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35建成文化强国,我们将用文艺作品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

巩仪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十四五时期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首次提出将2035年设定为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点。文化繁荣的背后是无数作品的积累,也是无数文艺创作者智慧的结晶。迈向2035,我们将用文艺作品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


“十三五”时期艺术创作发展态势


展望未来,不忘来路。回望十三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领导下,我国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硕果累累。


五年间,我国重大主题创作与现实主义题材厚积薄发,呈现井喷式发展。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新主流文艺”乘势而上,精品力作频出。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电影引爆国庆档观影高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直指社会痛点,以独到的视角引发全民大讨论。各个领域佳作涌现为时代的文化的繁荣写上最真实的注脚。


五年间,我国网络文艺乘科技东风,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当前我国早已迈入全媒体时代,回看近几年我国网络文艺的发展之路,可谓日新月异。从2014年迈入“网络自制剧元年”,到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到2017年“超级网综元年”,再到2019年迎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年,当前我国网络文艺的发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人,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游戏、手机网络文学应用的平均使用率高达70%以上。巨大的受众群体产生的巨大内容需求正促使网络文艺和数字艺术快速成长,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点。


五年间,我国文化创作多元化发展,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向前迈进。这不仅能从小众艺术门类的破圈略窥一二,也体现在细分人群亚文化的繁荣发展之上。自《中国有嘻哈》一马当先,说唱艺术不再蛰居于地下;《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成为我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电影《冈仁波齐》首次打破了艺术电影低票房的魔咒,让市场看到艺术电影更多的可能。在亚文化领域,汉服、JK、洛丽塔等亚文化群体日渐成熟,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也不断提升。人们个性化的表达充分实现,文化以更开放的视野拥抱时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面向203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


1

以人民为中心,做时代发声者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文艺创作的立场是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尽管近八十载将过,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人民生活条件得到长足改善,但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始终没有改变,也不能变。


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不光体现在重大题材的作品之上,也是全部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础。2014年,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表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群众,为人民发声,从现实社会中汲取能量才能获得更加直击人心的力量。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反腐倡廉为主题,讲述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的故事,切中时弊,深入剖析社会问题。该片入围了2017中国十大事件,充分体现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影响力,也证明回归现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更加打动人民。


2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做文化传承者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放眼环球,但凡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必然是以其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为养分,其文化必然具有鲜明民族和国家特色。正如法国在大革命战火与鲜血的滋养下的自由民主和浪漫;英国在莎士比亚文学传统下积淀的冷静与绅士;日本在武士道精神下追求死如秋叶静美的决绝。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大潮的裹挟下,区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同质化文化,而传统文化则是破局最关键的钥匙。唯有挖掘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才能找到本民族本国家真正的文化竞争力。
要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世界丰富的文化宝藏都可以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然而中华文脉不可丢,盲目崇洋不可取。殊不知世界也在中国的文化沃土中汲取养分,《花木兰》《功夫熊猫》莫不如此。
要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要打造精品。正如习主席所讲:“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文化要站得稳,优秀文艺作品就是定海神针。”精品打造要杜绝浮躁之风,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态度潜心打磨,以时代的目光深入人民,以人民的立场回应时代之问。
要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要寻后继之人。一方面,中华文化要后继有人,传统技艺则必须传之有后。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非遗技艺“结对子”工程,带动一批又一批青年了解传承非遗技艺,保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另一方面,人才是发展的根本,要提高教育质量,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3

数字文化加持,做未来创新者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文化科技融合早已是大势所趋。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三大任务,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数字文化的是这两个科技创新在文化领域最好的体现。
一方面,在新科技的辅助下,文艺创作与表达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以袁烽设计的四川竹里乡村建设项目为例,设计者将数字化参数设计与当地木构工艺紧密结合,实现了预制工业化建筑构造与传统营造技艺的融合,入选“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介入为文艺作品的传播和体验提供了无限可能。近年来名声渐盛的Teamlab数字艺术展就将艺术与交互技术完美结合,给予参展者与众不同的观展体验;而以数字故宫为领衔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更是将文化欣赏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到最大,让偌大的宫殿和琳琅的展品跃然指尖。

面向2035,文艺创作要面对的几组关系


1

大众发声者——主题与表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创作者是社会进程与个体生存境遇的关照者。为时代立言,为生民立命,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不少优质现实主题作品受大众热议,但也暴露出表达形式的潜在问题。近期在《说唱新世代》节目总决赛中,选手圣代以女性职场危机为主题演唱却遭删减,在网络上引起争议。近年来相似事件一再出现,这一方面要求相关部门重新思考目前审查机制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一味严防死堵不利于社会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建立分级制度应尽早提上日程。


另一方面,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创作者要充分平衡表达时代问题中阴暗面过度渲染的问题。要思考自己的表现形式是否存在过于露骨,充分考虑到对各种受众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影响。


2

文化表达者——内容与传播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化是展现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最好的窗口,也是吸引外国人民最大的磁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涵养,其文化资源浩如烟海。然而,《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国外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仍较为局限,集中在中餐、中医药和武术之上。长期来看,以官方交流为主的沟通方式易受意识形态影响,且收效有限。中国文化要顺利出海必然要在传播上探索新途径。
从平台层面来看,抖音海外版Tiktok在海外积极布局,真正意义上触及了各国特别是美国的年轻群体,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平台。纵然受到恶意制裁,但这正显示出平台传播巨大的潜在力量。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从个人层面来看,做中华文化的表达者,还需合适的表达方式,平凡质朴的表达可能反而蕴含着无限能量。李子柒、阿木爷爷等高质量的自媒体博主通过对生活和技艺进行记录,收获百万外国网络的关注。这也真正证明了优秀的内容具有跨越种族和国界的能力。


3

利益协调者——知识产权和大众共享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科技的飞速各种网络娱乐与艺术形式不断涌现,文化创作对文、图、音、视等多媒体元素的整合要求不断提升,具有时效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文化产品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普及。然而,在数字时代,面前小小的屏幕再为人们提供开放的资源和艺术体验的同时,却也带来了创作者们对于知识产权的忧虑。2019年,仅最高人民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2504件,同比上升174.26%。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直接影响文化创作者的利益,并影响整个社会文艺创作的氛围。全方位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要继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大执法力度和强度,加大公民普法力度,让知识产权观念深入人心。
另外,要通过区块链技术把“传统知识产权”升级为“智能知识产权”。利用区块链创建“智能知识产权注册平台”,记录产权信息,为知识产权人储备维权证据,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科技促善治。
迈向2035,我们将用文艺作品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一切尚不可知,然而我们看的见的是当下千万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看得见的是当下中国文艺市场的蒸蒸日上。2035,未来将来,中国文化发展前程可期!


图片 | 来源于言之有范

美编 | 赵凯强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 · 推荐

文化消费新格局来了!促进文化消费的新思路是什么?点击查看!

迈向2035文化强国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释放的路径选择

范周 | 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坚守社会效益是“底线”

范周 | 数字时代:科技赋能文化新业态趋势展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