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翻转”山海经,数字如何掀起艺术革命 ?

张雨曦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数据驱动的艺术分析、计算机生成艺术等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的新内容不断拓宽艺术世界的边界。数字人文作为一种崭新的方法论,明确了数字技术将为天马行空的艺术创意提供更多具象化的可能,而拥抱现代科技则是艺术世界实现创新突破的必经之路。



本文字数:4460

阅读时间:10分钟


九重幻境,重塑山海。


江西景德镇陶溪川大剧院黑匣子剧场中,共工怒撞不周山致使天河倾泻,大禹奋力拦截洪流,嫦娥在月亮中寻找自己的元神......观众与演员之间没有任何界限。置身黑匣子中,乐队节奏从四面八方向耳朵狂奔而来,空中、墙体、地面,目之所及都成为演员的舞台,“瑶池仙境、共工触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刑天舞干戚、女娲造人”九重幻境接连上演。


这场in-BOX空间舞台《经海山》用6台4K投影机、3台影像服务器、32路独立控制的全频声道等一系列“炫技”营造出了越过山川湖海,倾泻而来的绮丽东方幻境。但又不只是“炫技”,《经海山》就是《山海经》的翻转,象征了上古奇书跨越时空的穿梭与现代化的重新演绎。


 | 图片来源于来源:公众号大眼鱼乐  ▲ 


这样的实验性舞台艺术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集大成之作。事实上,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整体面貌都向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化转向。以数字人文方法论为指导,回顾数字与艺术融合的机遇,归纳两者融合的应用,可以明确,数字技术将为天马行空的艺术创意提供更多具象化的可能,拥抱现代科技是艺术世界实现创新突破的必经之路。


数字帕特农: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共生 


帕特农神庙具有政治与艺术高度和谐的隐喻意,数字人文视域下,数字帕特农代表着科技与人文交汇共生的最高水平。数字人文致力于用数字化思维、科技化手段解决人文科学领域尚无法追根溯源的现象或无法透彻解决的问题。基于数字人文的方法论,回顾数字与艺术融合的机遇,可以进一步明确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等新艺术形式的数字化烙印。


|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大眼鱼乐  ▲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本质上是一种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人文研究的方法论。该交叉领域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传统人文科学数字化,还包括传统人文科学研究过程中可能诞生的新兴事物。一方面,文学、历史、音乐、艺术等人文知识在实现了“可计算”后,诞生了前沿成果如语言信息处理、虚拟技术复原古建筑、表演艺术的数字动态捕捉等;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印刷文本全面向超文本变革,在线网页、虚拟图像等极大丰富了人文科学的研究范围。这意味着,数字人文不再只应用于使传统人文研究数字化,还能够作为一种数字赋能的方法论,加速“科技+人文”融合后新形式、新内容的出现。


对艺术领域而言,数字人文的应用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将传统艺术作品数字化以便于储存、研究、传播;二是基于数据的海量增长,借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创作出新形式的艺术作品,并以数字技术为桥梁,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乃至生物科学建立深入连结。事实上,在以数字视觉艺术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中,技术不仅是实现艺术的手段,更成为了艺术本身,影响艺术发展的趋势。


再造巴别塔:数字时代艺术的特征


当前,各种高科技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大数据、语音交互、人工智能等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运用数字人文的方法论去解构数字化时代艺术的特点,可以得到:一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日渐模糊,当“寻常物”进入艺术世界,艺术与社会生活各个构成要素开始紧密连接;另一方面,数字化时代,以数据为要素的信息资源作为必需的养分供养着整个智能生态,而当代艺术的跨界属性,与数据要素无处不在的性质天然契合,具备牵手的基础,并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金·高根(Gene Kogan),《风格转移镜子》,多媒体互动装置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巴别塔的隐喻,原指人类共同体构筑计划的破灭与四散东西无法交流的隔阂,而在数字化万物互联特性支撑下的艺术,具备了更广泛传播、交流的现实能力,无异于重新建立起人类精神文明共生共享的巴别塔。


在数字化时代的诸多艺术形式中,占据大众文化中心的已经不是诗歌、绘画等传统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如数字广告、流行歌曲乃至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远远超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受众对于互动性与参与性的期待也更胜从前。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接收者或产出者;与此同时,个体对互动和参与的强烈诉求,不断驱动着组织机构在提供服务或内容时,由以创作者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


成都太古里裸眼3D大屏|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能否为受众带来全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是这个数字化时代“感性竞争力”的一种体现。2021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指出应“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裸眼4D、互动投影、雾森效果、增强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已然成为头部沉浸式演艺中的必备元素。技术的迭代推动了沉浸式的发展,进一步哺育了旅游、体育、娱乐等多种产业的快速革命。


实践与应用:数字与艺术的多元共融


当前,数字人文在艺术领域的两大应用方向是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和新兴数字艺术的创造性开发。前者利用数字仓储、文本挖掘、多媒体出版、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手段赋予了传统艺术研究持续性、一致性和高效性。后者关注艺术快速向可计算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交互式数字游戏、计算机生成艺术等新的研究课题,进而不断扩大数字人文自身的边界。


01.

