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解析|讲好黄河故事的“河南范式”是什么?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04-03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沿黄九省(区)联袂书写新时代“黄河故事”的新局面下,河南深植地域特色,转变发展思路,发挥资源禀赋,打造出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河南范式”。本篇文章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感受河南魅力,积极投身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中。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图源:言之有范▲



作者 | 张雨曦、李姝婧

本文字数5127字 | 阅读时间:13分钟


“我是否能掬一捧水,或者是在黄河的岸边捧一捧黄河的泥沙,有这样一个动作呢?我们双膝跪下来向我们的祖先、向大自然、向我们的文明致敬,这个动作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工作。”王潮歌导演在回答”如何活化、发扬河南文化和黄河精神“时这样谈到。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沿黄九省(区)联袂书写新时代“黄河故事”的新局面下,河南深植地域特色,转变发展思路,发挥资源禀赋,打造出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河南范式”。

站在当下,凝练传承黄河文化的河南经验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5月初,“河南巩义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的重大考古成果,再一次印证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一脉相承到如今。中原大地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早期胚胎,堪称黄河文化之根。面对不可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遗迹,河南积极融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国家大局,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紧抓重大项目落实,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创新传播策略,一幅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蓝图,正有序绘就。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 坚守历史责任,以高站位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省始终坚持提高站位,抢抓机遇,对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积极作为。


首先,河南省明确历史责任,以宏观布局彰显清晰思路。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整体战略中,河南省明确黄河高质量发展要将散点分布、缺乏衔接的诸多文化遗存串联成统一的、共生的、体系的,以充分彰显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坚守历史使命,在5月11日举行的全省文化旅游大会上,以“串珠成链、轴带贯通”八个字,宏观统筹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着眼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其次,河南省坚持规划引领,以顶层设计谋划科学发展。省级层面,河南河务局出台《保护传承弘扬河南黄河文化工作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打造平台载体、挖掘黄河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明确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点任务。各地市迅速响应,纷纷在时代洪流中找准鲜明定位,力促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落地落实。如郑州明确提出打造“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市文旅事业的中心工作。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图源:言之有范▲

  • 资源普查到位,为政策规划奠定扎实基础


政策规划引领的必要基础是系统全面的资源普查。近年来,河南省扎实推进黄河文化普查及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河南省沿黄区域有着大量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典型遗存,如双槐树遗址、西山古城遗址、大河村遗址等,均针对其分布情况、数量、类型、保存现状等进行了详细调查。
除基础资源普查外,河南省还结合国家“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系统展开黄河文化探源研究。黄河流经三门峡206公里,孕育了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故道关隘文化、黄帝文化等诸多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
其中,仰韶文化及其庙底沟类型记录着华夏民族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与文化大发展,在中华文明探源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三门峡市仰韶文化遗址富集,成为弘扬“黄河故事”、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绝佳平台。三门峡市配合社科院考古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推进仰韶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等工作,并以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等为重要支撑点,以崤函故道为轴线,打造沿黄华夏历史文明长廊核心区。高站位要以深挖掘来系统论证,“三门峡经验”是河南省以考古实证来支撑战略定位的缩影。黄河文化的内涵、外延、价值和功能等,均在河南省找到了物质载体与灵魂居所。
仰韶文化遗址,图源:言之有范▲

  • 把握发展重点,推进重大项目扎实落地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河南省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坚持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统领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扎实落地的过程中,河南省切实贯彻“先行快进”的准则,推出多项重点任务,力求精准施策。
整体规划上,14条集中展示带、50个核心展示园、30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20条黄河文化线路,一组组数字确保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有实质性的进展。具体领域内,河南省发挥示范作用,以统筹协调带动区域联动。博物馆方面,2020年起,河南重点推进黄河博物馆新馆建设,并打造出一批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的专题博物馆,如中国彩陶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等,俨然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新亮点。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图源:言之有范▲

不仅如此,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由河南博物院提出倡议,以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彰显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河南担当”。除了在“线”和“面”上注重统筹,河南省还坚持在“点”上彰显特色,如河南省A类重点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沉浸式的表现手法演绎“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不断印证“项目为王”的追求。
  • 深化机构改革,完善资金人才配套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要论述精神,针对不同规格、级别的规划、工程、项目,河南省成立不同工作专班,以机构改革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保护传承弘扬河南黄河文化工作方案》即从加强河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组织领导为切入点,成立河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组,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河南河务局党组统一部署,承担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平台、编制黄河文化研究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等具体工作。河南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由编办批复成立国家文化公园指导协调处,成立夏文化研究中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黄河考古研究院。当前,河南省正进一步健全“省负总责、部门协同、地市为主”的领导协调机构,加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力量。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图源:言之有范

资金保障与人才强化方面,河南省依托即将挂牌的省文化和旅游投资集团,推动设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基金,致力于为河南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拓宽筹资渠道,加强金融监管,立体强化资金保障。并组件河南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黄河文化研究、保护利用、交流推介的集成力量。
  • 优化传播策略,以互联网思维回应时代需求


