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大网红打卡地 | 博文楼前有尊孔子像:跨越千年的对话

诲人不倦的 青岛大学 2022-06-09


QINGDAO UNIVERSITY博文楼前有尊孔子像青大网红打卡地


博文楼前 

凝望孔子像 

与圣贤来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

铸就青大学子上下求索的精魂



      站在青岛大学浮山校区博文楼顶向南望去,远处是高高低低的楼群,近处是黄黄绿绿的树木和平整的草坪。草坪中央有一条灰白色的小道,小道中间站着一位老人,依稀的,可以看到老人斑驳的背影。老人脚下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石柱,阳光打在石柱上,石柱后出现了一道影子。远远看去,影子就像指针,方形区域就像表盘。这位老人,就是圣贤孔子的雕像。


THEY SAID他们说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就在博文楼里,中文系张轶西副教授于1993年来到学校教书,他说,每每走到孔子像前,他都感受到一种文化力量的传递。

     张轶西教授在授课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上课时同学在底下干别的事,又比如想和同学交流却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再比如自己的《言语交际学》遗憾停课……这时他会默默地在孔子像前站一会儿,望着孔子像,想象着孔子的人生之路。这时,他心中的愁云似乎消散了一点。是的,跟先师相比,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那雕像,经历了无数的阳光暴晒,无数的风吹雨打,依然立在那里,似乎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张轶西教授对这座雕像有着一种特别的喜欢,同时,他也把这种喜欢转化为动力,去传播国学、传播中华文化。


右一张轶西老师


     焦绪霞也是文传学院中文系的老师,在2020年孔子诞辰之际,她曾带着文学院学生,站在孔子像前诵读了《论语》的首篇《学而》,聊表敬意。

     焦绪霞曾经为师范类学生上过课,她说:“师范生很需要了解儒家经典,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不了解孔子怎么做老师呢?”

     张轶西教授和焦绪霞老师一直致力于传播国学,他们经常到中小学和社区为老人和孩子们上国学课。因为他们希望每一个人都去了解孔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孙泽宇是中文 (师范类)2016级学生,他和孔子有着一种奇妙的缘分,因为他和孔子同一天生日。每年孔子诞辰之际,他都会去孔子像前诵读《论语》,表达对这位教育家、思想家的敬意。他也把这份敬意转化为了自己的行动,勉励自己将来做一名具有新时代视野的儒士——在吸取国际优秀文化的同时,保持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文系2019级学生刘珂三年间曾无数次经过孔子像,每次经过,都怀揣着一种敬意,因为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教书育人,而孔子是教育的开山鼻祖,他的很多教育理念都值得后世学习。

     是的,许多老师和励志做老师的同学,对孔子都有着一种深深的爱与敬意。



现代教育文理分科,但依然有很多人,包括理科的学生,被传统文化所吸引,去交流去探索儒学文化。

    2020年9月28日,浮山书院借先师诞辰日,在博文楼前的广场举办了共庆三节的活动,以礼敬圣人,感念恩师。



     医学部2020级王天屹是浮山书院第十三届博雅班的学子,也是活动策划人之一。他谈到,“站在孔子像前会有一种敬仰的感觉,毕竟作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山东人,孔子是圣贤般的存在。”

活动中,五位来自外语学院的学子用中、英、韩、法、西5种语言朗诵了《论语》片段;学子们穿着汉服,向孔子像敬献鲜花和月饼;为老师奉上鲜花,以感谢老师的传道授业之恩。


外语学院学子


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龙林海说,在向孔子像敬献鲜花和月饼时,感觉自己距离先贤是那么近又那么远。“那么近”是因为从小到大孔子一直在不断地被提及,他的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千秋百代;“那么远”是因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并没有多少按照孔子所说的去做,好像孔子只是存在于书本当中的一个圣人。想到这,他怀着严肃而沉重的心情,对着孔夫子的雕像,深深地鞠了一躬。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活动在一首《夕歌》中结束,此时月色朦胧,孔像高矗,微风轻抚草地,也在轻抚今晚“师生畅谈”的故事。

由于博文楼前的广场有一大片草坪,所以成为一个举办活动的好地方。“青青音翼,校园乐吧”活动、2021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歌会、香柏诗社草地诗会……许多活动在这里举办。

“歌会那天,在阳光的照耀下,蓝天、绿草、飘飞的气球和忙碌着准备晚会的同学们仿佛被罩上了一层滤镜,整个场景如同青春电影一样美好。”文传学院2021年毕业歌会负责人许双乔回忆到。

香柏诗社成员、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董桂林感慨道:“如若孔子有灵,看到我们在广场上讨论诗词歌赋,应该会感到欣慰吧。”

孔子像由中华儒商商会主席汤恩佳先生于2000年捐赠,由石可、姜伯玉、石盾先生制作。其实,它不只是一座雕像,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是青大人留恋的精神家园。

博文楼前的孔子像于青大人而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雕像,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饱含情感与文化的驿站。它给人一种神圣的气氛,也留下了许多青大人难忘的回忆。




▼往期精彩回顾▼




青岛大学

—QU_1909—


来源 / 青岛大学报

学生记者 / 于石松 任建荣

图片 / 陈小湾 陈相钰 周欣瑶 刘宜东

封面 / 王俊茹

编辑 / 谢新雨

审校 / 温馨 李琪 肖馨远
责编 / 魏喆吉 魏小平



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