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范周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我国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10月14日,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受邀至2020北京市对外文化贸易骨干人才培训班,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主题进行线上讲座。言之有范特将演讲整理成稿,以飨读者。



疫情防控常态化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当前一方面境外疫情扩散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带病重启可能会延长全球疫情战疫时间线。据法新社报道,欧洲官方宣布确诊患者总数已超过600万例,在疫情严重反弹的形势下,多国启动新的限制措施。因此,全球疫情冲击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仍然不能忽视,在国内文化产业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下,对国内文化产业的复苏仍需保持谨慎态度,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做好持久战准备。


范周教授讲座照片


1

上半年经济下行情况下,文化产业复苏任重道远


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特征,首先要了解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我国文化产业包含9大门类,43个中类,146个小类。其中9大门类包含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以及文化装备生产等。2020年上半年我国文化领域相关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19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降幅比一季度减少7.7个百分点。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前提下,若下半年经济发展能趋于稳定,达到或者是接近去年的情况或有可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各门类数据上看,内容创作生产居首位,其次是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以及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等。在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大类下,尤其要注意非国民教育的艺术培训,其中包含各类艺术班、辅导班等等。例如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办事处,其街道拥有画室三百多个,单个画室学员数在两千至两万人不等,构成150亿产值的大产业,其产业链不容小觑。


此外,以2020国庆档电影为例, 2019年的国庆档七天票房44.66亿,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八天票房为36.96亿。今年超长的八天国庆档数据依旧没有超过去年国庆档电影票房数据。这体现出疫情对于人们消费心理的持续性潜在作用。国庆档票房成绩表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走出了因疫情造成的停摆阴影,处于持续恢复阶段。热闹的国庆档为停摆了半年之久的中国影市送来了久违的“甘露”,但还远远不够。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电影的复苏之路还很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疫情催生线上新业态,线上线下互补发展


由于疫情原因,线上线下互补现象在今年的各类文化消费活动中尤为突出,疫情下大量业态走出线上发展新路子。随着疫情的稳定,线上活动的热度逐渐向线下转移。从线上活动在微博的阅读数、平台的视频观看量上看,相比之前热度有所减缓,但是其在维持文化企业运转、满足大众精神需求、促进群众文化消费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线上文化娱乐活动不仅是危机时刻的过渡性策略,更有可能成为线下演出产业在线上业务的拐点。线下演出和线上演出并不是取代的关系,或许是两条螺旋的相交互补发展。


3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市场表现持续上扬


2020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以杭州为例,2020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73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自十几年前起,杭州开始以数字化产业的布局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余杭区发展最为迅猛,上半年杭州余杭区的区本级财政收入突破了600亿。疫情布局完善、基础雄厚的数字产业布局为国内许多城市提供了经济逆势上扬的可能。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我国2020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745亿GB,同比增长34.5%,其中短视频领域、电商直播领域、网络游戏领域都有迅速的增长,云音乐、云录制、云展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出口贸易外销受阻,“中国制造”再觅商机


上半年疫情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出口整体收窄,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外销受阻,传统制造红利逐步降低。在2020年7月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建立‘双循环’结构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经济进入‘双循环’发展阶段。但外需收紧、全球供应链变化、文化产品外销受阻等因素仍直接影响到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的复苏。


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文化消费终端生产营收同比下降5.9%,直到第三季度经济才开始逐步恢复。在我国的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之中“中国制造”成为过去四十年风起云涌的国际市场中最为鲜明的旗帜。我国义乌是世界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疫情前,日均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从海关的数据来看,2020年一季度义乌市出口下降14.7%。在发展之中应当认真研究各国对中国制造的态度与我国产品在他国占比,寻找自身的商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5

文化产品创新有限,核心技术亟待创新


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有限,文化制造业核心组件进口依赖度高,核心技术亟待创新。尽管我国生产的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拥有不俗销量,但要实现完全技术自主化仍然不够,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品类不多,国内的文化制造业在中低端市场当中站稳了脚跟,但在高附加值市场中则竞争力偏弱。


我国当前很多文化制造行业所需要的核心元件仍十分依赖进口。以芯片为例,小到平时使用的智能手机,大到登月用的超级计算机,芯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2018年中国芯片市场超过4000亿美元,然而中国核心集成电路国产芯片占有率多项为0,贸易逆差高达1657亿美元,芯片之痛是中国制造难以抹去的阴影。中国制造要发展下去,必须走出当前的市场困境,重视技术创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文化产业面临哪些考验?


