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科学技艺|社区中的农园 身边的自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

周晨 社区花园
2024-09-04


周晨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现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当今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和高密度的城市规划方式正切断着人与自然的联系,儿童与自然的疏离已成为普遍现象。建造社区花园,将自然引到儿童身边,让儿童在其中嬉戏、观察、学习、劳动并参与管理,是联结儿童与自然、儿童与儿童、儿童与社会的有效途径。

1

 项目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核心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尤其强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拥有生态知识和生态素养的建设者。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担负永续发展大业的一代,但从我国儿童现阶段的成长环境来看,存在着与儿童成长、社会发展相背离的严重问题 :一是课内外学习压力大,缺少游戏时间,儿童成长逆其自然规律发展现象严重 ;二是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与自然隔离,大多数儿童对自然和生态的认知来于影视书本而缺少真实体验,自然知识仅仅停留于抽象而陌生的概念 ;三是我国城市绿地重欣赏轻参与、重教化轻体验,无法吸引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并与自然产生积极互动,对帮助儿童建立与自然良好的关系极为不利。

娃娃农园位于湖南农业大学逸苑小区内(图 1),占地 3500㎡。为增加校园景观的丰富性,改善匮乏的儿童自然教育,2017 年湘农沐晨团队向湖南农业大学提出申请,将该场地批准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与基于自然教育的社区农园研究基地。娃娃农园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全部由风景园林系师生完成。

 

图 1 娃娃农园区位图


2

方案设计

2.1

前期调研

逸苑小区位于湖南农业大学最南端,小区南临浏阳河风光带,东临滨河小区、滨湖小区、金山度假村和湖南农业大学附属子弟小学,北面是湖南农业大学校区和东湖小区。小区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是给学校教职工居住,建筑均为 6 层楼高,坐北朝南。逸苑小区与其周边小区都缺少儿童活动场地,各住宅小区内居民自发在自家附近开垦种植地来种植蔬菜,大多数人都希望有种植区域。

场地建设总面积约 3500㎡,基地地势总体中间高四周低,东面有 2 m高的墙体。场地内原有女贞、梧桐、泡桐、桑树、香樟等 8 棵长势很好的大乔木以及以桂花和杜英树为主的多棵小乔木 ;场地北面和中部表层土壤板结,且含有大量的沙石,东西两部沙石含量较少,土壤 15 ~ 100 cm深处有大量建筑垃圾,再往下是良好的土壤,局部区域被居民开垦用来种菜、种花。总体来说有较好的大乔木资源,但植物种植杂乱,设施缺乏,景观效果差,居民使用率低,缺乏社区活力,没有可供儿童学习、 玩乐的空间(图 2)。
 
图 2 娃娃农园旧况图
 
设计前期发放了 1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80 份,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居民对建设社区农园、 加强儿童自然教育、参与建设和管理的态度。数据表明社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主要是中年和老年人口居多,约 66.8% 的中老年人有过种花种菜的习惯,并且对于居住附近建一个既有休闲游赏功能,又可以参与劳作、收获果实的社区农园的支持率高达 86.4% ;居民一致认为是儿童教育必不可缺的,对于社区中建一块能够让儿童参与农作过程、了解生命和食物健康知识、可玩可赏的公共园林式农园,93.2% 的居民表示支持 ;对于共建、共享、共治的建设理念,超过 50% 的家庭表示支持并愿意带孩子来观光,以及参加亲自种植物的亲子活动。

2.2

设计理念

娃娃农园是以社区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自然教育为目的,以作物栽培为主要活动,通过儿童联结社区居民开展农业体验、休闲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的一种社区农园,是城市绿色空间、户外自然教 育课堂、儿童活动场地的集合体(图 3)。它以“呵护儿童、永葆童心、同心共建”为理念,引导儿童并带动其家庭成员从体验作物的栽培、生长及玩耍、休闲中学习自然知识,增强自然认知,同时通过对食物和健康的关注促进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并在儿童交流、居民交往、社区共建中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2.3

功能定位

由于娃娃农园是一块处于校园之中的社区绿地,因此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其中的六大功能(图 4)兼顾居民的参与和科普功能,对儿童的自然教育功能,考虑了学生的教学实践,使之成为学生与居民沟通的平台,让学生们感受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 
 

