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和以前的同学语音,在东北的同学讲话有了二人转的感觉,在威海的同学居然开始带后鼻音了”——尊重人类语言存在的每一种声音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中文系16级小白同学来信:
“今天的问题比较奇怪。
最近和以前的同学语音,我能明显感到他们讲话带了一点点口音。记得以前和老师讨论过‘方言普通话’这个问题,那么他们这么讲话是不是算‘方言普通话’呢?(也许我表达不清楚我的意思,那么就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无锡有‘锡普’,但我们平时讲话还是标准普通话,只有一些老人可能会这么讲话,话语中带有一些很明显的方言词。)

“然后是不是北方一些方言更容易影响我们的说话习惯呢?(是不是因为他们讲普通话口音比较重,而且他们的方言和普通话类似?)比如我在北京的同学现在说话竟然会带着儿化音,在东北的同学讲话有点二人转的感觉,在威海的同学居然开始带后鼻音了,在南京的同学也有点讲南京话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在更南方读书的同学吧,所以不知道去广州之类的地方以后会不会有所不同?反正我在上海感觉不到什么区别,也许因为苏锡常和上海都属于吴语区的关系吧?或许我本身也带着口音,只是身边人都这么讲话所以感觉不到?
“还有,记得小学老师在上方言课的时候说,从小讲方言的人,老了以后大多都讲方言。不知道是否有道理?我记得以前去敬老院和老人交流,很多老人都说方言,他们能听懂我的普通话,但往往用方言回复我。这么想想,似乎有点道理?”
小白同学的问题其实并不“奇怪”。小白的观察很敏锐,任何一位同学的普通话,在一个方言区待一段时间后,都会沾染当地方言普通话的口音。
小白是无锡人,她说自己讲“标准普通话”,不像无锡一些老人说的“锡普”有那么多方言词。其实这里说的“标准”只是相对而言。你在一个地区长大,你的语言中必然有本地语言的特色,这也是你的社会文化身份的认同。小白同学也意识这一点,所以她说:“或许我本身也带着口音,只是身边人都这么讲话所以感觉不到?”当然是这样。一个人讲话总是很自然向身边人看齐。人不是机器,不可能对环境无动于衷。这就是方言普通话,或者说社区通用语,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每一个地方的语言,相对于标准语,都会有自己的变异。这个变异会在人际交往中传播。方言普通话是一种中介语,它的特点既会影响当地方言,使本地方言普通话化;也会影响外来人口的普通话,使它出现诸如“二人转”或“后鼻音”那样的本地口音。广州也有自己的方言普通话,去广州的同学肯定也会沾染上。相对来说,南方方言对外来人员口音的影响不如方言普通话,也不如北方方言区的方言。
小白是从微信语音听出了自己以前的同学进了各地大学后发生的口音变化。这样的变化深刻说明中介语的变异特征具有强大的传播力量
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本地方言的口音太拗口,词汇也听不懂,真正能给自己的语言“带节奏”的,是本地特色的普通话。这在北方方言区以外的方言地区,具有普遍性。而北方方言区的各地方言,本身就带有相当程度的“方言普通话”性质。
我们现有的语言理论,是以语言的“规范”为焦点的。虽然在理论上也承认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但眼中的“发展”,更多的是时间上,而非空间上的。时间上的语言变异,我们处理得很娴熟,它们不过是“系统”演进的状态;而空间上的语言变异,我们会选择性无视。因为它们牵涉到是否要肯定“规范”之外的一个新的“系统”。
也就是说,我们现有的语言理论,缺乏对语言的社会变异在空间上的“系统”敏感。
这说到底,是以规范区分语言变异的等级,而不尊重规范之外的语言变异。而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最基本的原则是:一切语言变异、一切语言差异,其背后都是人,都是特定的社群,都应该尊重,都值得研究。
这让我想起去年和香港的一位学界前辈老师的微信聊天:
前辈:(《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封面)
: 香港“华语”和普通话是什么关系?
推普是推“华语”还是普通话?
前辈:华语就世界范围来说的。
其实,普通话,华语,骨子里是一个东西。
在中国说推普。
在外国,说学习华语,学习汉语,学习中文,都行。
: 那“全球华语语法”就是汉语语法,
香港卷就是香港普通话的语法,
就好像上海普通话有自己的语法特点?
前辈:不是。香港卷,不是普通话语法,也不是粤语语法,而是描写香港流通的港式中文的语法。有香港特色的。
所以,华语的概念宽泛一些。
我让你的问题问得,把我绕在里面了!哈哈!
: 
前辈:华语,汉语,中文,都有规范。
但是在不同社会区域里,又有自己社区的特点。
我们描写的是社区语体的语法特点。
:  明白了
前辈:这本书还没有到网上售卖。我也没有拿到书呢。
希望指正!谢谢!
:  这样的描写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前辈: 你好有技巧发问!
希望打开大家眼界,不要只是守住内地的规范,人家别的社区用的就是不规范的,是错的。
语言文字,就是在我们中文内部,也要包容。
和你的文化语言学,有密切联系。
:  语言研究应该尊重差异,这就是人文精神
前辈: 你说的尊重差异,很恰当。
前辈老师关心的,细细描写的,正是特定空间中系统的语言社会变异。
我们从微信对话中可以看出,前辈老师写这本书出于三个基本的认识:
1.充分肯定社区语言系统变异的社会功能
前辈老师口里的“香港流通的港式中文的语法,有香港特色的”,就是香港地区的方言普通话——一种社区语言。
《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描写的语法,的确不是“普通话语法”,也不是“粤语语法”,但却是香港地区通用语的语法。它的社区通用程度,大大超过普通话,足以和粤方言并驾齐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它作为一种地区语言规范呢?
前辈老师写这本书的“心内关怀”,正是在本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语言文化认同感和非常自觉的语言忠诚。
2.充分肯定语言规范的空间性
任何语言规范,都来自人的社区生活实践。
任何一个社区,都会自然发生本地语言的系统变异,这就是为什么各地普通话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它们不是方言,却深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它们也不是标准语,却有超越标准语的社区通用功能,为特定方言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现代生活中喜闻乐见,在现代实践中得心应手,在现代文化上心理认同。
编写《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的老师说得非常恳切:“希望打开大家眼界,不要只是守住内地的规范,人家别的社区用的就是不规范的,是错的。”
从推广标准语的角度说,标准语的确是规范的,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不标准的现象应着意纠正。
但语言的形态及其变异,都是在特定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当标准语在一个社区的长期使用中出现语音、词汇、语法系统性变体的时候,新的语言(社区语言,或曰方言普通话)事实上已经产生;伴随出现的,是新的规范。
从本质上说,任何语言规范都是特定社区人民群众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非外来教条束缚的结果。
我进复旦从第一堂语言学概论课就听到老师的谆谆教导: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全民性。显然,违背语言本质的理论和操作都不可能真正认识和掌握自然语言,不可能真正理解自然语言的强大社会功能。
3. 语言没有也不应存在鄙视链
“全球华语”这个概念,回避了普通话的标准语概念,在一个更大的全球空间,重新定位各地区华语的自性——它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它的不可曲解的结构特征。
在千百个自性之间,没有高低贵贱,都是华语的地区变体
在“全球华语语法”的集合概念下,所有地区的语言“变体”,所有地区已经和正在发生的语法“变异”,其相互关系,都是平等的。
这就是这本书的作者说的:“语言文字,就是在我们中文内部,也要包容。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是不是应该以新的眼光,重新认识和赋值大大小小长期处于“中介”“过渡”“边缘”地位的社区方言?
更具体地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例如)《全球华语语法·上海卷》,《全球华语语法·崇明卷》,甚至《全球华语语法·绿港村卷》?真正地,切实地,满怀深情与温慈,呵护中文和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在语言与文化课上,经管试验班13级小陈同学说得好:
因为我的普通话里带着福建口音,我才觉得我整个人是完整的,我不需要把自己伪装成北方人,我就是我,操着一口南方普通话的hu建人!”
新的一年大幕开启,
让我们从自觉肯定和描写自己的语言存在开始,
尊重人类社会的每一种声音,每一个个体。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公众号

