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涌入电影节的95后:当理想成为饭碗,它还理想吗?

读句电影 读句电影再睡觉 2022-05-11

把一句君设为星标,发现生活惊喜



上海电影节如约而至,成了影迷们的年中大彩蛋。


但这场光影盛宴的幕后工作完全没有表面来得那么光鲜。对上影节的志愿者们而言,通宵达旦早已是家常便饭。


在今年影展上,这些奔忙的身影以95后为主力军,仅以负责大师班事宜的论坛部为例,24位志愿者中就有21位95后。


虽然外界为Z世代打上了“中二”的标签,可在真正相处后,我们发现了这群年轻人的真实面貌,他们既理想主义,又足够务实。

 

我们和其中三位来了一场关于“理想与饭碗”的唠嗑。你也可以在文末把自己与电影的“爱恨情仇”分享给我们,一句君将送你电影爱好者不容错过的好书《伟大的电影2》。




01

辞掉大厂工作来做志愿者

她还说一点儿都不亏


当理想成为饭碗,它还理想吗?从阿里影业到东方梦工厂,工作过近三年的W苦笑着给了否定的回答。


她是名副其实的电影真爱粉,一年要看300多部电影。可对电影的痴迷,终究没能支撑她在这个行业继续闯下去。


“我以前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做电影,整个生活都要围着电影转。现在我慢慢开始转变,觉得没必要把全部赌注都压在这个行业上。”


站在最中间,脸上扬着灿烂笑容的粉衣女孩

是刚“把理想变成饭碗”的W


和“看电影”不同,“做电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爱发电远远不够,你还需要足够的资源和很多的体力,以及一颗不让微薄薪酬动摇自我认知的强大心脏。


“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真的只值这点钱吗?虽然知道这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但内心还是会有不甘和愤慨。后来在东梦做剧本开发的时候,这种感受更甚。”


W参与开发的电影《飞奔去月球》

获得了奥斯卡动画最佳长篇提名



今年5月,W终于从东方梦工厂那份让她日渐疲惫的工作辞职,而后却马不停蹄地加入上影节的志愿者行列。纵然梦想被现实打磨,她依旧在努力寻找着两全其美的方式。


然而,同在电影业,这里的工作和往常没有太大区别。加入志愿者工作三周,W每天辗转在17个工作群里,跟不同的人对接不同的繁杂事务,间隙还得分出脑力修改新闻稿、策划大师班。


“我没有太大的心理落差,毕竟经历过,这个行业的工作都是这个状态。所以这次就算是切身地感受一下电影节到底怎么运作,‘朝圣’完毕,我差不多也就死心了。”


“兵荒马乱”的志愿者工作现场,

桌上的水果和养乐多是他们的六一礼物


即使如此,W还是很感激这段时光,因为她在这里确定了自己喜欢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电影行业的光环。


“破掉光环之后,每天想的事情真的就是,努力完成工作后我要怎么收获今日份开心——又看了哪些好片,蹭了哪些大师的论坛,交到了哪些有趣的朋友……”


W打算在这次上影节结束后,转战其他行业的工作,可能会继续读博当老师,或者尝试其他方面的内容创作


“但永远不会变的,是持续做和电影有关的‘斜杠青年’”她说她不会再纠结要不要用工作的方式把电影带入生活,因为电影已经是她的生活。



02

97年的剑桥电影学博士

觉得自己过不了志愿者选拔


“我觉得我可能也会被筛掉。”


南大哲学本科,剑桥电影学硕士,刚刚还拿了剑桥的同专业博士offer。


当所有人都戴着学霸滤镜看Y,认为她的入选毫无悬念,Y却分外清醒。


在她看来,年轻、有活力的本科生比自己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对电影行业有热情、有滤镜,而自己,一没热情,二没滤镜,在电影实践方面更是白纸一张。


我们惯常认知中,能在剑桥把电影理论读到博士的人肯定对关于电影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可Y给自己的定义从来都是“普通观众”——只把看喜欢的影片当做日常生活方式,但并不关心电影产业里在发生些什么。