图3 娃娃农园设计理念  图4 娃娃农园功能定位

 
寓教学于园。娃娃农园针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精神、社会服务精神的培养,以连接校园与社区为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农园建设和维护管理,并专门划出课程实践区,以一系列专业教学带动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的结合(图 5)。
图 5 大学生进行课程实践

寓科研于园。农园中规划了花菜果共生种植实验区、雨水花园生态系统研究区、稻鳝鱼共生种养区、朴门农业实践区、阴生作物种植区、林下种植区、堆肥区等功能区域,展开了适合城市社区农园的植物、土壤、水、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图 6)。
图 6 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

寓科普于园。农园立足于给社区儿童提供户外学习课堂,传播环境保护的理念。通过科普设施、 科普牌等将研究成果贯穿农园,并将自然体验、生态导赏纳入农园的各个部分,规划家庭种植认养区, 帮助孩子建立认识自然的新视角,学习物种生态知识,从而产生价值感、成就感等(图 7)。

图 7 小学生科普活动

寓互动于园。专门的入口活动区和草地活动区提供居民尤其是儿童聚集、奔跑、嬉戏的场所(图 8)。各种互动活动如农夫集市、花园展览、植物和图书漂流、周末电影、音乐之夜等都可以在这两个区域开展。同时草地两侧的种植区均设有便捷的园路进入,以便儿童及其家长参与农事,体验农作乐趣。
图 8 学生与社区居民互动

寓设计于园。鉴于城市居民对于社区农园的景观偏好整体低于非生产性景观,娃娃农园将作为城 市社区农园实验点,一方面探索政府管理部门和市民都能接受并喜爱的城市社区农园景观化设计方法,包括农园布局、雨水收集系统、环境艺术装置等 ;另一方面,娃娃农园也将重点面向儿童,研究儿童喜闻乐见的户外活动设施和植物配置方式。

寓创业于园。以娃娃农园为媒介,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承接社区农园设计和施工,向社区推介本校优质农产品,积累市场经验、锻炼创业能力,为毕业后的创业之路准备必要的精神和技术条件。

2.4

总体布局

娃娃农园采取农业与城市绿地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根据场地现状整体划为六个分区(图 9、图10),即阳光草地区、科研种植区、入口公共区、自然保育区、堆肥区、生态停车区。


图9 娃娃农园分区图  图10 娃娃农园平面图


2.4.1    阳光草地区

阳光草地区位于娃娃农园中央,一方面为儿童提供野餐、奔跑、追逐、游戏、攀爬、自由组织游戏场地,让其自由的天性得以释放 ;另一方面以其开敞明亮来打破小区因年代久远、大树参天所带来的整体沉闷感,营造开放共享的社区氛围(图 11)。
图 11 阳光草地

2.4.2    科研种植区

科研种植区位于草地东西两侧,种植池采用木料加工厂的边角废料制作而成并整齐布置,避免了 一般农园的杂乱无序感,有效解决了生产性农园与城市居民审美相冲突的矛盾,平衡了社区农园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差异(图 12)。

图 12 规整的种植池

2.4.3    入口公共区

入口公共区位于场地北面,与小区主干道相接,由艺术巴士(图 13)、碎石广场、树屋(图 14)、沙坑(图 15)等组成。艺术巴士由报废公交车改装而成,既充当了农园管理室的作用,又与入口的 3 株法国梧桐一起形成农园入口标志性景观,增加了农园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另外 5 株保留的大树巧妙地分隔了入口广场和草地,树上建造树屋, 构成场地的视觉焦点,同时也是孩子们与树木亲密接触的欢乐之处。大树下布置沙坑、木平台,为社区幼龄儿童提供游戏场地。







图 13 艺术巴士

 图 14 树屋

图 15 沙坑


2.4.4    自然保育区

林下保育区位于场地南端,保留了原场地的小片桂花林 和自然生长的植物,作为自然生境的观察地,其野态的呈现与 中央草地的规整形成了鲜明对比(图16)。
图 16 林下自然生境







2.4.5    堆肥区

堆肥区位于场地最西侧挡土墙下,由于挡土墙边有一排高大香樟,使该处阴暗潮湿,经年的香樟落叶已在此堆积形 成了自然腐殖沟,因此设计利用该条件将此处布局为堆肥区(图 17)。
图 17 堆肥区








