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男生时隔许久收到的女友回复,凝聚着一整个寝室的头脑风暴”——从洪兰教授的TED演讲说起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2024-09-10

法语系15级小姚同学发给我一个视频链接,是她不久前看过的台湾中央大学认识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的TED演讲,讲的是从实验室里看到男女大脑的不同所带来的行为差异。视频链接如下:

http://v.qq.com/page/x/g/c/x0182cbiggc.html?ptag=v_qq_com

小姚把她看这个视频时自己记的笔记也发给我,她说:“我当时的笔记,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启发性。”我请小姚同学上讲台给同学们讲了她的体会。

小姚同学看的这个视频,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女性)也曾发给我看。对于视频中洪兰教授的讲解,语言与文化课的同学在课堂讨论中讲述了各种相似的个人体验。

我们以小姚同学的笔记为线索,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看法。

笔记一:沉默与诉说
洪兰教授:男女情绪处理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两者沉默与诉说的差异。这可以归结为女生左右脑联系比男生更密切。情绪在右脑,语言在左脑,因而女生更容易将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同学分享:

1.“个人感觉女友半个月就能更新一轮新词”

“发表感慨时男性多说的是‘卧槽’‘牛逼’‘666’,然后几乎就不会有别的了,因为我也经常遇到想换个词发表感慨却脑中一片空白的时刻;而女性的形容词真的很丰富,‘我的妈呀’‘嘤嘤嘤’‘精致’‘心动’‘海星’‘布星’以及各种英语的形容词。

“个人感觉女朋友可能半个月就能更新一轮新词,可能这也是女性求变的一面,以此来保持一种新鲜感和存在感。同时,多样化的词句确实能很好的提升交流质量。

“为了让自己跟上她的步伐,我也邯郸学步式地使用她以前的形容词,发现交流效果就很好。”

2. 渴望输出自己的感受
“女性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恋爱情况,特别是在交往遇到矛盾的时候倾向于求助朋友。原因可能是女性容易依赖他人,比起独立解决问题,她们更愿意和人一起想办法;又或者是无法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否合适,在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下,需要聆听他人的建议。

所以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男性时隔许久收到的回复凝聚着一整个寝室的头脑风暴。

“另一种情况,女性只是渴望向外界输出自己的感受,并不执着于最后的解决方案。

“而男性则不是。我的高中室友失恋的原因是:对方不喜欢她把恋爱中几乎所有事情都告诉我们一整个寝室。我又寻问了三位男性,他们都对此感同身受。
“目前收集到的原因有二:一是女性之间出谋划策的行动让男性有被动的不适感,他们认为恋爱应该仅受男女双方意图的影响而非多方,性格更强势的男性则希望能掌控局势。

“二是男性不愿意被别人窥探隐私,又比女性更看重面子。女性在交流中可能把恋爱的小问题放大,男性不喜欢被冒犯的感觉,更有甚者致力于维持完美恋爱的表象。”

3. “从来不发我俩的合照?!
“微博,一条热搜蹦了出来——‘男生发朋友圈,女生发朋友圈’。内容大概是女生更用心经营朋友圈,喜欢凑满九图、发自拍,从几十张只有细微差别的图片里选一张调色,还要精心设计文字并附上定位;而男生通常只发一两张随手拍,配文简短。

“仔细想来好像的确是这么一回事。每次出去玩回来,我都拖着疲惫的身躯,坚强地打开软件修图、想文案;而他干脆连发都懒得发。

“我问他:‘你是不是不重视我?还是你嫌我丑,所以从来不发我俩的合照?!’他说:‘我喜欢你我兄弟们都知道啊。何必在朋友圈里秀给不认识的人看呢,你说是吧(呲牙)’。”

老师点评:

女生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语词能产性,很宽的人际分享度。

笔记二:感性与理性
洪兰教授:问路时,男生多用东南西北、直走三公里等特征词,而女生则喜欢左右、白房子后面的红房子等词,这是由于女生对颜色、地标处理更得心应手,而男生更擅长动作、距离和方位。

同学分享:

1.女老师的话题更偏感性化

“思修大课,每一节课由不同的老师来分析一个问题。男老师跟我们谈论学校的发展、当时很多热门的时政问题;而女老师跟我们分享独自在美国求学时的感受、子女教育问题等。可见,男老师的话题范畴更偏理性化,更具时政性;女老师的话题范畴更偏感性化,更趋情感型。
女老师在语言使用中更加偏向沟通的社会功能,而男老师倾向于语言行为的指示功能。

