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适老化”成为两会高频词,数字技术如何适老而生?

路俊迪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当下,我国正处在老龄化与数字化的交汇期,如何让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服务,化“鸿沟”为“包容”,值得我们思考。



本文字数:5263

阅读时间:11分钟


“加强数字经济产业规划,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2021年两会上,“适老化”引发热议,不仅“老年人数字困境问题”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且雷军、周云杰、刘庆峰等代表和委员们也从不同角度关注老年群体的数字化服务,涉及到顶层设计、产品优化、场景开发等各个方面。


困在“数字鸿沟”里的老年人?


纵观中国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数字化与老龄化交汇发展的特点凸显。一方面,中国向数字化社会迅速迈进,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数字技术贯穿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另一方面,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与民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亿人,占总人口的18.1%,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占比34.9%。


然而,被健康码阻碍出行的老人、94岁被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的老人、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的老人……此类新闻层出不穷,扫码支付、人脸识别、线上付费,这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成了横在老年人面前的“数字鸿沟”。在不断增长的9.89亿网民中,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11.2%,甚至有学者根据“社群不平等”模型,分析出老年人属于典型的“数字贫困”群体。


《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应用》| 

图片来源于闫慧论文 ▲ 


其实,“数字贫困”背后,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经济条件、身体状况、情感归属等也同样对此产生影响。一方面,受到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老年人负担不起智能设备或者很难学会智能设备,出现“数字不平等”的状况,无法走向“智能”社会;另一方面,身体老化带来一定的认知与接受障碍,而技术提供商对老年人在触感、字体、颜色、版式、按键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特殊使用需求关注不足,加上网络安全隐患和谣言分辨困难,老年群体的安全感缺失,难以主动拥抱数字化技术。


化“鸿沟”为“包容“,

数字技术助力适老化社会建设


尼葛洛庞帝曾说:“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在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不仅是老年产品的革新与服务的升级,还有科技向善和技术适老的施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 


01.

观念:主动拥抱+分众对待


首先,引导老年人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增强老年群体在网络社会中的话语权。一方面,要看到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时的特殊性,如更习惯于按键而非触屏,更习惯简洁页面、直线操作等,另一方面,尊重老年人在网络中的思维特征,如他们更愿意在微信上使用真名,更愿意通过微信群的熟人进行线下交际等,鼓励其主动拥抱和尝试智能设备,增强他们在网络中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其次,将老年群体根据不同地域、年龄、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身体条件等划分数字化“层级”。虽然同处于“数字难民”的范畴,但“层级”各不相同,有的老人经常接触互联网,是网上购物、短视频、消消乐的资深用户,甚至成为“网红”的一员;有的老人则一直处于“脱网”状态,连最基本的“扫码”都无法实现。


不完全老年网红统计| 图片来源于Ageclub  ▲ 


据此,对于数字化程度较低的老人,首先要解决的是智能设备的普及问题,可以通过补贴、赠送等方式加大智能设备的供给,并进行乡村、社区的统一教学;数字化程度适中的老人,要大力普及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相关知识,做到分辨信息真伪,保护好自己的数据和隐私;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老人,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和智能设备链接起日常的生活,集出行、购物、看病、娱乐于一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圈层内的“KOL”,带动周围老年人一起走向数字化。真正做到数字化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02.

主体:适老路上,多元主体共同发力


适老化是一个长期、普遍而复杂的过程,因此,要加大适老化的社会动员,聚合各界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协同。


政府层面

第一,做好“短——中——长”的时间周期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各级公共服务平台自上而下率先进行适老化改造,目前已经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在具体落实方面各地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第二,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规律,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与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适老化革新,并引导行业各方群策群力,形成行业性适老标准;另一方面,在网络安全方面做好监管,提高针对老年人的信息安全执法力度和隐私保护水平,加大对老年群众的诈骗、隐私泄露等问题的惩治力度,守住安全的红线与底线。