在这样一次全球性的疫情之下,很多问题集中爆发。疫情起到了催化作用,加速部分企业的破产和转型,企业们正在面临一次重大的考验,其“危”与“机”四伏。总书记曾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中表示,“新发展阶段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一个阶段,只有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够转危为机,实现安全高质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要在变化中思考,积极应对各种各样不确定因素,促进各类新业态发展。一方面新冠疫情是一次公共卫生的危机,此次事件让世界再次呈现多元化格局,重新定义国际化。另一方面在新的国际化背景下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充分考虑各方因素做出自己的思考。


1

全球秩序加速变革

国际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全球秩序的加速变革,国际体系与世界力量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国际格局多极化加速发展,世界权力首次开始向非西方世界转移扩散。国家利益至上取代意识形态,美国盟国正试图走上战略自主道路。中国将面临政治、经济、外交、舆论以至于军事等多方面前所未有的压力。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在今明两年难以完全消除,我们要理性面对疫情带来的“危”与“机”,疫情会推动全球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链布局、全球治理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重大危机将催生社会变革,企业和个人都要学会抓住机遇。


2

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产业发展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既要看到疫情防控带来的积极变化,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也要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文化产品作为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其恢复周期会比生活必需品领域要长。因此,疫情期间亟需建立国家文化应急体系。而文化的管控直接影响到包括舆情、传播、版权、公共文化的消费等在内的各个方面。要解决文化应急不够灵活的问题,就需要形成国家常态化的应急体系,同时对文化生产企业在应急事件中如何迅速启动应急体系进行明确的指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球经济下滑直接影响全球供应链,大宗商品下降、股价暴跌等因素将导致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下降。文化产品全球产业链中断、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也面临下行压力。以玩具产业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国与出口国,全球玩具市场70%来自于中国制造,受全球疫情影响,2020年1-6月中国玩具出口金额较同期均大幅下降。新冠疫情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影响贯穿在从市场需求到终端销售的全方面,其影响之大甚至高于08年次贷危机对制造业的影响。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业务链条越是单一、海外业务占比程度越高的企业,企业压力越大。


3

疫情影响文化产业的就业结构


在疫情下,文化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待就业人数增多,而企业人才需求降低。相关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新增岗位同比降幅达49%,而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同比降幅更达到了60%以上。中小微文化企业占据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以上,从业人员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7%左右。但其自身资金实力、行业地位等制约因素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低,疫情冲击下中小微文化就业吸纳能力下降。在待就业人数增多、企业人才需求降低的双重压力下,文化产业领域就业压力增加、失业压力增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危机中育新机,文化贸易走出新路子


2019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114.5亿美元。国内的产业链的不断升级,但结构问题很突出。2020年新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将对外出口转为国内市场,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时更要关注国内市场需求,重新研究国内消费市场。


1

在经济步入“双循环”新格局中

明晰文化贸易的新变化


“双循环”的内涵为平衡而非取舍。2008年以前,对外贸易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时期的中国以经济外循环为主。2019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06年的64.24%降到31.85%,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国内大循环经济占GDP的比重仍旧较低,中国经济外向度仍然较高。


“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外循环就要求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以内循环为主与参与全球贸易并不矛盾,我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却大部分处于中低端,高端产品供应能力不足。同时,部分省市出口依存度偏高,出口转内销存在较大压力。此次疫情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一次倒逼和重新洗牌选择赛道的机会,后疫情时代企业需要学会“借势”转型。