“女性在交际中更喜欢寻求与对方的一致性关系,并用话语支持和语言鼓励来保证交流沟通的顺利;而男性在交际中喜欢处于掌控的状态,通过简洁直接的语言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男老师比女老师更注重信息的交流和具体问题的解决。

“我也对我身边的同学做了一个小规模调查,其中几乎所有同学都能感受到男女老师在教学语言上的性别差异,而70%的同学更加喜欢男老师在授课时的语言使用。具体原因可以归纳为男老师授课语言更风趣幽默、讲课思路更清晰简洁。另外30%喜欢女老师授课语言的同学则认为女老师上课温柔亲近,课堂氛围很棒。”

2.“那你为什么这么晚到?!”
“这个故事是我大一时从一位助教小姐姐的朋友圈中看到的。

某日,助教小姐姐去五角场玩。她看到一个女生在那里焦急等待,此时一个男生走上前,两人进行了如下对话:

女:(略有愤怒)我等了你好久,你为什么这么晚到?

男:我找不到路了。

女:你可以用手机导航啊!

男:我手机没电了。

女:那你为什么这么晚到?!

男:我找不到路啊!

……


“我也不知道这两位‘仁兄’最后如何了,就只能祝他们好运吧。

“上‘语言与文化’课之前,我看到这条朋友圈就只是一笑置之,并觉得那位女生有点‘问非所答’。而通过上课,我突然就能理解这个故事中男女生话语含义的差异了。

“在这个故事中,女生的问题‘你为什么这么晚到’与其说是一种提问,不如说是一种久等后的情感宣泄。女生似乎并不想要确切的答案,而是想要安慰。她表述的重点不在于‘为什么’,而在于‘我等了你好久’。

而从男生的视角来看,他会认为女生的表述更多是一种提问,由此他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非常‘老实’地进行回答,如‘找不到路’‘手机没电’等。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女生的思维是更偏感性的,问题只是情感的载体;而男生的思维是更具逻辑性的,有提问自然有相应的‘回答’”。
老师点评:

洪兰教授说女性更擅长对颜色、地标的处理,说的是女性注重感性思维。我们从女老师话题的感性化,女生提问的感性厚度,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笔记三:关于消化负面情绪
洪兰教授:吵架时,女生消化负面情绪时间更长,也更容易得忧郁症,这是由于男生分泌“百忧解”(一种化解负面情绪的血清素)的速度比女生快了百分之五十二。

同学分享:

1. “你这样子,我们有未来吗?”

“男性吵架大多‘就事论事’,女性就不会仅仅关注当下,她们容易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

“一位男性朋友向我提供了他女友的吵架思路:‘你这样子,我们有未来吗?’‘我们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啊!’‘那不如现在就分手。’女性经常使用的‘翻旧帐’技能模糊了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界限,发散性思维可见一斑。

“于是,吵架时男性在女友的引导下开始关注当下之外的时间,运用理性分析过去和未来,但是女性可能只是提及,并不想深入探讨,希望讨论仍然回归到当下。

“若是男性去剖析两人未来在一起的可能性,争辩过去的矛盾究竟错在哪方,那么事态会发展得更严重。”

2. “我过敏,你爸爸都不在意”
“有一次妈妈吃东西过敏,身上发痒,就告诉爸爸;爸爸以为不严重,就说‘早点休息吧’。事实是妈妈那次过敏确实比较严重,爸爸得知后也悉心照顾了妈妈,但是由于那天表现出‘不以为意’,他还是不免遭到妈妈的‘数落’。

“妈妈是这样说的:‘我过敏,你爸爸都不在意,他对我都不好,我们俩刚谈恋爱的时候……后来……’(省略部分为我妈妈联想到的其它事件)。

“女性善于用感性思维考量生活的细节,将其转化为对感情的判断。同时,关联性的思维使女性总是难以‘就事论事’。”

3.在宣泄中慢慢平复
“女同学碰到不开心的事,喜欢四处找好朋友倾诉,在倾诉的过程中,似乎也会修改自己的言辞,最终宣泄、修复自己的情绪。

“高中有个女同学,失恋后向我们倾诉的版本,从‘男朋友不喜欢她了’到后来变成了‘她男朋友各种不好,她早就对他不满意了’。在这过程中,情绪也慢慢平复了。”

老师点评:

两性生理机制对负面情绪的消化速度不同,女性更慢,因而联想更多,吵架中的“翻旧账”,吵架后的寻友倾诉,乃至对爱人“不在意”的耿耿于怀,浮想联翩,都可以归因于洪兰教授说的某种血清素的分泌速度。而这样也就可以理解那位高中女同学在倾诉之后何以“情绪慢慢平复了”。

笔记四:感觉与心觉
洪兰教授:由于男生前后脑联系更密,而女生左右脑联系更密,所以女生第六感更强,潜意识影响决策。

同学分享:

1. “你喜欢我什么?”