Y说她并不太清楚现在产业里有哪些重要的影人,

她只知道特别出名的那几个,比如毕赣。


她是三位受访者中,唯一从始至终都将电影产业与自己的职业规划全然分开的人。


她的志愿者时光中少了对理想和饭碗的纠结,而更像一场体验生活的观光。


一次在剑桥市中心的露天市场放电影的公益活动,

当播到男女主角雨中起舞的时候刚好下雨了,

于是出现了银幕内外共享同一场雨的奇迹时分。

Y说她当时就有种“啊,爱电影的人生真幸福啊”的感觉。


和Y相处过程中,最大的震撼不是她有多聪明,而是这个姑娘才二十出头,就已经做到清楚地认识自己,并且坚定地忠于自我


“我要是喜欢这些(行业光环)的话,我当初上大学就不会学哲学专业了。”



Y说相比于国际化影视工业的庞杂,

剑桥的电影体验集中在小规模影展、集市露天放映,

以及充满古典式温情的室内投影时刻。


这个剑桥学霸,身上没有一点理想主义,反而格外地理性。


她对电影行业没有滤镜,对自己所爱的学术圈也没有。她从不觉得做学者就更高大上,选择学术圈纯粹是因为这里能最大地发挥她的长处。无关潮流,只是喜欢。


“我就是适合干这个的,我就是应该干这个的。”



03

走在“成为策展人”的路上

她却说电影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当许多同龄人还在迷茫该做什么的时候,98年出生的M已经是个履历漂亮的“准策展人”——硕士毕业于世界排名前十的伦敦大学学院电影专业,学生时代第一次策展就请到姜文录制语音Q&A,毕业后游走国内外先后参加了六次电影节,还在北京办过自己的展。


M的第一次策展很受欢迎,现场来了两三百人


可M却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我其实不想成为那种成天灰头土脸的制片人。”


M有种看透了这个行业的劲儿,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与这个年纪不相符的“人间清醒”


“我现在做的策展其实更适合当副业。一方面是真不赚钱,另一方面限制确实太多。”当问到具体有什么限制,M有些讳莫如深。这或许也是从懵懂菜鸟进阶为准资深电影人的标志之一——要知道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


准资深电影人M和她的小伙伴们


她的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梦,而是极其务实的四个字——“活得漂亮”。


早前连做快四年志愿者的经历其实已让她对此类工作“敬谢不敏”,但M这次还是答应一位师姐的邀请,来上海电影节兼职,不但把论坛部的大小杂事一肩扛起,还接下了招募和培训志愿者的艰巨任务。


这看似背离她的人生准则,其实恰恰相反。承情还意,答谢师姐曾对自己的帮助是一方面,同时她也希望借用这个平台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加法”。


高级的实习是好工作的“必备通关卡”,而电影行业的迷人光环,无疑就是一张能让她离“活得漂亮”更进一步的快速通关卡。


当然,这种通关不单是指事业上的,也包括生活的幸福感。


M拍摄的歌舞片段截图


“小时候我想成为一名专业舞者,但因为家人反对,很早就放弃了这条路。”


然而学电影后,碰巧需要拍摄一部“音乐短片”,M立刻决定拍一段歌舞片段。她精心选址、选演员,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最后拍出来的效果大家都非常满意,我感觉这是在借电影的力量弥补我多年的遗憾。



你和电影有哪些“爱恨情仇”的故事?

请分享给一句君吧。

 

点击“在看”,留言点赞第一名,

以及2位高质量留言的读者,

一句君会送你一本《伟大的电影2》。



本书是普利策奖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为你细数100部“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杰作,豆瓣评分高达8.3分,是每一位电影爱好者不容错过的“标准收藏”。

 

感谢理想国的小伙伴,一句君也将与理想国持续合作,和你分享优质书籍。

 

我们和电影的故事,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三胎、婚恋、生育、外貌……女性在焦虑什么?

这是每个90后都应该看的电影。

26年后,那些没有开口的告白,最终还是让你听见了。


找到一句君:dujudianying@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