黄河文化需保护传承,也需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南在创新黄河文化传播策略上,较好地践行了这一重要论述,一系列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爆款”内容,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彰显出河南省在传播路径上具有的互联网意识,为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互联网思维所强调的去中心化、交互性、参与性并不只体现在河南省“线上”黄河文化的传播中,“线下”依然是河南省以互联网思维回应时代需求的广阔空间。河南省创新黄河文化传播路径的敏锐性集中体现在,线上大胆突破,求变求新;线下捕捉热点,快速响应,最终实现每一个创意都能够最大化地赋能商业,通过用户运营和产业转化,持续打破受众圈层和平台壁垒。
如《唐宫夜宴》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引爆话题后,洛阳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迅速调整文化产品供应思路,把握互联网脉搏,推出一系列小而精的沉浸式演艺产品。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主要由明堂遗址、天堂遗址、应天门遗址等构成,几大遗址分别在不同时段上演灯光大秀《神都夜宴》、沉浸式演艺《唐宫乐宴》《唐宫梦乐》、互动式表演《九洲诗会》《天堂茶宴》等丰富的文化演艺,彼此之间互相联动,构成系列化,逐步完善盛世唐朝的整体世界观,为“唐宫”IP持续注入新鲜能量。

图片来源于邂逅隋唐▲

黄河文化想要获得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需要让文化不止停留在“现象”和“符号”的层面,还能够和时代最新话语体系接轨,最终实现不断推陈出新的目的,这是河南在黄河文化传播中提供的经验。
放眼未来,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应着重把握的三大关系

河流孕育文明,一部黄河史有写不尽的故事、挖掘不尽的资源。河南省地处黄河文化核心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持久深远的影响力。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是一份具有战略意义的纲领性的文件,为当前到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未来,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 梳理好黄河故道文化与黄河文化之间的关系


黄河与文明变迁息息相关。作为一条流动的河流,黄河的历史也是流动的历史。在上千年的历史中,黄河自西汉以来频繁发生改道,经过千年流变确定了今天的黄河流域九省范围,但同时也在安徽、江苏、河北、天津等省份和直辖市留下了多处黄河故道遗址并深刻影响了地区文明发展。
因此,黄河故道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黄河故道及其形成的文化资源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忽视这段“废黄河”的黄河故道,黄河的历史与它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不完整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史料记载中的黄河泛滥多达1590次,其中的5次重大改道都与河南省有关。
在河南上商丘市,至今存在着南北两条黄河故道,其河道、堤防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并已形成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这条商丘黄河故道不仅是黄河700年变迁和治理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商丘市700年城市发展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作为黄河曾经流经的重要区域之一,商丘的兴衰与黄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提高对黄河故道及其相关文化资源的认识,充分梳理黄河故道的文化遗产并将其纳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系统性工作中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 明确好多元文化资源与鲜明文化定位的关系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包含了世界文化遗产五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丝绸之路河南段、大运河河南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从这里诞生、发展、延绵不绝的中原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核心主干和集大成者。
河南省文化资源从时间、空间以及文化内容特点等维度都体现出了具有多元性、复合型特征。如何保护、利用好这笔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这是河南省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根据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框架,未来河南将要形成“一河、两拳、三山、四古都”的发展格局。意味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将成为河南省实施文旅文创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既要充分彰显河南地区中原文化的历史悠久性特征,又要明确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中河南的文化定位。
龙门石窟所在的伊河水位上涨,图源:言之有范▲

  • 处理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之间的关系


黄河流域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搞好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结合河南省的发展实际来看,河南文化底蕴丰厚,自然与人文底色并存。黄河在河南段数千年的流经历史为这个地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里的黄河文化体现出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相交辉映的特征。这里孕育了“中国”最早的雏形,是中国考古的起源地。作为地下文物保有量全国第一的省份,在过去三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河南共有48项考古发现入选,占全国总量的15%。
保护是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传承和弘扬是活化的保护。当前,保护好现存的文化遗址地以及地下文物的安全是当前工作的首要重点,尤其在近两年极端雨水天气增多的条件下,如何发挥好现代科技的作用用于文物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是当前急迫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百年一遇的强降水天气,事发时龙门石窟所在的伊河水位已经溢出河道漫过景区路面,暴露在地表上的土遗址也同样面临着坍塌危险。如何在极端气象条件下保护好文物?如何在已经开发成景区的地点保护游客的生命安全?这对文物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以及文物与其他部门的协同管理的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图源:言之有范▲

在文化的弘扬方面,也必须注意到保护文化的原真性和创新性表达的关系。2021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获得全民高度关注,并在后续文化IP的开发方面有较强表现力,成为年度文化现象。同时,深耕河南29年的建业集团联袂王潮歌导演共同创作的一部创新文化作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呈现五千年中国的辉煌与苦难,展示了包容、朴实、坚韧、智慧、忠义的河南精神。因此,要处理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之间的关系,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提升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联系起来。



【文末互动


您对河南的印象是什么呢?

快来留言吧!


【查看往期 & 收藏星标


美编 |李晶晶

图片 |来源言之有范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2014-2021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合作加入我们or社群

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加微信请备注好“姓名+工作单位”信息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