“想起我的前男友,简称他为W。以前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会问他‘你喜欢我什么?’

“他回答因为漂亮,我会不高兴,因为我会想:仅仅是因为漂亮吗?难道我的性格不好吗?

“他回答因为我性格好,我会不高兴,因为我会想,难道我长得很难看吗?

“他回答因为我才貌双全性格又好,我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知道自己并非那么好,我会觉得他只是为了哄我开心,不够真诚。(所以,现在看来,做我男朋友还挺累的,怪不得我们要分手。)

“女性是情感动物,会有很多的纠结和不满;而男性是理性动物,不会过多地纠结于一件并不十分重要的事情。”

2. “你认真点”
“朋友买了新裙子,兴冲冲地换好拍了张照片给她男友发过去。

女:怎么样怎么样

男:挺好的

女:你认真点

男:我很认真啊

(拉扯了几个来回)

女:我生气了

男:为什么啊

女:哄我

男:?

女:哄我

男:为什么啊

女:你哄不哄?

男:我为什么要哄你

女:那你不要哄了

男:你怎么了?

……


“后来他们自然吵架了,一通电话打了很久,室友哭得泣不成声。隐隐传来的声音,是她男友在电话那端冷静的声音:‘你听我跟你讲……’‘我们讲道理好不好?’‘你总是哭……’
“后来我知道,男生说的‘挺好的’,真的是他真心的评价,不差,挺满意,挺好的。说不哄,也真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哄,是真的想把事情理清楚,道理讲明白。”

老师点评:

所谓“第六感”,就是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之外的心觉。心觉不需要物证,只需要直感。在直感中,你说了正确的意见,并不代表你有正确的态度。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女生更在乎“挺好的”后面的真诚度。

笔记五:八卦
洪兰教授:发生冲突时,男生倾向于打架,而女生选择散布谣言。置于人类长期演化的背景下,我们发现母亲为了保护孩子,会尽力避免与他人冲突。
同学分享:

1. 八卦小群

“我和她各有一个在上大学之前形成的小圈子,规模都是八人,有男有女。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大抵总是她在叙述她们那个圈子发生的一些琐事。我对此兴味索然,她却好似连日阴雨赶上河堤决口,泛滥得一发不可收拾。

“有时,她也会对我所扮演的纯粹的倾听者的角色稍感不满,让我也如实交代我这边发生的八卦,但可供咀嚼的材料总是寥寥。这倒不是因为我这边的生活太过平淡无奇,而是在八个人的大圈子之内,四个女生又组建了一个小微信群,互通八卦情报。而包括我在内余下的四个男生,则全然没有这般想法,所以信息之闭塞堪比海外孤岛。

“这一点在她那边也得到了印证,她们圈内的三个女生也有自己的小群,日常的交流内容就是各自得知的八卦。”

2.“对闺蜜的男友总有百般的不满”
“在对待朋友的女/男朋友的态度上,男女生看起来也有不小的差异。男生之间,一人有了女朋友,会择个适当的时间向大家宣布这一喜讯。宣布完了,也就到此为止,其性质更像是‘通知’,分手亦然。

“女生这边,情况则要复杂些,与其说是‘通知’,不如说是‘审核’与‘把关’。她们可能会把新交的男朋友的一言一行都转述到小群里,然后一起探讨他的言行是否得当,又该怎样应对。顺便说一句,好像女生对自己闺蜜的男朋友总有百般不满,相较而言,男生则不太在意这些。”

3.善意的谎言
“平时我们寝室几个女孩子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谈学习谈未来谈服饰谈美容谈男朋友……叽叽喳喳天南地北地侃,很少有一片死寂的时候。但这次外文学院80分大赛,我有幸进入男生寝室一睹其究竟,发现真是天差地别啊!