企业层面

第一,切实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与心理需求,对智能设备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专用机型,简化手动操作流程,加大语音交互力度,如讯飞输入法推出“长辈模式”,除使用更加方便外,还加入了23种方言识别,华为、小米、OPPO也纷纷上线针对老年人的简易模式。第二,引导技术适老与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出行、智慧医疗融合发展,链接老年群众的应急需求与生活需求,解决网上预约、交通出行、智能扫码等高频问题,目前上海出租车统一平台推出“一键叫车”服务,无需复杂流程就可呼叫。第三,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尽快形成智能设备适老化的标准体系,对满足标准的适老化产品和服务进行认证,倒逼智能产品的适老化革新,同时开发针对老年群体的公益产品与课程,帮助数字化程度较低的老人更好地“触网”。


讯飞输入法“长辈模式”|图片来源于网络  ▲ 


媒介层面

基于老年群体是报纸与电视等传统媒体下成长的一代,对于媒介拥有天然的信任。因此,要发挥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的作用,在大众中普及对智能技术的了解与学习,如上海多个电视频道联合上线50岁以上人群的专属学习平台——金色学堂,所有内容免费开放。同时,媒介间要形成自律机制,加强对信息的筛选与检查,减少对老年人的信息误导与谣言传播。


上海电视台“金色学堂”栏目|图片来源于中广互联  ▲ 


社区层面

加大集中引导力度,打通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搭建基于社区或村子范围内老年群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开设专门的课程教授智能设备的使用,杭州目前启动了老年人智能技术普及培训,主要由社区学校负责实施;另一方面,成立老年学堂和养老院,利用好老年人的集体至上与“合群”特征,上好“跨越数字鸿沟”这一课,同时鼓励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帮扶,可通过“时间银行”等方式提高代际交流的积极性。


家庭作为最小的组织,在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组织》中,把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称为初级群体。子女作为初级群体中与老年人最为亲密的部分,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长辈接受数字化技术,让老年人在“文化反哺”中建立起对数字技术的文化自信。


03.

场景:“线上+线下”互补,链接生活场景圈


老年人的生活是嵌入在具体场景中的,适老化社会的建设要考虑到老年群体“衣、食、住、行、医疗、购物、教育、娱乐”等多种场景。


第一,公共服务部门如医院、车站、银行等涉及到线下政务的,做到“无障碍”和“一站式”服务,减轻老年人“触网”负担。首先,永远保留至少一个线下窗口,“老人线下买不到火车票下跪”的悲剧绝不能再发生。其次,设立老年人办事专门通道,实施精准的代办帮办,并推动老年人高频服务如取养老金、交医保等向基层乡村延伸。


第二,根据生活范围链接场景圈,实现“线上+线下”多种场景的适老化改造。结合社区生活圈的规模和对老人生活的观察,可以将老人的生活圈分为核心生活圈、社交生活圈、出行生活圈等,其中存在圈子的交叉。


在不同场景圈子的链接中,需要形成“线上+线下”的互补机制,实现智能设备与家居、社区、出行、医疗等的互联。


核心生活圈容纳了老人80%的生活需求,因此,要以家庭为中心,接入适合老年界面交互特点智能设备,方便新闻、社交、通信、视频等数字产品的送达和移动支付的普及。


社交生活圈需要满足老年群众的日常需求,包括药店、餐饮、小区内的休闲娱乐等,一方面保留社交生活圈内的线下应用,另一方面则对社区服务做相应的适老化改造,将便利店、药店等链接到线上,通过移动智能设备,足不出户即可满足需求。


出行生活圈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到出行、大型购物、娱乐、大病就医等多个场景,以及更远的旅游、探亲访友、出国等,而每个场景又可具体细分,如出行可分为公交、打车、地铁。对此,一方面,开辟无障碍通道,对老年群体给予一定的优先,如国家移民管理局建立了老年人办理证照的“绿色通道”,开通政务服务平台证件速递服务;另一方面,实现大型场景与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对各环节进行适老化改造,目前首汽已开始和养老机构合作,打通旅游、酒店、日常消费的各个环节。


国家移民局新举措 | 图片来源于国家移民管理局官网  ▲ 


04.

