不顺、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已经建立了由宣传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共同体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协调重大问题的工作机制。下一阶段,需要持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在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出台落地、资金保障支持、市场主体培育、人才交流与引进等环节加大扶持力度。
在政策扶持方面,需要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共同发力;在资金扶持方面,应当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在人才培育方面,需要进一步丰富人才的交流培训机制,广泛邀请其他海内外文化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开展专题培训,加快培养文化产业领军人才。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责编 | 郑辛酉、骆杰、王硕祎
美编 | 巩仪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