2.4.6    生态停车区

   生态停车区位于场地最北端,采用碎石铺地,保持雨水自然渗透。停车场与农园之间为一栽满柳叶马鞭草的花坡,既装点了入口景观,又将农园与外界无形之间隔离开来。

3

 农园建设

娃娃农园是由风景园林专业教师设计、研究生团队绘制施工图、专业施工队伍和学生共同完成。建造过程始终坚持多方参与、环保节能的原则。

除土方和园建工程是由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学生观摩之外,其余过程均由学生全部或部分参与。作为风景园林校内实践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此参与铺设园路、堆砌石笼、搭建木制平台及小木屋、栽种植物等实践过程,亲历从图纸到现实的转化,见证每一处景观的实现(图 18)。 
 







图 18 学生参与农园建设


 娃娃农园建园过程中,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废弃物的再利用,如石材和木材加工厂的边角废料、旧集装箱、报废汽车和轮胎等 ;工程技术上采用碎石铺地以渗水,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来收集场地自然降水用于灌溉 ;种植土采用菌渣、茶渣发酵。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观也引入农园的后期维护管理中, 如采用蚯蚓堆肥塔处理厨余垃圾,以培养儿童环保意识 ;堆肥沟收集枯枝、落叶、青草等园林垃圾制作有机肥。把生态农业的知识贯穿于农园运维中,也传播到建园参与者之中。

4

日常管护

娃娃农园打破了传统教学实践基地由工人管理的模式,全程由学生进行运营维护管理。从建成投入使用至今 2 年时间内,有 300 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课程实践、科学研究和社区服务,学生在持续管理中实践了社会学、生态学、植物学、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等多方面知识,并磨练了意志。

4.1

运行管理机制

娃娃农园的管理采取系主任负责制,下设一个都市农园研究团队和若干课程研究团队。都市农园研究团队由青年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志愿者组成,负责农园的日常维护和科学研究。课程研究团队由课程组长负责,带领课程组老师将实践教学与农园建设相结合,开展课程实践与教学研究。

4.2

日常运营维护

日常运营维护包括日常维护、常规服务,以及组织管理居民参与农园活动等,这项工作由研究团队及学生志愿者、公益社团共同完成。主要活动有农园卫生打扫、农园安全管理、除草、堆肥、浇水、 改良土壤、组织居民科普活动、接待参观人员等。

4.3

科学研究

主要开展基于自然教育的社区农园设计研究,探讨城市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品种选育及配置模式、 自然农法的景观化处理方法、农园艺术装置设计、科普展示设计以及社区居民环境行为特征等研究。先后有 4 位研究生及 1 位本科生完成了社区农园花菜共生模式的植物配置研究、低成本材料应用研究、 朴门农业的社区花园模式研究、长沙市社区农园推广的可行性研究、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的社区农园研 究等论文,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已向长沙市育才三小、万科魅力小学、原陆小学等学校推广。

4.4

教学研究

开展风景园林专业的造型基础、园林工程、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环境行为学、生态学, 园艺专业的蔬菜栽培学等课程实践。经过两年多的教学研究,学生同时将社区营造向校园营造转变, 积极投入校园景观微更新的行动中,由开始的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实现教学改革与运营维护双赢(图 19—图 24)。







滑动查看更多

 ‍‍‍‍‍‍图 19 大学生课程实践    图 20 研究生科学研究

图 21 小学生科普活动     图 22 学生与居民互动

图 23 开展社区科普活动     图 24 农园成为打卡网红地

 

5

总结思考

娃娃农园于 2017 年 10 月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同。该园在建设和运营维护初期面临着资金紧张、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社区居民不理解等困难,但团队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出一条高校反哺社会、实践与教学双赢的高校支撑型社区农园的营建途径,期望以此为经验,推动教学改革,推广社区农园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原文出处
刘悦来,魏闽 等. 社区花园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21.
相关阅读论文·科学技艺|社区花园实践——以长沙农心园为例
论文·科学技艺|成都浦江溪鹭耕夫·可食地景营造
论文·科学技艺|李自若:广佛城乡社区花园营造实例两则
论文·科学技艺|城市老旧社区花园实践—— 以宝鸡市新渭路汽修厂小区为例
论文·科学技艺|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种植园地设计实践探索——以西安吉的堡南湖幼儿园为例

▽ 复制下方邮箱发送邮件 ▽

加入社区花园与营造共创小组
研究进展 学习讨论 资讯同步 共创合作
带你进入共创社群
独家咨询 前沿知识早知道!

邮箱:communitygarden@163.com


编辑 / 宋孟霖

审稿 / 谢宛芸


▽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更精彩!




共创小组成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区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