传统艺术寻求数字化途径实现高效运用


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能通过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渗透进各类产业中,再进一步渗透进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相比传统艺术有着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人群普及度,因此成为洞察未来智能社会的关键。这也意味着传统艺术数字化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一定的紧迫性,否则在艺术展示、传播等环节上长期落后于时代习惯,可能面临被遗忘或被淘汰的危机。


视觉艺术是目前传统艺术数字化进程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在网络3D游戏Second Life中,有一个虚拟的剧场表演日本传统舞蹈,是由日本立命馆大学影像学部的研究员设计的。这种“数字舞蹈”利用计算机视频扑捉和运动分析技术进行人体运动轨迹的建模,依据日本传统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构建人体运动模型,从而为该网络游戏中虚拟人物的动作提供数据基础。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该技术目前被普遍用于数字电影制作、数字动画场景、人物构造中,不仅为传统舞蹈等视觉表演艺术出现在现代媒介中、得到广泛关注提供了便利,也为虚拟场景、人物无限贴近现实提供了依据。目前,我国科研领域也开始落实了虚拟现实实验室的建设,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武汉大学虚拟现实实验室等,逐步填补我国该技术领域的实践空白,为数字游戏开发及网络文艺传播提供了极大发展空间。


传统舞蹈的数据化正是数据驱动的艺术分析的一种典型代表。所谓数据驱动的艺术分析,是指在艺术领域实现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比如将美术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收藏的艺术品数据化,并建立藏品数据库就是数字人文视域下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基于数据库技术提供的数据量化计算功能,研究人员就可以聚类、统计并分析艺术作品材质大小、笔法流派、内容对象等各项特征,以将单一艺术作品投掷回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全景透视式的分析,并尝试对这些信息化的艺术品数据创造性地运用。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如Google由 Google 艺术与文化 实验室(Google Arts & Culture Experiments)进行的 X 分离度实验(X Degrees of Separation)通过使用机器学习分析艺术品的视觉特征,来找到任意两个艺术品之间的视觉联系,并通过一连串的艺术品链将两者联系起来,使观众能更直观的通过数字媒体界面领会艺术流派的历史变迁。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02.

数字艺术探索新技术打破官能体验界限 


数字艺术的创造性和开拓性集中体现为以下三点:


数字化思维为艺术门类互联互通创造了条件。传统艺术中,美术、音乐、舞蹈等等艺术门类各自有各自固定的规律,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而存在。


数字化带来的思维方式上的转变能消除各类艺术间的隔离。使各门类艺术大胆探索彼此的融合,如沉浸式演艺是将多媒体、虚拟现实、三维实境等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戏剧表演相结合的产物;


数字交互实现了创作主体角色转换。即打破了“创作者输出—观众接受”的二元结构,如网络互动剧将剧情走向的选择权交给观众,又如像“SCP基金会”一样的网络共笔文学小说,都是以游戏化的思路反叛了创作者的地位;


数字技术能够引导观众情绪体验高度配适。艺术是人类情感的外化表现形式,艺术家的核心素养之一是需要对情绪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艺术欣赏者对艺术体验是否满意也在于其情感期待是否得到了满足。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而上述三点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所创造的“集大成之作”是计算机生成艺术与深度学习,这也代表了当前艺术数据化和科技人文化的最高成就。


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机器建造神经网络的能力越高,机器在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等方面的表现就越趋近于人脑。以情绪型AI为例,在数字时代,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多样性和人际关系的异化,让空巢群体、单身群体、Z世代文化群体以及需要心理干预的群体都面临着更超以往的情绪诉求。情感交互的服务型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感情并产生交互,因此成为医疗康复、文化艺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在新技术方面,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肖像画《埃德蒙·贝拉米画像》在佳士得拍卖行拍出 43.25 万美元的天价,这代表了计算机生成艺术已经在算法的基础上“理解”了绘画的规则,并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而深度学习介入VR、AR研发后,不仅能优化数字文化产品固有的视听体验,还能带来更多的功能性趋势。但这一趋势还是在数字游戏上体现得最为鲜明。


在数字游戏开发中,心流体验(Flow)是一个常见名词。所谓心流体验,在游戏操作中就是指挑战的难度和玩家的能力达到平衡时,顺流而下的爽快感和沉浸感。在机器深度学习的支撑下,行业已经开始探索如何使玩家的情绪起伏数据化,从而创造更好的游戏体验。



参考文献:

1.金家琴 夏翠娟.数字人文在视觉化艺术领域的应用前沿——图像艺术分析与计算机生成艺术,上海图书馆,2021.06.014

2.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1.

3.Busa, Roberto. ‘The Annals of Humanities Computing: The Index Thomisticus’, in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1980, 14: 83-90.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美编 | 卢立志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请联系:18614256583

如需咨询合作,请与我们联络!

联络电话:18614256583



言之有范|2014 - 2021

聚焦文化事件

把握政策动向




往期推荐

01

 深度|如何理解现行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

► 点击阅读

02

● 数智文旅开启文旅变革新格局,文旅行业的春天到来了吗?

► 点击阅读

03

 虚拟偶像新潮破圈,资本竞逐如何回归理性?

► 点击阅读

04

 后摩天大楼时代,是属于“阿那亚”们的!

► 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