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影响综述及研究趋势探索 | 上海城市规划

刘堃 高原 等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2022-07-26

儿童独立活动性是儿童在城市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不仅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城市对儿童是否友好的重要指标。近40年来,城市中儿童独立活动性显著降低,受到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跨学科研究,建成环境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影响日趋明晰,亟待梳理总结。通过回顾国内外儿童独立活动性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交通环境、社区邻里环境与户外公共空间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影响,提炼有效支持与促进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建成环境核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研究现状与问题,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我国开展儿童独立活动性研究提供借鉴。


0

引言 

儿童独立活动性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没有成年人陪同或监护的情况下出行到学校、公园、广场等目的地或独自进行一定的户外活动,如玩耍、与朋友会面等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独立活动性不仅能够通过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促进儿童的骨骼发展、提升运动技能,还能促进儿童提升社交能力、风险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因此成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核心议题之一。
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为基本检索平台,通过搜索标题中包含有children、independent mobility、home range等关键词的学术期刊与著作,共获取1978—2019年间的74份相关研究成果,成果集中发表于环境行为与心理学、儿科医学、公共健康、地理学与社会学领域出版物,大部分来源于澳洲、欧洲与北美洲地区。


1

儿童独立活动性研究历程与方法梳理 

1.1  儿童独立活动性研究历程

从出版年份来看,儿童独立活动性研究最早出现于1978年,进入2000年后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研究议题,在2009年之后成果数量逐步增多,至今呈现平稳上升趋势。总体而言,关于儿童独立活动性的研究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儿童独立活动性研究历程梳理


第一阶段的研究集中于2008年之前,以调查城市中儿童独立活动水平、揭示现实问题和论证独立活动重要性为主要内容。

2009年起,学界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研究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学者们开始广泛探讨影响儿童独立活动性的环境因素,2009—2014年间,相关研究在多个学科领域平行展开,进入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第二阶段。

2014年以后,地理学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研究呈爆发式增长,有赖于第二阶段丰富的跨领域研究成果,包含社会、家庭与建成环境的社会生态模型得以广泛应用,从建成环境角度解释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变化逐步成为主流视角。

总体而言,儿童独立活动性研究经历了领域扩展和问题再聚焦的过程,无论是直接作用于儿童,还是通过父母的认知判断影响儿童,城市与社区建成环境逐步被证明是影响儿童独立活动性的环境根源之一。


儿童独立性活动的研究范畴

 

1.2  儿童独立活动性研究方法

此类研究尺度聚焦中微观,以社区为主要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一般被设定为5—12岁儿童及儿童家长。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来源于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的测度方式,包括主观认知测度和客观行为测度两种。

主观认知测度,指通过调查者的主观陈述来判断儿童独立活动性水平,一般分为面向家长和面向儿童两种方式。客观行为测度,指通过记录现实生活中儿童的独立活动来了解儿童的独立活动水平,主要方法包括活动注记和GPS跟踪法。

对建成环境的测度,主要围绕经典的5D指标展开,并针对社区的微观环境延展具体指标,内容涉及交通环境、公园绿地和社区邻里环境等方面,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踏勘记录与地理信息统计等。


2

影响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建成环境因素解析 

2.1  直接影响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建成环境因素

现有研究表明交通环境、社区邻里环境和户外公共空间3方面的因素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交通环境普遍被认为是影响儿童独立活动性最重要、最直接的环境因素。有研究表明,传统5D指标中大量的交通和路网密度与儿童独立活动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良好的人行步道设计则为儿童独立活动性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条件。

在社区邻里环境方面,社会经济水平、土地利用混合度、学校社区服务设施、邻里氛围、家庭内部空间等因素对儿童独立活动性都有一定影响。成熟、积极的社区邻里环境被证明能够直接促进儿童独立活动性,其主要体现为社区环境的安全性、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与可参与性,并强调环境改善与社区文化的相互配合。

在户外公共空间方面,多数研究表明,绿地类型的丰富度及规模与儿童独立活动性呈正相关,靠近居住区、能够引发儿童玩耍和探索自然的公园更能够支持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形成。

2.2  通过家长认知间接影响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建成环境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独立活动性下降主要归因于父母对交通安全和社区环境安全的担忧,社区氛围则可能缓解父母的焦虑,转变父母的消极态度。

交通安全是家长最关注的环境问题,来源于对机动化所带来的交通安全、污染及噪声污染等问题的恐惧与焦虑。研究表明,车速、交通量、公共交通和十字路口信号灯等因素会影响父母对交通安全性的感知;如繁忙的交通、公共交通的不便、高密度的十字路口和信号灯的缺乏,以及到达学校或者游戏场所的距离太远等都会显著降低父母对儿童独立活动的许可程度。