编年目录链接(一)

(2020.3~2020.4)

2020年3月

2020.3.16(创刊)  中文精确,还是西文精确?

2020.3.17   “奥灶面”后面的上帝之手

2020.3.18   中西语言之时空思考:说同与说异

2020.3.19   我们年轻时也这样吗?

2020.3.20   汉字怎样处理它和汉语的关系?

2020.3.21   汉字超时空性释疑

2020.3.22   中文如何“含蓄至死”?

2020.3.23   年轻人天然就是为热情、探索、理想和热爱而生的

2020.3.24   怎样评价汉译英中的中文思维——说说许渊冲

2020.3.25   英文深沟高垒,中文曲水流觞

2020.3.26   在汉字构形中,笔顺才是王道

2020.3.27   好听,就可以任性

2020.3.28   一看就是假的怎么有资格称假画?

2020.3.29   有汉字文化,有没有拼音文字文化?

2020.3.30   “干音”与“润音”

2020.3.31   汉字的自主性就是视觉上的非线性

2020年4月

2020.4.1   “当我仰望星空,不是外星人让我惊喜,而是遇见了你”

2020.4.2    古诗和大白话,是同一种汉语吗?

2020.4.3   “字思维”vs“词思维”

2020.4.4   “晨光曲”中的慢思维

2020.4.5    私人语言当然是没有的,私人语言当然是有的

2020.4.6    中医真正的强大,在于理论上和西医平等对话

2020.4.7    汉字为什么选择“谐音”而非“记音”

2020.4.8   中文优雅之道——尚简

2020.4.9    语言是如何符号化现实的——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020.4.10   为什么文言文打字很慢?——再谈字思维与词思维

2020.4.11   随时敏感于语言的僭越

2020.4.12   MO的发音是不是具有意义的象征性?

2020.4.13   掂一掂西方语言学这块他山之石

2020.4.14   滑音之二胡与小提琴

2020.4.15   对整体视而不见,却去找反例,是很有空么?

2020.4.16   让问题带节奏,不要让知识带节奏

2020.4.17   《诗经》叠音词为什么不可译?

2020.4.18   萨丕尔 vs 乔姆斯基

2020.4.19   语言接触中的抽象概念——从“祖国”到“冲淡”

2020.4.20   聆听语言的寂静轰鸣

2020.4.21   没有纯净与否,只有痛快淋漓

2020.4.22   本科同学对脏话的新思考

2020.4.23   人类文字二分:一种是中文,一种是非中文

2020.4.24   鲁迅语言实验的执拗和不懈

2020.4.25   饭圈语言的缩写文化

2020.4.26   为什么建立中国本土的语法学理论很难?

2020.4.27   理性主义窒息语言的生命力

2020.4.28   没有差异化的语言,就没有语言自我

2020.4.29 《爱情教育》,这一听就不是中国电影

2020.4.30   人类语言的奥秘:分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