2

全球疫情将加速文化贸易模式变革


疫情的爆发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境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随着国际贸易订单日益碎片化、疫情倒逼海外市场加速线上化,外贸企业面临着从传统的批发出口模式转型跨境电商模式的新风口。2020 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去年下降了6.4%,但跨境电商平台进出口总值却增长了34.7%。2020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在疫情期间的收入对比 2019 年增长了25%,稳居全球跨境电商市场榜首。外贸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都要更关注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其对于产业链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文化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2019年我国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93.9亿美元,存在较大顺差。疫情也大幅刺激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娱乐、线上医疗健康等服务需求和供给,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8.9%,占服务进出口比重达44%。


2020年3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急呼吁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4.21亿学生远程上课,钉钉成为了联合国首推的在家上课平台,成功地站上世界舞台。此外,中国自研网络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在海外市场中获得22%左右的份额,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游戏产品在国外影响力越来越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新思考


疫情防控常态化过程中,我国文化产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其内在动力来自广大消费者对于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内容及形式的强烈渴望。同时,我们当下也要思考文化产业快速生长的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1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带动结构升级


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正式迈过1万美元的门槛,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十四五”期间应该跨过人均1.2万美元这个高收入门槛,为促进居民消费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消费市场的成长空间巨大,培育“新消费”、释放新消费需求有助于提振文化市场活力。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带动结构消费升级首先要培育“新消费”,释放新消费需求。经过此次疫情,消费市场将迎来一轮深刻变革,以延期消费、新型消费、升级消费三大消费类型为代表的“新消费形态”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重塑市场格局,引领市场发展。新型消费当中云娱乐、云旅游、云健康等都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平衡协调防控疫情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国内疫情已经基本控制,无论是全国还是各个城市,从思路上都要做好从“做好防疫的前提下发展产业”向“发展产业的前提下做好疫情防控”进行转变,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平衡协调,处理好防控疫情和产业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在新起点上,始终激发“闯”的精神、鼓足“创”的劲头、砥砺“干”的作风。从全国来看,各地区处理疫情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也是在考验企业和政府发展思维。


3

数字经济推动文化新业态迅猛发展,

科技创新主导新发展阶段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是数字技术带会催生出全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所以文化企业要转变发展思路,从前“弯道超车”转变为“换道超车”的思维,重新研究新的布局。二是数字技术不仅提供丰富的文化消费品,未来还将成为文化生产的助手。2017年5月,机器人微软小冰创作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作为历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三是颠覆性的消费场景可能出现在生活里的各个领域。不只是手机屏,电视屏、电脑屏亦或者是“三屏交互”,未来汽车和地铁里的各种屏都可能成为信息交互中心,文化消费的场景被大幅度延伸。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消费的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将利好文化产业上扬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亿,按照同样的标准(三口之家年均收入10-50万元人民币),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分别约为2.1亿、1亿、8500万人。换言之,按照该标准,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已经大致相当于欧美日的总和。


近几年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消费者习惯出现分化,出现了类似90年代日本的“国货崛起”。中国国力崛起的情况下,广阔深厚的民族自豪感的产生给国有品牌、国潮国风带来很多。我国目前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在消费行为上具有相似性,正逐步从奢侈化的品牌个性消费向追求性价比的理性消费过渡。


图片来源于网络


5

创意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出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动力。”写稿机器人、播音机器人、绘画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层出不穷,创意的核心地位将会被进一步强化。在浙江美丽乡村桐庐县荻浦村,在发展乡村民俗游的过程,由政府牵头,创业者介入,利用各家各户废弃的牛栏和猪栏,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融进民俗酒吧、茶吧元素,打造了极具创意性和乡土民俗气息的“牛栏咖啡”和“猪栏茶吧”,形成了品牌性休闲场所。变化都来自于创意,牛棚猪舍曾是乡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如何处理这些建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表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同时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未来希望与各位携手并进,谱写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本文根据范周教授现场发言整理而成)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责编 | 隋缘 巩仪
美编 | 巩仪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 · 推荐

大咖说| 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度|常态化疫情防控对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危”“机” 并存,疫情黑天鹅加速“新常态”降临

专访田卉 | 疫情加速产业升级,数字文化产业的社会话语体系亟需建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