社区安全也是影响家长认知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中发现社区中的游乐场地和邻里关系是影响家长对社区感知的两个主要方面。研究中大部分家长表示,他们更偏向于送儿童去诸如学校运动场的规范活动场地,对于社区公共空间,则更偏好规模大、建设品质高、安全隐患小的场地。

社区氛围也显著影响了家长对儿童独立活动的态度。在社会氛围方面,在具有良好邻里关系、社会规范与凝聚力的社区中,家长对儿童独立活动往往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在环境氛围方面,拥有更多绿化环境、完善慢行系统的社区能够提升父母的积极出行意识,进而支持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形成。

 

3

提升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城市设计策略共识  

建成环境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交通、社区邻里和公园绿地等环境类型。为有效支持儿童开展独立活动,安全性是所有环境类型均须具有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交通环境应保证儿童日常活动区域中各种功能的易达性与可供性,街道、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需要提供具有可探索性的户外活动场所,而社区邻里环境则应充分支持邻里互动与交融。建成环境的安全性、易达性与可供性、可探索性与可交互性相互叠加,实现“保障儿童安全—支持独立出行—激发独立活动—鼓励独立社交”这一儿童独立活动性逐步跃升的过程。


提升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建成环境作用机制

 

3.1  通过设计安全的道路系统与社区外部环境建立儿童独立外出信心

保障外部环境的安全性是缓解家长对环境风险的担忧、将环境安全感传递给儿童、建立家庭与儿童独立外出信心的基本前提条件。我国现有提升道路安全的策略包括道路交通系统的稳静化设计、街区道路分时段限制车流等措施。此外,在日后的规划设计中也可以考虑增强社区社会环境的安全保障性设计,减少背街、死角等消极公共空间,提升社区的照明环境与卫生环境,可结合设施提供具有一定规模、围合感强、管理规范的儿童游乐场地。

3.2  提升社区中服务设施的易达性与可供性,为儿童独立外出提供机会

考虑到儿童独立出行有其体力与能力方面的限制,仅以距离为测度标准提升可达性并不足以支持儿童独立出行活动,需要探讨更加“易达”的出行环境,同时还需要有“可供性”强的服务设施环境,为出行提供目的地,才能为儿童独立外出提供机会。未来的设计中可结合儿童常用目的地,建设步行、自行车友好的社区慢行系统,串联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等地区。

3.3  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户外活动场所,激发儿童独立活动探索世界

相较于通学等固定的儿童日常活动,非结构化的、随机的玩耍活动更容易激发儿童独立活动的热情,这就需要建成环境为儿童提供非结构化的活动嬉戏空间和更多具有探索性的户外场所。建成环境中除去街道和社区公共空间外,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探究建成环境中自然元素与儿童独立活动性的相关性。

3.4  营造具有积极邻里氛围的社区环境支持儿童独立社交融入社会

良好的社区邻里氛围是削弱与转变家长焦虑情绪,引导家长认同并鼓励儿童开展独立活动的重要途径,其核心的设计策略在于营造积极友好的物质空间环境,并结合邻里间、代际的交流互动,形成规范与信任,进而为儿童独立活动提供积极的社会环境。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关注适合多群体交流的场地设计方法,通过提高公共空间社会性引发儿童社交活动。


4

研究趋势与展望  

国外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的研究已发展到精细化阶段,注重不同年龄层儿童独立活动性的特性:对于学龄儿童,着重挖掘环境对其独立出行、通学和获得“独立活动许可”的影响;而对于学龄前儿童,则探讨环境对独立玩耍和交流机会的影响。同时,研究多强调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共同影响。

国内对于儿童独立活动性的研究仍处于国外理论引介阶段,实证研究刚刚起步,主要围绕儿童出行与交通安全展开;在实践方面,很多城市借鉴国外“通学步行巴士”“儿童市政规划”等策略与行动,改善儿童通学环境,推动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复苏。

现有研究已形成诸多理论共识与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但仍有诸多关键问题亟待回答,需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应尽快推进国内关于儿童独立活动性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本土特征,分析国内外异同;二是开展实证研究,检验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三是跟踪已开展的设计实践,探索设计策略的实效性。

全球范围内大城市儿童独立活动性的锐减既有建成环境的影响,更有深厚的社会成因。让儿童重返城市,需要相关领域研究者不断挖掘现象背后的社会与环境影响机理,需要城市设计师用更加人本与关爱的态度对待每一处城市空间,更需要社区治理者重新建立保障邻里儿童权益的公共责任意识。只有理论研究、空间实践和公共服务的共同担当,才能重新建立家庭与社会间的信任感,使儿童有足够的信心独立出行,成为能动的城市居民。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20年第3期《建成环境对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影响综述及研究趋势探索》,作者:刘堃、高原、李茹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胡肖涵,北京中海华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推荐阅读

 儿童户外活动视角下的上海市建成环境评价研究童友好型城市】现代主义城市中的儿童与儿童友好型空间【健康城市】儿童友好视角下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性建议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

https://www.shplanning.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