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涅槃重生!工业遗产如何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陈思 常天恺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近几年,随着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利用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工业旅游为工业遗产实现其自身价值搭载了文化舞台。工业旅游正成为工业遗产蜕变新生的文化磁场,成为工业生产换道超车的文化密钥,正以创意、创新和创造的思想理路实现着链接古今工业文明智慧、拉近现实工业生产与消费的文化蜂鸣。



本文字数:5092

阅读时间:8分钟


工业旅游是大众亲近工业遗产,贴近工业生产的新发展思路。新时代的工业旅游,不仅局限于对工业生产活动停止后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的更新利用或艺术加工,而且致力于对工业生产活动过程的新型文化场景式呈现,旨在通过工业文化与人们生命、生产、生活、生态有机链接,形成蕴含工业文化韵味的新型文化场景和文化消费空间。


工业旅游发展的文化回溯与实践纵览


工业旅游是伴随工业的持续发展和迭代优化催生出的消费新业态。工业旅游作为历史发展的重要遗存和现实生产的直接映射,既是展现国家工业文化、链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窗口,也是延续城市文脉、拓展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和新锐呈现。


北京·E9区创新工场 ▲ 


01.

工业旅游中文化因子的历史回望


回望历史,无论是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还是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日本文明和中华文明与西欧工业文明的冲突与碰撞、吸收与融合,抑或当下欧美工业文明的新变化以及东亚、东南亚工业发展新思路,都是在全球与地方的有机融合与相互影响中回荡的时代颂歌,是全球发展与地方文明碰撞的工业篇章,归根结底是大历史观视角下的工业遗产的文化流变。


工业遗产作为文化创意生活领域的新晋力量,正在工业旅游的新舞台,实现着从锈迹斑斑到创意无限的文化涅槃。


通过工业旅游可以让工业遗产进入公众的视野,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业遗产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形象地展现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工业遗迹因历经了工业化进程的艰辛而富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是由几代人艰苦创业沉淀成的真实且珍贵的城市记忆和文化烙印。新时代更新改造的老旧厂房建筑逐步成为链接新旧生活场景的纽带和重塑场所精神的容器,也是工业旅游需担负的历史与空间的责任。


西安陕钢厂转型时为留住原有的工人专门成立物业公司,让在地居民能继续在熟悉的厂区工作和生活,由此形成的怀旧场所精神,不仅容易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更因为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而令人倍感温馨,已成为老厂房改造与再生的新作。


02.

工业旅游中生产实践的全球纵览


纵览全球,在工业旅游的开发利用和盘活实践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因更早的暴露出工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更尖锐的社会实际,成为走在工业旅游实践前沿的探路者。伴随着城市发展模式和思路的变化,我国也逐渐将工业旅游纳入规划图纸,融入现实时空,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美国苹果、韩国三星还是中国华为等企业推出的品牌体验店,都是在现阶段回应消费者需求、激发消费行为的先锋尝试,是特定阶段工业生产与消费行为紧密关联的直接映射,更是工业旅游承载的全新使命和重要职责。



通过工业旅游可以更好地传递企业生产经营理念、提高产品服务品质,在消费者亲临生产一线的过程中培育和激发起消费行为。如果说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那么工业旅游则是工业本身的基因延续和现代工业的跨界延伸。山西汾酒推出的参观和采购一条龙游览路线,虽然消费者更多的只是通过参观的形式简单了解生产流程,但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拉近了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心理距离。


工业旅游新生的核心瓶颈


工业文化在工业发展进程中积淀、衍生和升华,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工业旅游的发展是对工业进步最直接、最生动的创意描摹。工业体系的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但就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实际而言,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01.