数据库:自下而上,打造精准管理的监测闭环


与智能适老化相适应,数据库不可或缺。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起基于“个体——社区(村)——区县——城市——省——全国”层级自下而上的老年群体数据库。


首先,将老年人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经济能力、文化程度、健康档案等基础状况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库,聚合个体需求,形成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分众化需求。


其次,链接起老年群众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环、健康监测设备等)与场景(医疗、教育、出行等),实时动态监测老年人的需求变化。尤其关注医疗健康方面的数据,形成多层级一体化的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强化疾病监测等方向的数据互联。


监测老人健康状况的可穿戴设备 | 图片来源于猎云网 ▲ 


最后,将数据精准链接到服务商,帮助服务提供者实现对老年人的实时管理,一方面,监护人和社区可以随时监测老人的健康等各项数据;另一方面,方便企业方提供及时、精准、多元化的服务方案和进行适老化产品的改造。


适老之外,老年群体的无限可能


在讨论老年群体整体遭遇“数字鸿沟”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老年群体的其他可能性。


01.

消费的增量市场


在中国,88%的老年人享有养老保险,在城镇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2%,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一步渗透,养老体系将会更加健全。同时,老年群体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更加追求生活品质,享受型消费成为潮流。


在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大背景下,银发经济将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老年群体将成为我国消费中重要的增量部分。一方面,促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文化旅游、手机游戏等传统领域的增长与革新。在2019年OPPO发布的手游报告中,明确表示《开心消消乐》六零后玩家的人均充值金额是00后的3倍。


中国老年消费变化 | 图片来源于Ageclub  ▲ 


另一方面,则催生许多新的消费“圈层”,老年群体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新圈层的构建者,如老年戏曲圈、老年养生圈等,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获得发展机遇。例如,聚焦中老年音乐娱乐需求的锣钹科技,依靠对一款工具类APP(自乐班)的技术研发,在一年内接连完成两轮融资;而针对老年戏曲爱好者的梨园行在剔除渠道分成后,在2020年的营收超过2000万。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将增长到33%。可以说,老年市场大有可为。


02.

乡村振兴的隐形力量


中国自古就有“告老还乡”的传统,古代的官宦文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带着家眷返乡,或是开学堂,或是投实业,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2014年,武汉市新洲区农业局退休干部陈先鹤退休后,带头返乡种地捡“撂荒”,亩纯收入可达1000元,村民比外出务工赚得还多。


事实上,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城市离退休人员,他们是“有钱、有闲、有智、有技”的新“四有”老年人,有的老家就在农村,具有“落叶归根”的深厚情怀,有的则经过“知青下乡”的岁月,对乡村具有天然的好感;还有的是社会各界的人才,他们拥有人脉与资本,想要在退休后继续发挥作用。


一方面,是不断提高的人均寿命。2015年到2019年年底,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而“十四五”规划目标中提出“要把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另一方面,则是乡村振兴中最难破解的“人才”问题——“引进来、留不下”。当退休人员与乡村建设相遇,既能实现老年人的价值再创造,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乡村人才的供需矛盾。


“十四五”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一岁 | 图片来源于好看视频  ▲ 


全国政协委员、中原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窦荣兴也在今年两会中提到:可以鼓励城市退休人员“告老还乡”,参与乡村建设。


当然,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做好规划和引导,搭建服务平台,从政策、观念、住房等各个方面做好退休人员与乡村建设的对接。


一个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独居”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趋势下,更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我们终将会老去,希望到那一天看见的,是真正“向善”的技术,是更加温暖的“适老”社会。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美编 | 赵凯强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请联系:18614256583

如需咨询合作,请与我们联络!

联络电话:18614256583



言之有范|2014 - 2021

聚焦文化事件

把握政策动向




往期推荐

01

 最美不过夕阳红,最炫不只民族风---老年文化建设的时代力量

► 点击阅读

02

● 你不知道的“银发经济”,老年“剁手军团”正在悄然壮大

► 点击阅读

03

 “新老年”快速崛起,重新定义“老龄化”

► 点击阅读

04

 银发族≠数字难民,别让数字文化鸿沟把他们边缘化

► 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