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迈向2035文化强国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释放的路径选择

李姝婧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10月30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线;11月3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文化部分独立成章,突显了对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树立、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博物馆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文化机构,有自身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在迈向2035文化强国目标中,博物馆应如何发挥其作用,最大化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潜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概念并上升至国家战略。近十年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主要围绕着如何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转变为根本目的不断发展,成果显著。并在实践探索中对文化强国的内涵认识不断深化,明晰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下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以及《“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将为十五年内文化领域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各领域的实践等提供根本遵循。


围绕这一目标,坚定文化自信也反复被提及。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感,从而将文化自信落实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中。另一方面,建设文化强国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路径。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过程中,广大民众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上创造的新辉煌,才能让文化自信润物细无声的走进每一个民众的心里。


那么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必要路径选择。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五千年历史文明为树立文化自信培养了广阔沃土,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而博物馆作为文化物证的重要保存地和文化传承者,也必须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潜力,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与建成。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盘活资源,拥抱博物馆的全面转型时代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物馆的最大改变在于破除了社会公众对它曾经形成的“高冷”、“严肃”、“生硬”的刻板印象。当今天的公众再提起博物馆时,更多的会联想到故宫文创、《国家宝藏》等一批具象化的文化产品。同时,博物馆与社会、城市、个人之间的联系也表现地更为紧密,博物馆单向的、被动的传播方式转变为了多元互动的、主动的传播方式,全面转型时代正式来临。


基于此,盘活博物馆内包括文物、人才、空间等在内的一切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真正转向让博物馆“活起来”成为当下所需。细数起来,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让文物“活起来”的观点已有六年,对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的问题,各地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运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例如最为熟悉的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文创产品种类已有上万种,为其他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基础类型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冰箱贴、明信片、书签、创意设计笔记本现已成为各大博物馆最基本的文创产品类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同时我们依然要看到,2035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对博物馆的要求不仅在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利用开发的方面,更需要博物馆从文物本体出发,延伸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博物馆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博物馆与城市在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更广阔的层面。让博物馆真正做到“活起来”,使文化价值的传递发挥裂变式的作用。因此,博物馆的“活起来”也不仅是文物能够“活起来”,更是博物馆整体运营思维方式的活跃和博物馆体制机制的灵活运用。


缺一不可:融合思维与底线思维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既有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非营利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也具备着文化产业开发的潜质和必要性。这意味着博物馆既有着公益属性,同时在经营上具备一定的市场属性,但公益属性仍为博物馆的本质属性。


涉及到博物馆在产业层面的开发问题,必然需要融合的思维方式。当前,博物馆领域不断涌现出“博物馆+餐饮”“博物馆+旅游”“博物馆+美妆”等新玩法或者新的跨界产品,在注意力经济中极大丰富了大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吸引了年轻一代群体对博物馆领域的关注。在新的跨界产品不断出现的同时,尤其是数字时代下博物馆的跨界融合成为更为普遍的一种业态时,我们似乎可以感知到博物馆的界限正在走向逐渐模糊的趋势,“博物馆+N”正在推动博物馆在收藏过去的基础上面向现在更具有适应性、主动性的特点。


《文物的时空漫游》数字体验展


不久前,首都博物馆展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巨头之一腾讯与全国数十家文物合作机构联合主办的《文物的时空漫游》数字体验展,这是博物馆跨界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在业态上实现了跨界融合,也在机制与观念上有所体现。首先是在业态上运用数字虚拟影像、VR技术、全息影像等新兴技术与文物、展览的结合,打造了纯数字化的沉浸式体验展。在机制和观念上,全国多个重量级博物馆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打破馆藏资源原有的封闭,以开放的方式、在新兴技术手段的加持下多维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大化的传递文化的力量。


诚然,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融合、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还需要坚守底线思维。底线思维一是在文物安全上的绝对保证,二是在活化传承手段上的防止过度娱乐化,不为迎合观众而消解文化本身的价值。三是在探索产业化开发的道路上保持对文物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以最为熟悉的故宫博物院来说,在跨界融合上做出许多新鲜的尝试同时也频繁出现了各类问题,例如故宫口红的嫡庶之争凸显出博物馆IP授权的不规范问题;以及2020年故宫博物院的大奔事件引发的博物馆伦理问题,这些都将是未来15年中需要解决和完善的方面。


未来机遇: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迎来新高潮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建设的三个主要任务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要求,意味着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将从1.0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2020年的新冠疫情的发生加速了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开辟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要模式,为观众保证了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


未来,不仅需要各个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也需要国家级的博物馆数字一体化平台。以此打破馆与馆之间的时空界限,实现文物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助力建成文化强国。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建成文化强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更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推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图片 | 来源于网络、言之有范美编 | 李思雨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 · 推荐

《江南百景图》是现象还是标杆,传统文化如何赋能国产游戏?

顶天立地,文化强国建设呼唤人才培养新变化

范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范周 | 崇文争先,文化领航,谱写新时期城市发展新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