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粗放、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但在大历史观下,这些工业的成长和发展都在特定历史时期创造了突出的价值,推进了历史向当今社会的滚动进程和前行步伐。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工业遗产对于当今及未来工业的发展仍有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和可供利用的资源遗存,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


《威尼斯宪章》提出:“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一个历史遗迹以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念,更是为了从物质层面上延续我们的文化甚至生活本身”。但是,目前对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体系仍亟待完善。


我国自十九世纪后半叶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了大批的珍贵的工业遗产资源。这些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相对薄弱,特别是一些工业遗产遭到破坏、损毁甚至消亡的现实问题仍较为突出,亟需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02.

对工业旅游的价值认知有待提升


工业旅游旨在依托工业遗产或工业生产,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维度的有机链接,实现工业遗产文脉的延续和工业品牌形象的提升,进而拉近消费者与生产方的心理距离,建构时代新人与历史智慧的沟通场域。


现阶段,大多数工业旅游的开发目标被单一的设定为依托工业文化遗产,营造和建构集合科技、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活地标和创意产业中心,基本都是涉猎时尚生活休闲、科技创意研发、工艺美术创作、酒店商务和科技创意博览等功能分区。昔日工业文化和工人生活的场景和特色风俗习惯的缺失,以及工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难以凸显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02.

对工业文化精神彰显的动力不足


现阶段,一大批工业遗产因其工业价值的衰落逐渐被忽视,伴随着城市更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迎来了崭新契机。



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出大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工业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中国特色的工业精神,在工业旅游中通过现代化呈现方式和场景化创意思维实现对于工业历史的回望、工业遗址的活化和工业文化精神的解读。


但大多数走马观花式的体验游览项目,并不能很好的感受和理解昔日工业文化的伟大与智慧,锈迹斑斑的管道和高大挺拔的铁罐也难以生动的传达工业文化的内在韵味。同时,对于往昔和今朝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勤俭朴实的劳动者的美好品质的发扬也不够突出,成为工业旅游创新发展的棘手难题。


工业文化的涅槃之路


工业文化的涅槃新生,关键在于通过工业旅游所涉及的工业遗产和工厂生产中具有特色的舒适物之间的化合反应碰撞出新的文化蜂鸣;在于通过不同工业文化元素之间的裂变重组,催生工业文化旅游的新生复合物,从而实现工业旅游的场景化建构和大众化发展。


01.

文化场景:从日渐式微到葳蕤生长


工业旅游中的文化场景,聚焦于对工业文化精神流传的理路创新与路径探寻,聚焦于对工业文化文脉延续的热切关注和持续回应。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资源并非丑陋或无用的,它见证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工业旅游肩负着传承工业文化、传递工业精神的艰巨使命。


德国鲁尔区是实现从工业重地到科学公园卓越蜕变的典型案例。被誉为“德国工业心脏”的鲁尔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转型,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全新的科学公园,园内不仅保留了炼钢厂、煤渣山等生产旧址,而且将工业区的第12号矿区改造为博物馆,馆内保留了最主要的设备和厂房,所有的采矿机械设备都可以正常运转,为游客还原了真实的生产过程,改造后的德国厂房成为活的博物馆和工业历史教材。


郑州二砂产业园|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 


视线回到国内,四川的东郊记忆在改造过程中营造了工业遗存与音乐艺术交织的创意空间,其间的每一个工业构筑都被赋予着新的艺术生命和文化功能。


成都·国家音乐产业基地| 图片来源于作者提供  ▲ 


02.

生产场景:从生产第一到产城新生


伴随着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工业旅游需要通过大众参与延展工业遗产的文脉肌理,让沉睡在中华大地的工业遗址遗存成为跃动在广袤天地的动人音符,通过消费体验让工业生产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文化空间和时尚表达,实现记忆与现实、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对话和有机黏合,进而推进从生产第一到产城新生的更新蜕变。工业旅游助力产城新生,不仅是实现生产一线高速有序的产品输出,而且包括对厂房所在区域的盘活与更新。


北京首钢园| 图片来源于BTV冬奥纪实频道  ▲ 


首钢园的改造面积并非仅包括8.63万平方公里的核心范围,改造范围辐射整个首钢所在区域,甚至还包括一部分门头沟、丰台和海淀的地块。“一座首钢城,半个石景山”的说法,反映着首钢园和石景山是命运共同体,而首钢园被选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的组委会所在地,不仅为首钢园的锐意创新带来了冰雪活力,也成为石景山区焕然一新的宝贵机会。


北京首钢园·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组委会 

| 图片来源于作者供图  ▲ 


03.