“寝室共4个人,除了一个男生和我们打牌偶尔说几句之外,另外3个男生几乎都在玩电脑,彼此之间话很少。说得比较多的也就是“**,风大,把窗关了”“你自己不会关”这类无关痛痒的。

“周围几个男生寝室,总的来看也是比较安静的,发出的声响多半是打游戏兴奋时吼一声或者偶尔唱几句,要像女生那样叽叽喳喳,简直就是绝无仅有啊!

“男生不喜言辞,说话简练干脆,可以说几乎是一个普遍规律了吧。同样一个内容,女生可以兴奋地说上一个小时,男生或许只用1分钟就解决了。

“虽然说女生爱聊天爱说闲话可以作为姐妹之间友情笃深的一种标志,但事实上,女生之间的友谊,还是有着很多虚伪的成分的。女生大多好面子,过于犀利的话是听不得的,而真相又大多不怎么中听,所以,女生之间‘善意的谎言’总是永恒存在的。
“比方说甲夸乙的头发做得如何如何漂亮,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女生都不喜欢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管心里怎么想,说起话来总是光鲜靓丽的,只谈好的一面;坏的一面能避则避,不能避的就委婉地带过,不留一丝痕迹。

“所以说,女生之间的对话,听上去是其乐融融,感觉二人关系煞是亲切,实际上心里可能是咒骂怨恨也说不定,但至少面上要做得好就是了。而男生则不然,他们的友谊往往真挚而纯朴,多的是为兄弟两肋插刀上刀山下油锅有福你享有难我当的。甲虽然嘴上说说乙真衰,乙虽然气恼地叫甲滚,但真有了什么事,两人必定是同一阵线不动摇,为了兄弟在所不惜的。

“这点上看,貌似人都喜欢说反话,女生都喜欢往好处说,而男生却是喜欢往坏处说。前者为了取悦,为了省事;后者则是纯粹地开玩笑,是感情深厚的表现。

老师点评:
洪兰教授说的“散布谣言”,是一种负面的语义;从正面看,女性左右脑更为密切的联系使她们更相信语言的能量。

语言本质上不是主体的独白,而是主体间的交流。从这个角度看,去除“散布谣言”的负面意涵,它其实是指语言主体间性发挥的交际功效。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功效呢?

交流中的语言,将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充分揭示出来,帮助人们在清醒的利害关系中化解认知的冲突和危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建构人的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这里的双重性,或者说双刃性,在两性对待八卦的态度中生动体现出来,女生向左,男生向右。

余论:关于标签化
说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发现,小姚同学在听洪兰教授演讲视频时记下的诸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也就是说,它们共同指向两性在基本生理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同学们可能会想,也有读者私信我问:表现在性别语言上的这些差异,是不是给男生和女生都贴了标签?是不是一种刻板印象?

其实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标签化”。如果没有“标签”,我们就无法从复杂混沌的事象中抽绎出认知的范畴。而每一个概念的抽绎,都会舍弃一些东西。
在这个意义上,连“男”和“女”都只是一种标签,而我们能够因为人类性别的多样性而否定“男”“女”这样的标签,说它们是“刻板印象”吗?我们只需明白,“标签”概括的是倾向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适合这样的“标签”。而没有这样的概括,人类不会进步。

那什么才是我们需要避免的“标签化”呢?
就是形式主义地对待语言,躲在现成的语词下不再独立感受和思考。

语言的符号性本身就包含着“刻板印象”,我们警惕这样的“语言遮蔽”十分必要。同时我们也须意识到:

“标签化”和“刻板印象”,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标签。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公众号
编年目录链接(十八)
(2020.9.21-30)
2020.9.21    潮汕话里哪来那么多的“死”——谈汉字对汉语成长的干预
2020.9.22   中西修辞学传统的四组对立——回应杨树达先生的世纪呵斥
2020.9.23    中文句子为什么不愿意“聚焦”?
2020.9.24    “您收藏的表情已达上限”——人类的语言预警
2020.9.25    时间性的“再见”敌不过空间性的“拜拜”——语言的人性观察
2020.9.26    “我讲自然现象中有一种无光的火,或无火的光,你肯信吗?”——语言作为一种艺术
2020.9.27    “C’est la vie”比“这就是生活”好听——外语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020.9.28    “她那可爱的傲慢的表情曾经从报刊照片上朝外向我看过”——翻译中的欧化选择
2020.9.29  热爱汉字文化的100个理由——汉字何以成为一种文化
2020.9.30    中国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后浪的文化记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