生活场景:从闲人免进到开放共享


工业旅游中生活场景的建构,更多的是从消费者视角和居民生活实际出发对工业文化进行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性开发,将工业遗产遗址转换为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消费空间、将老旧废弃厂房和城市边角剩余空间纳入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创新举措。


工业旅游让深藏其中的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隐性基因更为凸显,同时也使钢筋水泥和钢铁设备等显性特征更为深刻和厚重,进而增强对工业文化传承的凝聚力和使命感,把“人人都是工业文化守护者”的种子埋入大众心中,实现着从“工业重地,闲人免进”的封闭场域向“创新共享,开放包容”的公共生活空间转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2010年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扩建而成,其前身则是建成于1985年的上海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及烟囱。项目刻意保持了时空跨度上的明显痕迹,体现新旧共存的特有建筑特征,成功转型为一个功能完善、空间整合、动线清晰的充满人文气息与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


04.

生态场景:从环境破坏到棕地修复


美国国家环保局(EPA)认为棕地在城市再开发中,由于客观上或者想象中存在有害物质或环境污染,其开发过程更为复杂。的确,既往不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模式确实滋生了大批量的棕地,棕地及建筑物、设施设备和生产废气废水等为城市景观平添了诸多“疮疤”。


而工业旅游承载着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和回归特定场景而又超越既定场景的重要使命。自然环境本身作为一种优质而稀缺的天然资源,对其保护和循环利用既是旧工厂更新的首要任务,也是落实优化城市环境责任的有效举措,更是实现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的第一道防线。


例如,前身为粤中造船厂的岐江公园,设计的特色之处在于对变化的水位与桥栈式湖岸的改造,通过运用保留、再利用和再生设计的原理实现生态恢复,在原来堆放废渣的场地铺砌了地面并且种上绿植,真正实现了该公园生态性和亲水性的主打特色,氤氲着历史的光韵和自然之美。



工业遗产不仅展示着钢筋水泥的冰冷和坚硬,更承载着工业文明的演变和坚毅,是城市成长的醒目印记。伴随着工业发展的迭代升级,工业遗产成为诉说城市成长历程的有力证明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的记忆存储器,更是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明细记录簿,正经历着从钢筋水泥到钢筋铁骨的精神淬炼,正经历着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创意新生。


工业生产也同样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定义,在新的时代赢得“心”的共鸣,在新的工业文化场景中寻求文化蜂鸣。工业遗产和工业生产正通过工业旅游,诠释着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全新意涵,重塑着产品生产和消费、服务供给和体验的全新方式,正在为回应和引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着工业文化智慧和工业行动方案。



参考文献:

[1]刘伯英,冯仲平.城市工业工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辉.旅游的逻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1.

[3]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




美编 | 卢立志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挖掘优质信息价值

深耕文旅实践前沿

洞察时代发展趋势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由于读者群群内人员已经超过200人啦,读者群当前无法扫码进入。烦请大家添加主编微信通过邀请进群,加微信请备注好“姓名+工作单位”信息。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





往期推荐

01

 后摩天大楼时代,是属于“阿那亚”们的!

► 点击阅读

02

● 解读|城市转型中的工业遗产,如何推动它的华丽转身?

► 点击阅读

03

 老旧厂房的“文创梦”,从工业记忆留存到文化焕活新生

► 点击阅读

04

 特色小镇“批量死亡”!文旅古镇如何破局?

► 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